周末去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听一场音乐会。大剧院施工期间若干次参观机会都错过了,因此此次于我,看剧院本身更甚于听音乐会。
如下观感:
1.
大剧院的选址绝对是个错误。不谈从设计之初就争议不断的关于剧院的选址和设计问题,仅谈个人经验。我于周末18:30从北三环和平西桥打车至大剧院,以周末的路况,预计30~40分钟可到达,在演出19:30开始之前有20~30分钟时间可以从容看一下剧场的设计。结果错误估计了周末的交通,仿佛每一条通往首都心脏的路都阻塞,加之长安街大多数路口不能左转,大剧院周边诸多重要建筑和道路,在车上的等候时间足足43分钟,到达大剧院门口已经是19:40。
2.
标识不清晰。大剧院观众入口在北侧地下,即靠近长安街一侧。出租车不敢贸然停在长安街上,拐到东侧道路停下。对于这样一个大人流量的重要建筑,主入口又在地下,我以为应该有足够大的标识从长安街上应清晰可见,指引如何停车和进入。结果标识倒是有,走到近前才能看清上面的字。标识不够多,问了两个保安才走到。室内亦是同样情况,从入口到各个剧场流线过长,标识不够多字迹不够大,幸好里面的工作人员足够多弥补了不足。而且入口处室内面积不大一块公共区域免费对公众开放,亦有不少旅行团在此拍照,使观看演出的人与参观者混杂,有点乱。
3.
好的室内设计使一个平庸的空间增色。尽管大剧院的建筑空间并不出色,剧场的声学设计也颇遭病诟。但是我还是要讲,室内设计的功力颇令人敬佩。玻璃幕墙构造和节点设计也佳。再一次,向中国强大的施工单位和材料供应商致敬。北京几栋著名有争议的建筑,如大剧院、鸟巢、CCTV等,设计有优劣,但是能最终实施,中国的施工单位和材料供应商功不可没。
4.
不要再抱怨中国的观众不懂观剧着装礼仪。诺大的剧院,竟然没有一个出租车停靠点。我因略为装束,实在不宜挤地铁,结果足蹬10公分高跟鞋,从音乐厅走了漫长的距离到出口,又从北侧出口走到剧院西侧道路,一路向南直到前门大街才有出租车。如此设施下一次再来我也会便装平底鞋。
还有一大遗憾是剧场不能带相机进去。由于安检口太靠近入口,因此观众休息厅、店铺、咖啡厅等绝大部分空间都在相机不能带进去的范围。剧场非军事管制区,应该是一处公众能够尽可能放松、享受空间的地方。可惜大部分区域都不打算让人长时间停留或是拍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