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庸与灵隐寺

(2025-07-20 17:00:53)
标签:

文化

历史

随笔

       灵隐寺大雄宝殿有一副江庸撰写的楹联,江式高老师想把它制作成一个册页以为纪念。20多年前,江老师曾邀我协助他整理他祖父的诗稿,后来以《江庸诗选》的书名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1年)。这次江老师也要我为册页写点什么,几经斟酌,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文字——

       出道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晚清政府派遣各省提学使赴日考察学务,让公派在日本留学的江庸做“照料员”负责协调联络工作。这一年,江庸在早稻田大学师范部法制经济科学习即将毕业。而此前一年(1905年),因范源濂回国任学部主事,江庸继范氏之后经管日本法政大学中国学生速成班学务,兼任翻译和助教——江庸学业优异处事干练,早已在中国留日学生中崭露头角。
       也是这一年,江庸学成归国。由于他在早稻田大学读的是“师范部”的“法制”专业,又有法政大学中国学生速成班的工作历练,一回国就成了香饽饽。先是有北洋大臣袁世凯直接聘他为北洋法政学堂教务长;还没等他到任,清廷学部就“截胡”调江庸充学部普通司司员兼京师法政学堂教务长。既而修律大臣沈家本又派他去修订法律馆专任纂修,同时兼任法律学堂教习。沈家本是晚清最著名的法学家,也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先驱,撰有《历代刑法考》《大清新刑律》《大清现行刑律》等划时代的著作。能让沈家本这样的大学者青眼有加,委以重任,亦可见江庸非同凡俗。1913年,沈家本逝世,大总统袁世凯挽联“法学匡时为国重,高名垂后以书名”,追悼会的主持人就是江庸——这是后话。

       辞官

       细检整个民国时期江庸的从政经历,“辞官”是他的一个特色——司空见惯。最典型的有下列三次,这是他自传里记录过的:
       民国四年(1915年),江庸时任北洋政府司法次长,奉命考察东北三省综合治理情况。回来向大总统袁世凯复命,力陈奉天(今沈阳)、吉林两省政治腐败,军务废弛,只有黑龙江省将军兼省长朱庆澜励精图治,军政、民政皆蔚然可观。鉴于奉天在三省中的地位更为重要,江庸向大总统建议调朱庆澜督奉,而另选贤能管理吉、黑两省。哪知道袁世凯大不以为然,说朱庆澜军事尚娴,奉天政务未必胜任。江庸一回去就写辞呈,而且语颇激切。以致袁世凯不得不温言慰留而才作罢。
       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复辟覆灭之后,冯国璋代理大总统,王士珍组阁,江庸任司法总长。大理院以内乱罪重判张勋复辟核心参与者张镇芳无期徒刑。张通过人脉关系疏通以求保赦,赦令须经司法总长副署才能生效。江庸以为:“时民国方恢复,张勋尚在逃,即赦复辟要犯,何以惩前毖后?”故拒绝副署而辞职。此事在当时影响很大,舆论许为“民国以来负政治责任辞职者,江庸是第一人”。张镇芳被判后没过几天,还是以“保外就医”放出来了。张镇芳与袁世凯是姻亲,他有个儿子叫“张伯驹”,是有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
       民国十二年(1923年),曹锟贿选当上大总统。其亲信李彦青以逢迎拍马之术,成为总统府收支处长,兼任北京钱局督办,权倾朝野。曹锟常对人说:“我在外面是靠着本派的各督军保我当大总统,在里面是靠着李彦青调护我的健康。我今生得此两者,可以优悠一世,死而无憾矣。”李彦青得志时,各界权贵皆以与其结交为荣。江庸时任修订法律馆总裁,不愿同流合污,毅然辞职。

       士气

       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知命,不履于险地;君子不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君子为人处世的原则。
       江庸出身官宦之家,祖父江怀廷,咸丰癸丑进士,有《道腴室诗稿》传世;父亲江瀚,著名学者和教育家,著有《慎所立斋诗文集》等。江庸幼承庭训,打下了深厚的文史功底。
       江庸14岁,从四川巴县(今属重庆)潘清荫治制艺文;16岁,从四川荣县赵熙治诗古文,江庸与向楚、周善培并称“赵门三杰”。
       江庸20岁时,还在成都中西学堂学习过英语。所以,在他的身上,既有中国传统士君子的思想气质,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他襟怀澹荡,刚正不阿;他精神独立,思想自由。
       民国元年(1912年),江庸、汪有龄联合北京法学会同仁创办朝阳大学。取名“朝阳”,寓意“向着光明,追求进步”。学校宗旨以法学教育为核心,培养司法人才,适应民国初年法制建设的需要。朝阳大学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私立法科大学之一。江庸主持编订的《朝阳大学讲义》,后来成为民国司法官考试的核心教材;而朝阳大学在业界也有了“无朝不成院”、“无朝不开庭”的美誉。
       朝阳大学的首任校长是汪有龄。民国十六年(1927年),江庸接任私立朝阳大学校长。在他任内,主导学校改组为“朝阳学院”(时俗仍称“朝阳大学”),以适应国民政府教育法规的要求(“大学”须有三个以上学院);聘请王宠惠、张知本等法学大家任教,提升教学水平和学校声誉。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江庸因反对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教员资质的审查制度,毫不犹豫辞去当了12年的校长。这次辞职自传没有记载。依照江庸的行事逻辑,“大学”改名“学院”没有问题,“改组”也是学校自己的事,而教育部对学校的教员进行资质审查,这就违背了学校的学术自由,也有损于学校的独立精神,这是他无法容忍的。

       灵隐

       江庸的一生志业,都没有离开一个“法”字——学法,教法,修法,执法,践法。学法:大学专业是师范部法制经济科,学业成绩优异。教法:1924年部聘国立法政大学校长,1927年任私立朝阳大学校长。修法:1906年充修订法律馆专任纂修,1920年特任修订法律馆总裁。执法:1913年任司法次长,1917年任司法总长。践法:1907年廷试第四名,归大理院以推事即用(国家大法官);1937年以著名律师身份为“七君子”无偿辩护,声动中外影响至今。
       所谓志业,包涵职业和事业。从积极的方面看,志业就是个人利益社会的活动。而人又是有灵魂的动物,作为个体,人还需要思想的修养和精神的铸造。
       如果说“志业”是显性的,而“灵魂”就是隐性的。江庸的灵魂就栖息在他的诗文联语中。
       江庸不愧是四川大儒赵熙的高足,在文化界颇有诗名,乃至1949年初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在西柏坡与江庸短暂的会晤中还问:“翊云先生近来还写诗吗?”江庸回答:“偶尔有作。”于是江庸在回沪前抄了几首诗给毛泽东,其中就有此前不久写的《感事二首》之一:
       往诉还防彼怒逢,刃经屡折岂仍锋。
       不辞攘臂为冯妇,只恐将头赠马童。
       眼坠雾中花变色,爪留雪上雁无踪。
       叶公毕竟乖真赏,性到能驯定伪龙。
       深味此诗,就能让我们想到:1948年,国民政府提名国大代表,江庸不预竞选;尔后政府迫令王善祥律师让席,江庸致函拒受;及至宪法公布,蒋介石总统任命“大法官”,江庸函电力辞不就。“不辞攘臂为冯妇,只恐将头赠马童。”江庸不是不想“再作冯妇”当他的大法官,他怕的是霸王项羽自刎乌江的悲剧重演——古事今典,严丝合缝。
       如果我们再联系前文所述江庸的各种“辞官”,是否更能体会他的见微知著、深谋远虑呢?
       杭州西湖边的灵隐寺,乃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刹,1955年有过一次规模较大的修缮。恰好这一年的阴历三月,江庸从上海来到杭州旅游度假,勾留多日,还在杭州过了他的七十七周岁生日(三月二十七日)。灵隐寺修缮完后,细心的游客发现大雄宝殿有一副楹联,上联: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牍;下联:胜缘结香火来遊初地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落款:一九五五年三月吉日   长汀江庸撰  吴敬生书。
       这副楹联没有难字拗句,只要中学以上文化水平的人都能看懂。——白居易、苏轼都在杭州做过官,且都和灵隐寺的高僧有故事,至今西湖还留下了以白、苏命名的遗迹;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也不是什么偏僻的诗词,“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般人都耳熟能详。略懂门道的人却能看出,此联使事用典精当,语言雅致工巧,“最难忘”“莫虚负”词白意深,堪称联中翘楚。有些阅历的人,还能从联中读出一个干净磊落、一尘不染的作者来。
       遗憾的是,后来这副楹联的落款已被处理覆盖,现在去已经看不到“江庸”了。

       结语

       江庸历经三朝,交集数主,以法学用世,用文史修身,行藏由己,俯仰自如,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留下了一段丰神俊朗、风骨崚嶒的身影……

高福生   2025年4月
(《古典文学知识》2025年第6期刊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