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里人家-西递

标签:
2013500d西递旅行旅游 |
分类: 江浙 |
西递镇村前的胡文光刺史牌坊始建于宋朝的元祐(宋哲宗)年间,由于河水向西流经这个村庄,原来称为“西川”。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西递这个名字,之所以改称西递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前这里是交通要道,政府在此处设有驿站,用于传递公文和供来往官员暂时休息,驿站在古代又称为“递铺”,所以西川又称为“西递铺”。另一种是:中国大地上的河流都是向东去的,而西递周围的河水却是往西流的,“东水西递”,所以西川也就被称为西递了。西递又称西溪。整理开放有凌云阁、胡文光剌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笃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筑、仁堂、追慕堂等民居古建筑。在许多未列入参观范围的明清民居中,如果你向房主打声招呼,房主也会欢迎进去参观的,相信去过宏村的人不在少数,那么西递呢?

西递镇村前的胡文光刺史牌坊,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 高12.3米,宽9.95米,系四柱三间五楼单体结构。石雕古朴精湛,造型富丽堂皇。该坊东面匾的上方雕的是“恩荣”二字,下方雕的是“荆蕃首相”四字,其背面则是“胶州刺史”四字;花板上雕有鹿、鹤、虎、豹等,两旁盘有浮雕的双龙,东西两面还刻有“登嘉靖乙卯科朝列大夫胡文光”和“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胡文光”字样。

西园中院住宅大门门罩上有一块民间极为罕见的石雕,刻着西周时期“周文王访贤”的故事,图中清晰可见姜子牙在河边钓鱼,周文王下马后,由武吉(下跪者)带路,恭敬的拜跪姜子牙并恳请他出山为相,辅佐执政。令人可惜的是,这块雕刻细腻的石雕人物在“文革”中被毁掉了头部。

西递古民居内大都设有“天井”,这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天井的设置,一般三间屋在厅前,四合屋在厅中,起到采光、通气诸功用。因过去徽商巨贾为了藏富防盗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闭的屋墙,很少向外开窗。设置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一”,足不出户,也可见天日。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商人以积聚为本,总怕财源外流,造就天井,可“四水归堂”,即四方之财如房顶上的雨水,汇集于天井内,不致于外流他家,俗称“肥水不外流”。

东园右边厢房房门为圆形,是一幅很大的冰梅图(俗称“冰裂”图),冰块棱角分明,香梅花瓣清晰,冰棱寓意“十年寒窗”,香梅象征“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中不难看出主人的心愿,希望自己的儿孙后代要刻苦攻读,积极上进,荣获功名,争气做人。

很可惜的这个行程是个团队游的景点,全程也就一个小时的时间,标准的走马观花,甚至连到此一游的拍摄时间都很紧张,如果有时间慢慢走,也许能更好的挖掘深层次的文化或主题,可惜时间都花在来回的路途上了,真正用在景区的时间寥寥无几,等下次有时间自己再去看看,徽州的独特文化和民风我感觉虽不及江南的兴盛和繁华,但是却很独有的静默和淡定。有的时候知道的越多,失去的越多,改变的越多,迷失的越多,我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些零散的记忆能够带给观察者更多的思考和回味。
前一篇:2013年有关摄影的一些故事
后一篇:【恋上厦门-2015厦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