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日本的“三不猴”
| 分类: 读书随笔 |
闲话日本的“三不猴”
文、忧者无忧
对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我并不陌生。甚至由于听得多,觉得比较酸腐。但今天从姹紫嫣红博友处看到日本有“三不猴”说法及雕塑时,我感到很是新鲜有趣。由于心存好奇,百度了一番。
在日本神社,常见这样三只半蹲姿势、憨态可掬的猴子雕塑:它们分别捂住眼睛、耳朵和嘴巴,被人们理解为不看、不听与不说,并转化为言行自觉。
关于“三不猴”的来历,有三种说法。
一说源于儒家的“三勿”。《 论语》载,颜渊问孔子:所谓“克己复礼”应该怎样解释?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日本人以“三不猴”雕塑,生动诠释了儒家“四勿”之中的前“三勿”。
二说源于道家的“三尸虫”。中国道教认为,人体中有三种作祟之神,叫三尸虫:“为人大害,常以庚申之间,上告天帝,以记人之造罪”。为了防止三尸虫殃人,逢庚申之日,人们夜晚不卧,守之若晓,这就是古代的“守庚申”风俗。传到日本,人们取三尸虫之“三”,和庚申之申的属相“猴”,绘出三猴捂耳、掩嘴、蒙眼图像,意在防止三尸虫在天帝面前进谗言。
三是源于日语的“扎路”“杀路”谐音。日语中,见(看)叫ざる(mizaru),言(说)叫わざる(iwazaru),闻(听)叫かざる(kikazaru),。看、说、听的发音尾音均为zaru(扎路),与猴子saru(杀路)的发音相似。于是,“三猴”与“三不(看听说)”混同成为“三不猴”。 “三不”的发音是米扎路,米为“三”的发音。
少说为佳、祸从口出、不见不烦,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清、心不想为静,属于“三勿”或者“三不”的另一种说法。据说,很多日本人都用“三不猴”小雕刻来提醒自己为人处事要言行谨慎。
如果第一种说法算是主动“律己”的话,第二种说法则是被动“防人”。防什么人呢?防三尸虫那样乱听乱看乱说,在天帝面前进谗言的人。
(2015-11-24整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