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征兵时
(2014-07-31 12:17:54)
标签:
社会青年兵荒高校焦心夏秋季 |
分类: 世事评点 |
又到一年征兵时
文、忧者无忧
从2013年始,国家改冬季征兵为夏秋季征兵。其目的,是为了把征兵与高校、高中的毕业及假期衔接起来,避免有当兵意向的高校学生与社会青年在社会上“晃荡”半年,缩短从校门到营门的时间差。
2014年的夏秋季征兵从六月起已经启动了,且首次实行全国统一的网上报名。从时间安排上看,先是征集高校学生,后是征集社会青年。从学历要求上看,国家正在大幅度提高征集大学生士兵比例,据我感知,要求在40%以上。与之对应,社会青年的征集比例有所下降。
也是从去年开始,刚参加完高考、正在被高校录取的“准大学生”,开始享受先前只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优惠政策。他们应征入伍后,高校会保留其学籍,退伍后可以复学。他们因为服了兵役,将享受每年最高6000元的学费补偿或贷款代偿。无论社会青年还是高校学生,服役期满后都将享受部队发放的一次性退役金、地方政府发放的家庭优待金、货币化安置费等。从大连地区看,服满2年兵役,从部队和地方获得的各种直接的“资金回报”,社会青年近9万元,高校学生约10余万元。
有人问我,现在当兵还热门吗?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来回答。我一般会给他们一个复杂点的回答:假如说,有适龄青年100名,想当兵的有30名,而征集员额为10名。拿100与30比,当兵不热;拿30与10比,当兵不冷。而这30个参加体格检查和政治考核的人,完全合格的可能只有5名左右,接近合格的可能会有15名,不合格的可能会有10名。5名完全合格者不用为当上兵太过担心。15名接近合格即“边缘”者,会为争取剩余的5个当兵指标而形成竞争。“边缘”者有可能被“矬子里边拔将军”成为“合格”者。
让青年及其家长焦心的,是那些“边缘”者。大家焦心的是:按照当前的社会风气,是不是需要“那个那个”啊?这个话题我不多讲,去年写过篇《当兵的“有礼”与“无礼”》,对这个很是拗口的问题做了回答。
我在征兵动员阶段遇到的问题是:积极报名想要当兵的人数,达不到上站体检的要求人数。“上站率”低,即意味着动员不力,意味着征兵工作做得不好。多数村(社区)报名情况较好,个别村报名极为踊跃,也有个别村适龄者不少、想当兵者极少甚至没有。这导致了上站人数的缺额。
按照兵役法,每个适龄青年都有应征的义务。除依法可以缓征、免征的,不愿应征、拒服兵役属于违法。由于我们国家总体上兵源充足,这些违法行为一般未得到追究。当事人不当回事儿,负责征兵的人也不大当回事儿。“没人愿意报名当兵,我也没办法!”部分村级负责人如此说。
对一个村来说,偶尔出现“兵荒年”是正常的。但如果一个村多年甚至每年都“兵荒”,则说明这个村的村风出现了问题,这个村“两委”的战斗力凝聚力出现了问题。你期盼着享受着发财与太平,但你没考虑过由谁来保障你的发财与太平。你们骂政府软弱骂军队软弱时有可能义正辞严慷慨激昂唾液飞扬,但你们在放弃、拒绝法定义务和责任的同时,其实也已丧失了骂政府骂军队的资格。你家的孩子怕苦怕死不当兵,别人家的孩子就该苦该死该当兵、该保障你家的孩子别苦别死?你不当兵他不当兵大家不当兵,军队如何存在,强大从何而来?
查对08年以来各村走兵情况后,我有一个发现:越是“兵荒”的村,相关人员越爱拿“当兵要送礼,不送当不成”来说事儿。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责任推脱,是在为自己的不作为不尽责遮羞。好吧,我相信你列举的“黑暗”事例都是真的。但我同时怀疑:你的内心是否已被“黑暗”塞满,没有留下“光明”的空间?
(201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