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也得讲资格
(2015-11-20 15:47:55)| 分类: 读书随笔 |
悲观也得讲资格
文、忧者无忧
对于当前这个执政组织及其领袖,有人自谓“毫无疑义的悲观”。这让我产生了追究一下“悲观”内涵的念头。
不追究还好,一追究,问题来了:我发现,“悲观”也不是一件简单、轻便、好玩的事,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悲观。为什么呢?因为悲观有前提,有资格,有门槛。
“悲观”一词有讲究,有来历。在佛教里,“以大悲人观众生苦,拔其苦难,名曰悲观。”《法华经·普门品》语云:“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这里的悲观与慈观,同属于佛家“观音五观”。观音,就是那个大慈大悲的观音。“五观”者,一为真观,二为清净观,三为广大智慧观,四为悲观,五为慈观。
各“观”何意,佛家均有阐释,这里只说悲观慈观。“悲观”意谓:以此上三观观察众生,拔众生之苦恼。“慈观”意谓:以前三观观察众生,而给予众生以福乐。
“意谓”后面的文字,引自佛家著述。从中可见,悲观与慈观,均以前三观为基础。没有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作铺垫,凭什么来悲观、慈观呢?
换言之,前三观,便是悲观、慈观的前提、资格和门槛。没有前三观,悲观和慈观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便疑似诳语妄言。
从中还可看出,“拔苦恼”是悲观的指向与结果;“给福乐”是慈观的指向与结果。若无此指向与结果,也不是够格的悲观与慈观。谁能够格?佛菩萨是也。
对于世事世人世情,包括开篇提到的执政组织及其领袖,我们在观察评价时,是否吻合了“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若思维偏执,心态浮躁,情感冲动,识见浅薄,则难真、难清、难慧,想要悲观恐怕也无所依凭。
在一篇对执政组织及其领袖表示悲观的帖子下,见过一个点评:“盲目乐观,不过是自欺欺人。”我立时心生一问:“有盲目乐观,有没有盲目悲观?盲目悲观,又会不过如何?”得到的回答是“我与阁下,道不同耳!”
嗨,这佛家!悲个观,还得讲资质讲资格讲资历;悲个观,还得先行修炼“真清慧”;悲个观,还得迈过这多这高门槛,还让不让人活咧?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2015-11-2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