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骂官”那点事儿

(2013-07-22 11:23:03)
标签:

子之

命运

同时

事实

网民

分类: 世事评点

“骂官”那点事儿

/忧者无忧

 

前些天,突然悟出一个理儿:现在的网络,有“骂官狂欢”的迹象甚至趋势。作为一个网民,如果你不敢骂、不会骂、不痛骂,似乎都不是个合格的、称职的、优秀的网民。“网民”这个词儿,用在不骂官员、不骂社会、不骂政府、不骂执政党的网民身上,简直有些“白瞎”了。

文字的承载能力终究很有限。“骂官”二字,你不能局限地理解为“骂官”二字。你得联想,你得拓展,你得生发,如此,才能完整理解“骂官”的丰富内涵与广阔外延。平和点说,“骂”是批评;严肃点说,“骂”是批判;严重点说,“骂”是批倒批臭再踏上一脚两脚N脚以至批死了事。“官”呢,可以是一切令你不满的人与事的代称:腐败、独裁、官僚呀,制度、体制、机制呀,均可一“官”以蔽之。

下面的文字,以“批评”为关键词,以保证表达的连贯性。题目的《“骂官”那点事》,可以改换为《“批评”那点事》了。

任何事物,包括社会、制度、政党及个人,都无法无力无能完美,都无法无力无能摆脱挨批的命运。但是,任何社会、制度、政党及个人,都不会“真诚欢迎批评指正”――千万别轻信“真诚欢迎批评指正”的表态与雅量,谁轻信谁弱智。你不会是欢迎批评的人,我也不会,别人也不会。除非患有自虐症,“欢迎批评”只是一句空话。“欢迎批评”只是人的表象,“欢迎赞美”才是人的本真。无论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有时候,“你”批评了“我”,“我”没反驳,没急眼,只是装大度,装包容罢了,“你”千万别以为“我”真的欢迎,真的接纳,真的对“你”表示佩服表示敬仰了。之所以给“你”“我”带上引号,是因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人啊,真是个怪物!”对于这句话,你与我,都别不信,都别把自己排除在外。在我看来,“怪”的一种表现便是:多有批评别人的欲望与冲动,少有接受别人批评的欲望与冲动。批别人时,以为自己正义正直;被人批时,觉得别人邪恶邪门。轻舞开批的剑戟,重穿防批的铠甲。

网络上现实里的批评,自有其正义在。但切莫以为,所有的批评者,都是正义的化身。并非全部,而是有那样一些批评者,批评的动机,没那么纯洁,没那么高尚,没那么无私;其批评的品质,显得拙劣、粗糙、龌龊。

动机的正义与事实的正义,正义的批评与正确的批评,也是两码事。对批评者而言,谨慎的自信应当保持,狂妄的自大应当警惕。你在批评“伟光正”执政党的同时,应当反思自己的批评是否“伟光正”。不论你的批评是否“伟光正”,你都应包容和笑纳别人对你的批评开展的批评。批对了,敬请“有则改之”;批错了,敬请“无则加勉”。如果你没有接纳批评的自觉,那么敬请你收敛开展批评的放肆。如果说开展批评是你的权利自由,那么他人对你的批评开展再批评、反批评,也是一种权利自由。让人倍生喜感的一种场景是:有人在痴迷对人拍砖的同时,正热切期待深度痴迷着被人献花。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一句老话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何?”

    上述文字,触发于豆子博友一篇关乎“社会批判”的博文。豆子后来有回复,自称“胡言”,可我觉得“胡言”得很好。现将点评与回复附录于此,留作纪念。
 
    老忧的评论2013-07-22 06:40:20   
    批判者的批判,如果遭遇批判,请别恼火;如果遭遇赞美,请别自得。批判者自身,也应有接受批判的觉悟与雅量。否则,批判者自身的批判动机、批判品质,便值得怀疑。一般而言,我们可以说,批判者是值得敬仰的;但,我们并不可以说,每一个批判者都是值得敬仰的。批判者动辄自诩、自以为是鲁迅,是民族魂,那是可笑的。仅从批判的动机来看,我敬仰善意的正义的批判,鄙视恶意的非正义的批判。谢谢豆子,你“勾引”出一段我对批判的“情丝”。
 
    豆子的回复:2013-07-23 23:01:46
    1、其实,我想说的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民众和政府的基本关系。知识分子的职责,就是批判,通过批判,提醒政府防止腐败堕落扩大——无论对错,平和还是激进,起到的都是“清醒剂”的作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批评者的个人素养和道德,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非常同意您看法,不是每个批评者,在素养和道德上都值得敬仰,即使他们认识上正确。从执政角度,是可以只取正确认识而忽略道德和素养的。就如一个科学家犯罪,他的科研成果仍然可以采纳应用。
    3、但动机、过程和结果问题,又非常复杂;有些美好的动机,未必起到正面的作用;有些不好的动机,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的效果。动机,是很难判定的。用来杀人的毒药,也可以是救人的良药。
    4、现在,我们连最基本的批判权,都不能保障,所以不能要求所有批判都认识正确和动机高尚;这也不符合认识规律,因为认识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5、另外,正因为没有正常的批评权,所以整体来看,我们的社会批判能力不高。
    豆子胡言,先生见笑。

2013-7-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