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感谢贫穷”
(2018-08-04 15:45:05)| 分类: 人生参悟 |
也说“感谢贫穷”
文、忧者无忧
近日,被北京大学录取的河北枣强中学女学生王心仪的一篇《感谢贫穷》,刷爆朋友圈,引发强烈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该不该“感谢贫穷”。
一般来说,贫穷不是好东西,是人们急切想要摆脱、远离,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背道而驰的。怎么痛恨都不过分,何谈感谢呢?可中国语言很奇妙,“一般”来说不行的,“二般”来说则是完全可能、可以、可行的。
王心仪因其独特的语境,独特的经历,独特的感悟,说出“感谢贫穷”的话,没什么不得体、不合理、不可行的。换言之,王心仪“感谢贫穷”没毛病,没问题!
从我搜集的信息看,王心仪原文似乎并无标题。文章写于高三寒假,是她为参加自主招生而准备的个人陈述。
文章开宗明义,她在“犹豫”中所讲的,是“关于自己、关于贫穷、以及关于希望的故事。”大篇幅讲述“三个关于”故事后,她以“感谢贫穷,你让(赋予)我”为串联词,连设四个排比,做了理论概括或谓观点陈述。
读者或者看客,仅仅“望题生疑”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得“读文会意”。所要关注,所要思索的不只是“感谢贫穷”四字,而且是“贫穷”赋予寒门学子王心仪的那些独特精神力量,独特人生感悟,独特心理品质。
与其说王心仪是在“感谢贫穷”,不如说王心仪是在感谢贫穷所赋予她的这些独特的力量、感悟与品质。读文读懂了这个,才是读出了本意,读出了真意。
不是每一个寒门学子都能如王心仪这样考进北大。但王心仪本人,生于寒门,长于寒门,成于寒门,这已是没有疑义的了。寒门之“因”不能必然结出北大之“果”。但具体到王心仪身上,这种“因果”又有了其必然性。
诚如前述,《感谢贫穷》是王心仪的个人陈述,她本意是要陈述给考官的。若说属于“心灵鸡汤”,她本来是自己熬、自己喝的。而由于记者的发布,由于网络的发达,她的“鸡汤”已不再属于她,而是“被属于”全社会了。
有人欣然接纳,有人漠然对待,有人愤然拒绝。更有愤然拒绝者,定其性为“毒鸡汤”,痛心疾首地撰文揭批,急切地想要全社会拒绝接纳王心仪的“毒鸡汤”,转而接纳他的“反毒鸡汤”。估计是多情、多虑、多疑了。
当贫穷被战胜,被超越,被甩在身后时,说一句“感谢贫穷”,毫无问题。这是一种优雅,一种风度,一种自信。“感谢挫折”、“感谢苦难”、“感谢对手”以至“感谢敌人”与此同理。
与贫穷相对的是富裕。贫穷和富裕,都能成就人出息人,又都能耽误人摧残人,都有无穷的例子可举。贫穷可能只是阶段性不幸,不等于终生不幸;富裕可能只是阶段性幸福,不等于终生幸福。跨过了不幸即是幸福,跨过了幸福即是不幸。
贫穷和富裕因比较而生,相反相成。由于贫穷和富裕的相对性,这个社会永远存在贫穷,永远存在富裕,永远存在贫富反差或鸿沟。由之而来的种种不公平,也将永远存在。追求公平与幸福,那是必须的。但公平与幸福,永远只是理想。理想可能很丰满,现实可能很骨感。
最后,祝福可爱的优秀的漂亮的心仪小姑娘!
(2018/8/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