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亲情传递 |
家乡漫记
(文/李思建)
我的家乡北午芹村,地处河津市区北15公里的吕梁山南麓,是一个有4000余口人,3000余亩耕地的大村。宋金时代,村子已具相当规模。
据元代学者段克己《通仙观记》记载:“距河津县治三十里,有山曰姑射。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十数,北午芹为最……怀灵山之异迹,揖隐士之清风,人知礼让,食足货通,实乃一方之都会也。”二0一三年村中心新建幼儿园,挖地基时曾出土宋代铜钱数百枚。据此推测,北午芹建村当在千年以上。
北午芹村有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条件。北倚吕梁山,西临瓜峪河,东有神峪溪绕村而过,村南是清洪两便的千顷沃野,村北有天涧直通汾河,得水之利而避水之害。背风向阳,气候温和,避开了各种极端天气的侵害。记忆中很少发生冰雹、狂风之类其它地方常有的自然灾害。从风水学上讲,这里真是一块理想的宜居宝地。
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通仙观记》载:“山之麓,泉水出焉。细石平铺溪底,水行其上,锵然有声。古木寒藤,轇轕垂荫,名葩异卉,徧满溪谷。每微风一至,香气四集,廻波冲濑,榆杨萎茹,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亦没能穷其壮丽。”
记忆中,村西的瓜峪和村东的神峪,是北午芹人引以为傲的话资,也是滋润北午芹绵延千年的血脉。除灌溉和饮用外,瓜峪水还富含多种有益矿物质,旧时村民使用瓜峪水做豆腐,做出的豆腐又白又嫩,香气诱人,而且产出率明显的高,可谓神奇。如今已被开发成矿泉水,远近闻名。
神峪水则更为神奇:夏天清凉无比,入口如饮甘露,生水喝下也不会闹肚子;寒冬季节,溪水冒着热气,绵延数里,伸手入水,竟无丝毫寒意。神峪溪水边,生长着一种独特的野芹菜,香味浓郁,远近可循。北午芹村名,亦与此相关联。
“河津八景”中的“峪口清泉”“午芹秋霁”,都产生在这片美丽的土地。明代文人高汝砺曾赋诗《午芹秋霁》:“一气萧林百汇成,午芹风物更幽清。天光上下残霞远,云影高低落照明。白雁飞霜寒有信,黄花带露晚含情。登场禾黍农家乐,岁岁笙歌贺太平”,更是北午芹桃源仙境的真实写照。
村北瓜峪深处的石桥——裕民桥,是北午芹先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一个奇迹。石桥筹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系单孔拱顶石砌桥。桥高约20米,宽约6米,最大跨度约30米。在当时没有现代化施工器械、没有高效炸药、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先民们自造黑色炸药,用榆树皮作成导火索,劈山凿崖,就地取材,人抬肩扛,硬是在悬崖峭壁之间用毛石砌筑成了一座壮观的桥梁,打通了乡宁南部与河津的天堑之隔,大大缩短了运煤里程,最早为村里开辟了一条致富路。如今,人们瞻仰雄伟的石桥,对先民们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壮举,无不肃然起敬。
少时只觉家乡美。记得年幼时,我们一帮孩童常利用星期天上山拾柴禾。初夏时节,早上出发,到山顶时回头望去,村中炊烟袅袅,云蒸雾锁,鸟语声声,犹如仙境。下午返回时,俯看村子,只见林木繁茂,房舍俨然,桃红柳绿,地里的庄稼随风摆动,绿波荡漾;远处的黄河在落日照射下犹如一条金色的缎带,令人心旷神怡。下得山来,虽已望见家门,仍要在溪边捧起一掬泉水喝下去,顿觉一天的疲劳一扫而光,胜过世上所有的琼浆玉液。
这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
在村西瓜峪岸边距地面十余丈的悬崖上,有几十孔石窑,是不知何时,古人利用自然地形辅以人工开凿而成,内可供人居住生活,至今保存完好。
溯瓜峪河北上约一里许,岸边百丈悬崖上有古老的石寨,推测可能是古代占山为王者山寨的瞭望台,是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天险。
距此不远,有一处古老的城堡,村民称为云头堡。这明显是一处军事设施,应当是山大王的总寨。云头堡寨墙基本完好,值守、巡逻、生活设施遗址犹存,可以看出当年的布局。其建造方式为毛石干垒,与秦长城相近,明显有别于明长城。由于年代久远,缺乏文字资料,这里的故事都是人们世代口口相传。而沿河的石瓮子、油锅子、山顶的马蹄窝等自然景观,更有着无数引人入胜的优美传说。
这是一个人文厚重的地方。
据传,隋代大儒王通曾在村北的午芹峰(旧称寨子庙)设学授徒,吸引了许多青年学子。
元代学者段克己曾在此隐居研学,留下许多诗文。其文章《通仙观记》,对北午芹的村情作了详实描述,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考古发现村东有宋金瓷窑遗址,与2016年国家十大考古发现河津固镇宋金窑可互相印证。我们小时在村东洞圪垯一带玩耍,常可拣到瓷器碎片及制瓷用品,最常见的是“碗支”。
据上年纪的老人回忆,村子四周有各种寺庙、楼宇等二十处,村北的山头上,至今仍有古庙的遗址可寻。这些古建筑,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寇侵华期间被焚毁,唯剩一座魁星阁系砖结构塔,现在仍屹立在村东南,见证着北午芹曾经的辉煌。而村东的东岳庙遗址上,我们小时候仍可见其献台,方砖铺地,足有两个篮球场大。木柱烧毁后留下的柱基坑,可容纳三个小孩捉迷藏,足见其规模之宏大。
这是一个仁人志士辈出的地方。
有李氏祖孙三代,富而有德。其祖李自芳为水利事业奔走呼号,殚精竭虑,毕一生之力,终成正果,村民自发为其在村中心树立牌坊,旌其功德,以示景仰;其子李林全精于植树造林,为村庄绿化,舍家弃业,忘我工作,使北午芹村成为闻名全县的绿化模范村,其本人被授予造林模范称号,县政府为其悬匾表彰,逝世后,县政府在村为其召开追悼会;其孙李建学致富不忘桑梓,捐资建校,兴学育人,为学童垫付学费、电费,为北午芹村长远发展打下了人才基础,可谓高瞻远瞩。
有李志贤、李茂源二位乡贤倾心家乡文化教育,倡办农业中学,使北午芹村成为闻名全国的教育先进单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门予以报道,山西省曾在此召开教育现场会,北午芹农中至今仍赫赫有名。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村干部带领村民接续奋斗,使北午芹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年青一代更是各显风流,在河津、运城、太原、北京乃至国外,到处有北午芹精英在求学工作,拼搏奉献,为国效力,为家乡争光。
北午芹人有两大特点:勤劳,豪爽。北午芹村有两大名牌:香椿、社火。香椿,是北午芹先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先民通过长期的辛勤探索,培育出了适合本地水土的木本蔬菜香椿树,其味道醇香,营养丰富,别的地方种出的香椿根本不能与之媲美。香椿在旧时被尊称为高头菜,驰名晋南。提起香椿,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北午芹。
而社火,则是北午芹人豪爽性格的集中体现。晋南农村民俗元宵节闹社火,届时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才献才,有智献智,能工巧匠各显其能,不计报酬,总是把社火搞得精彩纷呈,独领风骚。每年赴乡、县演出,都走在前头,当仁不让,令人刮目相看。
时光荏苒,流年似水。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家乡也在与时俱进。一些原有的东西消失了,一些新的美好事物不断在诞生。
日寇焚村后留下的断壁残垣和临时搭建的土坯房,已被各色各样的砖混结构楼房所替代,狭窄的胡同巷也已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水泥巷道。
新建的小学、初中、标准化幼儿园,书声朗朗,新苗吐绿,下一代正在这里茁壮成长。
宽阔的环村大道,带着北午芹通向外面的精彩世界。街心公园、文化中心、村民公益服务中心,彰显着北午芹的文明与进步。瓜峪水库、神峪水库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为北午芹增添了无限的风采……
尽管未能尽如人意,但无论何时何地,在我心中,家乡永远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永远是我依偎的温暖怀抱!
(初稿于2018年,定稿于2020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