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父母重新立碑记(续)
(2016-03-01 17:30:20)分类: 亲情传递 |
为父母重新立碑记(续)
文、忧者无忧
大约十分钟后,我满怀欣喜,把与大嫂的沟通情况向大哥做了汇报。我说大嫂情绪良好,表示同意,让我与你商量着办。
大哥虽未明说,但我想,他一定是如释重负,可以挺直腰板当这个“带头大哥”了。以我对大哥的感知,这个电话之前,他对我能否与大嫂顺利沟通并达成一致,一定是心存疑虑的。
大哥说,他曾动员大嫂的两个弟弟做过大嫂的动员工作,但很快便被大嫂PAN了回来,无功而返,导致立碑之事一直搁浅。
大哥说,你嫂子之前不松口。她又是个病人,心脏和血压都有问题,时不时要犯一下病。我总不能瞒着她来做,而且,这种事情也瞒不住。现在你做通了她的工作,这当然好。
我说,我与大嫂直接通话,也应该,也是对她的尊重。她未难为我,是给我面子。你也可以放下顾虑,放心来做这件事了。
我还替二哥打圆场说,二哥最近似乎有些忙,我的电话也不接,短信也未回。他不忙的时候,应该会直接与你联系。但这件事,现在就要开始做,不需要等他说话,我完全代表他的意见。
(三)分工
事情演变至此,必然是二哥求之不得之事。因担心二哥有官场、学界活动,接电话不方便,我发了如下短信:“抽空给我回电。立碑之事,已与大哥大嫂沟通好。你也要多为大哥鼓劲。”
但大半天过去,未得到二哥回应。我又有些小火。新发短信给他:“现在需要你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碑文,和一副7至9字碑上使用的对联。别忘了!”
其实,这是我在给二哥施压。我不想让他觉得没事。我不想让他除了给钱,在立碑过程中不表态,不用心,不作为。虽说大哥接受我代表二哥,但我想,大哥内心深处,必然希望二哥能直接与他通话,相互说说想法。
我的“任务”短信,很快引来二哥电话。二哥说,我的好兄弟呀,我一个学化学的,没那个文采啊,还得你与大哥来写。父母就是农民,就是平民,把他们的勤劳、善良、恩情写出来就行了。简单点,朴实点,像父母一点。写得太“高”,外人会笑话。
我说二哥,关键是你要亮明态度,表明想法,你不能不说话。你不写,你得交待我或大哥写。你不交待,我老三凭什么在两位兄长前面“CI能”着去写?你不说话,我怎么可能知道你刚才的这些想法要求?
“CI能”是老家方言。大意为显摆能耐。与另一个方言“日能”有近似之处,但不可互代。
我说二哥,想法变成文字,变成能够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即使只是数百字,也不是件简单事。对父母的感知与情感,我与你与大哥必然不同。即使让我执笔,你们也得先把想法说出来。
我是以责备心理、语气与二哥通话的。对二哥不敬,心里也有不安。但想想自己不是胡搅蛮缠,而是想把事情做好,也就自我原谅了。给二哥带来不适,那是一定的。但二哥也包容了我的“任性”甚至“放肆”。
二哥不主笔起草碑文,这是明确了。我对二哥说,那么,你起草对联吧,这个相对比较省心省力。
大哥是有能力有实力起草碑文、撰写对联的。在村里,大哥是很受乡邻依赖欢迎的“文化人”。经常代人起草红白喜事所需各种文稿,比如祭文、致辞、诗歌、春联婚联挽联等。大哥自称不通平仄,不懂格律,而村民认可了他的文字。
但大哥并未承揽为父母撰写碑文的事。
我说大哥你来写吧。大哥说,给别人家写行,但给父母,给自己家,我却觉得写不了。我说,那就在这个老碑文的基础上改写,不另起炉灶。
(四)碑文
目前这个碑文,当然首先是刻在父母的碑上。但17年过去,字迹已经模糊,难以辨认了。对碑还原,必定吃力。
碑文的原稿,大哥没有,二哥没有,但我有!因为当初这个碑文,以及单独写给母亲的长篇祭文,是我起草的,并有完整的留存。我现在只需翻查日记,找到它。
我保留着从高中,也即1982年开始,至2003年期间所有的日记。高中之前也写过,没了;2003之后呢,停了。很快,我找到了1999年母亲去世后所写的日记。祭文、碑文及部分挽联,正写在翻开本子的左右页面上。
我用手机将其拍了下来,通过微信,以图片形式发给了大哥。二哥没有微信,没有QQ,给我提供了邮箱。而我不会用手机登录邮箱转发照片。
以前从未用彩信发过图片。但此时我发现,手头的智能手机,具备彩信功能,于是决定尝试。一尝试,成功!二哥回信说,在短信上看到了“碑文照”。
仅看到照片是不够的,下一步是要对碑文内容进行充实完善。大哥采取的办法是:手抄下来,在纸面上修改,而后拍成图片发给我。二哥则是把内容重新在电脑上打出,修改之后,通过邮箱发给我。
这就“逼”得我在微信、短信、邮箱、手机和电脑间来回转换,颇为费力。尤其是二哥,身为高校领导、高级学者,竟然不如农民大哥,不会使用微信、QQ,着实让我不解。
我明确对二哥说,你只用邮箱,太落后啦!大哥农民,不用电脑,没有邮箱,你怎么与他互动着修改碑文?大哥有微信,但你却不会使用微信!让小年轻帮你建立微信吧,发图发文都会极为方便!二哥的手机,绝对不会是落后的手机。
在这里,我把“老碑文”照录如下:
先严(慈)出身贫寒,终生艰辛。历经战乱饥馑,苦育我等成人。适儿孙绕膝,家业初兴,福祉临门;竟音容不再,天年未享,早逝英魂。昔日勤俭持家,严以教子,善待亲邻;而今恩感天地,德恸日月,精神留存。泣血行行唤至亲,勒石深深谢大恩。
这篇碑文如果不做修改,用于新碑,也无不可;但其突出问题是写实不够、独特性不强。既然要立新碑,就应充实新的内容,作出新的表达,尽兄弟之合力,使其完善。
大哥虽然不愿新写碑文,但在老碑文的修订上很用心很使劲。他会把想要修正的内容与我沟通,我会把认为不当的修正为他指出。共鸣的就敲定,分歧的就再议。
二哥起初大概只准备“理论指导”的,但后来也许受了我的“刺激”,也对碑文进行了字斟句酌式修订,并把改后稿先发给我,而后由我转发大哥。
这种三地互动,既有益,又吃力。而且,兄弟三人对文字的体悟与把控,各有不同。总得有个人“拍板”。我想着让大哥当形式的“拍板”人,而自己进行实际的“拍板”。
我当“拍板”者,不是为了争权,而是为了提效、保质。拍板要唱黑脸,我是要演黑脸。
(我这老三如何来拍大哥二哥的板,后面再说。后续2000字已经完成。但为了不因文字过长,而惹来博友嫌弃,我决定暂时将其“腰斩”。谢谢各位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