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晋南行之“社稷”
标签:
后稷稷王庙稷山社稷 |
分类: 山河履痕 |
清明晋南行之“前言”与“社稷”
文、忧者无忧
(0)前言
羊年清明,循惯例,我回了地处晋南(山西南部)的河津老家扫墓,往返5天。除了赶路、上坟,我把更多的白天时间用在了“寻根问祖”式游历。探亲访友聚餐,被我“见缝插针”了。在太原、临汾、夏县、运城、河津,拜会亲友20余人。在太原,与战友同游了太谷的孔(祥熙)家大院、曹家大院(“三多堂”)、无边寺(白塔)。
我对此次游历是有所预谋的。我没准备绕道去更远的名山大川,确定在晋南,即临汾、运城地区(含夏县、万荣、河津、稷山等县市)寻根问祖。晋南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自北向南冲出秦晋大狭谷的黄河,在这里左拐,变成了由西向东流向。传说或史册中的炎帝、黄帝,唐尧、虞舜、夏禹、后稷,以及关云长、司马光、薛仁贵等等,都曾在这里留下痕迹。
计划内想要游历的主要景点是临汾之“尧”(庙)、运城之“舜”(陵)、夏县之“禹”(王城),万荣之“社”(后土祠)、稷山之“稷”(稷王庙),和运城之“池”(盐池,池神庙)。实际上,“超配”游历了临汾华门,夏县司马光墓、堆云洞,稷山大佛寺、青龙寺、马村砖雕墓。
在不到3天时间里,我紧锣密鼓地游历了12个景点,确实有点忙,但忙得有序,忙得开心。“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看一个,赚一个。不看白不看,白赚谁不赚。我得感谢游历途中为我提供车辆、导游和食宿保障的同学、战友、表姐及表姐夫,更感谢他们以家乡小吃而非大菜、大酒接待了我。
时过5个多月后,近期,我大致整理了当时的照片与资料。决定暂以“社稷”、“尧舜禹”、“人神佛”为题发布几篇“游记”。文字,我尽量依据个人经历感悟,使百度而来的网络资料“为我所用”。图片,均源于自家手机、相机。摄技虽然不咋地,原创却是一定的。
----------------------------
(一)社稷
“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在上古时期,祭祀和战争是人们最重视的两件大事。《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什么呢?最初的祭祀对象是“社”,即土地之神,即后土地母。从商代开始,祭祀的对象除了“社”之外,又加上了“稷”,“稷”就是谷神,就是周代的始祖后稷。由于祭祀社、祭均为国家行为,在先秦文献中,“社稷”就是国家的同义词了。
万荣和稷山互为邻居,同属运城。万荣的“后土祠”与稷山的“稷王庙”,一个祭社一个祭稷,一个祭土神一个祭谷神,且均历史悠久,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游客如果愿意,可以很方便地在一日之内,完成“社稷”之旅。相比之下,后土祠比稷王庙更为古老。
---万荣后土祠---
“皇天后土”“天圆地方”,皇天在上,后土在下;皇天为父,后土为母;皇天为圆,后土为方。后土圣母(土地娘娘)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
据后土祠中保存完好的《历朝立庙致祠实迹》碑记和《蒲州府志》记载,“轩辕氏祀地祗扫地为坛于脽上,二帝八员有司,三王方泽岁举”。从中可知,轩辕时期,便有“扫地为坛”的“祀地祗”活动了。到汉代,进而形成制度,每三年皇帝都要来这里举行一次大祀。
汉武帝刘彻时东岳封禅,汾阴祀土。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扩建汾阴后土祠,定为国家祠庙。《史记·孝武本纪》载:“于是天子遂东,始立后土祠汾阴脽上。”
后土祠先后经历多次修建、移建。原址在汾阴脽上,汾阴是一条背汾(河)带(黄)河的长形高地,长四五里,广二里多,高十余丈。明代隆庆年间,黄河干流向东摆动,侵蚀汾阴,后土祠受到威胁。到明万历末年,后土祠只得往东移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黄河水决,后土祠内的建筑大部分被黄河冲毁,只留下秋风楼和门殿。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再决,连秋风楼也一同淹没于黄河中。康熙二年,后土祠移地重建于今庙前村北。同治六年(1867年),后土祠再次被黄河冲毁。同治九年(1870年),后土祠再次移建于庙前村北的高崖上,一直留存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
现存的后土祠,东西宽105米,南北长240米,占地面积25286平方米。祠内现存建筑有山门、舞台、献殿、正殿、东西五虎殿、秋风楼等,布局严谨,结构合理。和唐宋时期相比,现存的后土祠规模要逊色不少,但仍不失为一处庞大而辉煌的古代祠庙建筑群。
祠内的正殿、献殿,建筑工艺精巧,光彩夺目,是祠内建筑的精华。祠内的舞台由三座舞台前后联缀布列,形成“品”字形格局,为全国独例,至为珍贵。秋风楼位于正殿之后,因藏有汉武帝《秋风辞》碑刻而得名。楼高32.6米,为现存古建筑中罕见的珍品。祠内保存的宋代碑刻《汾阴二圣配飨铭》,是由宋真宗亲自撰写并书丹的碑刻,因而是中国古代名碑之一。
汉武帝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年间三次来此祭祀,并扩建祠庙,写有一篇《后土神祠碑铭》。安史之乱后,诗人李峤有感盛衰兴亡,也写下长诗《汾阴行》,末四句为:“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即将逃亡的唐玄宗听到歌者咏唱《汾阴行》不禁感慨万端。
---稷山稷王庙---
稷山有全国最大祭祀后稷的庙宇--稷王庙和稷王山、稷王塔等。稷山古属冀川,春秋属晋、战国属魏,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设置高凉县,公元598年改称稷山县至今。
稷王庙原称后稷祠,是一处专祀谷神后稷的庙宇,始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10080平方米,南北长112米,东西宽99米。平面布局自前向后有:山门、献殿、后稷楼、泮池、八卦亭、姜嫄殿等,两侧配有钟、鼓楼。在钟楼、鼓楼的斜前方,分别矗立着两根粗壮高大的盘龙石柱,上面分别写着“农耕之祖、粒食之源”“民生之本、王业之基”的字句,充分展示了后稷的功绩。稷王庙有“三绝”,一为精湛的石雕,二为奇妙的木刻,三为壮美的琉璃。
后稷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位人神叠合的人物,一位被推为谷神、在原始农业发展中“功崇平地,德大配天”的人物。由于他的出现,被称为“社”的土地,从此因时适季,荒蛮中有了繁衍不绝的五彩希望;五谷之一的“稷”,从此作为粮食指代,和“社”一起,成为历代统治者的重要砝码。
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后稷,母姜嫄。出野。见巨人迹。践之而孕。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避不践。弃渠中冰上。飞鸟以翼覆荐之。姜嫄以为神。遂收养之。因名弃。儿时好种树麻菽。及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者稼穑焉。民皆则之。尧以为农师。天下得其利。”从中可知,后稷曾经被误以为“不祥”,成为母亲的“弃儿”,但得到马牛、飞鸟保护,终被母亲“以为神”而“收养之”。
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合称“社稷”。根据《周礼·考工记》,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与设于王宫之左的宗庙相对,前者代表土地,后者代表血缘,同为国家的象征。《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就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的意思。
---北京的“五坛”---
明清时期,国都在北京。皇帝们不宜跋山涉水跑到山西祭祀了。怎么办呢?在北京建坛祭祀。经历了先是合祭、后是分祭这样一个过程。永乐十八年,在正阳门南侧建起“天地坛”,配有日月、星辰、云雨、风雷四从坛,当时是天地日月等一起祭祀的。到了明嘉靖九年(1530年),对诸神分郊祭祀,在天地坛(今祈年殿,又名祈谷坛)的南端建起“圜丘坛(天坛)”,又有祭天台之称,于每年冬至日供皇帝祭天之用;“方泽坛(地坛)”建在安定门外,是明清皇帝每年夏至日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在朝阳门外建有“朝日坛”,用于春分日祭日;阜成门外所建“夕月坛”,为秋分日祭月;并把大祀殿改名为大享殿,于每年正月的第一个辛日“恭祀上帝,以祈年谷”,因此又称“祈谷坛”。清乾隆十六年改称祈年殿。
简言之,京城“五坛”即:天、地、日、月、谷坛。
1、宗庙社稷:典故:《周易·震》:“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举例:天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2、一马失社稷: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
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稷蜂社鼠,成语发音jì
《韩诗外传》卷八:"稷蜂不攻而社鼠不熏,非以稷蜂社鼠之神,其所托者善。"
6、鼠凭社贵,含贬义,释义:老鼠把窝做在土地庙下面,使人不敢去挖掘。比喻坏人仗势欺人。来自:南朝梁·沈约《恩悻传论》:“鼠凭社贵,狐藉虎威。”
7、鼠窜蜂逝:形容纷纷跑散。
(2015-9-9整理)
插播几张后土祠相机图片。
稷王庙图片都在手机里,一时倒腾不出来。
P1
P7


P11
P1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