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白看也不白说(28)
(2014-09-23 17:02:12)
标签:
真知仓廪差评礼节惯性 |
分类: 开博小记 |
不白看也不白说(28)
文、忧者无忧
1、表意与会意。人的意图的传递,必然会因表意能力与会意能力的限制,而发生变化。比如:我想把我的意图传递给你,中间要经历“我说-你听”这样一个过程。“我说”的能力强,则我的语言更能承载我的意图;“你听”的能力强,则你的理解更能接近我的意图。但基本可以保证:你所理解的我的意图,必然偏离我本来的意图。“我说”时,有可能采取隐蔽式、曲折式表达;“你听”时有可是采取断章式、择拣式倾听。其实,恋人之意、领导之意、中央之意,也经常是这样传递的。产生不解、误解、歧解,不足为奇。咋说与咋听,并非总是亲兄弟,有时反是死对头。文字传递与语言传递,是同样的道理。
2、关权与洁心。“把权力装进笼子里”,是当前反腐的一个强音。似乎这么一装,反腐败便胜利在望、凯歌将奏了。但我对此不以为然,我不迷信“装笼”这件事儿、这个调儿。我认为反腐败既需严密关权,又需强力洁心。需要双管齐下,一个都不能少。“洁心”是啥?是文化熏陶、思想教育、心理引导。
3、有话与无话。看博客,我有时是有话可说,在愿说、能说的情况下,一般会说上几句。有时是有话不说,或因不屑,或因顾忌,或因性懒,或因情薄。有时是无话可说,于是保持沉默。“说”出来的,也各有不同。有时长说,有时短说。有是直白地说,有时含蓄地说。有时情真意切地说,有时云遮雾罩地说。别人信不信姑且不议,我很是自信于自己的文字感悟能力。我看得见字间字,字里字,字外字,字后字。感悟多藏于心,少露于外。
4、差评与好评。从微信上看到这么一段话:“他是生活中的差评师,是持之以恒的负能量之王。他最擅长从真善美中找出假恶丑。任何日常小事,他都能找到槽点。然后把失败的责任推给任何不是自己的人,最后抱怨自己出身不好,生不逢时,也没有帮手,制度又差,身体疲倦,简直是世界上最最不幸的人。”我能想到的问题是:我们自己,在对待生活与工作,政治与社会上,是差评师还是好评师?是差评多还是好评多?是习惯性差评还是习惯性好评?
5、仓廪与礼节。若干年前,便对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产生了疑问:“仓廪”里有了多少东西,才算“实”?想想古今的大贪巨腐,他们一个个算得上“仓廪实”。但他们“知礼节”了吗?“知”的又是怎样的“礼节”?他们对谁礼、为何礼、真礼假礼实礼虚礼?不守法度,不顾廉耻,这是哪门子“礼”?笑脸之礼、排队之礼、鞠躬之礼、握手之礼、拥抱之礼、亲吻之礼、献花之礼、鼓掌之礼,都是形式的表面的礼。更为重要和可靠的礼,是实质之礼、内在之礼。前者易见,后者难识。日本、英国都是“礼仪之邦”,但想想历史上的血腥,他们的绅士、谦恭便极具反讽意味。总之,对“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内在逻辑,有必要表示怀疑,进行追问。
6、亲历与真知。是否亲历与是否真知没有必然联系、对等关系。亲历得到的有可能是真知,有可能是真不知、不真知。未亲历也可能得真知,也可能真不知、不真知。没结过婚的人,可以谈结婚利弊;没离过婚的人,可以谈离婚得失;没去过西方的人,可以谈西方的优劣;没来过中国的人,可以谈中国好坏。谈毒药有毒的人,未必要亲自品尝毒药。谈西化有害的人,未必要亲自实践西化。讲这段绕口的话,想要表达的是:“亲历”相比于“未曾亲历”,没啥绝对优势;“亲历”过西方文明的人相比于“未曾亲历”过西方文明的人,同样没啥优势。知人、知事、知理,亲历固好,但并非总能做到。间接感知,这个可以有、一定有。人的许多真知,往往因间接的倾听、阅读、思考、推理而来。
(201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