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毛遂之死”
(2013-05-22 17:11:17)
标签:
神话鄢烈山公子毛遂坠毛遂自 |
分类: 读书随笔 |
诡异的“毛遂之死”
文/忧者无忧
那天上网,再一次见到了大名鼎鼎的毛遂先生。对,就是东周列国里“毛遂自荐”的那个毛遂。对于他当初是如何自荐的,夸张点说,“地球人都知道”,这不是我所感兴趣的。
我所感兴趣的是:在那个“春秋战国乱悠悠”的时代,毛遂先生后来是怎么死的?这是我“再见毛遂”时所产生的一个念头,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
查书太费劲。而且我有个直觉,从书中查找如此乖张、生僻的问题,更费劲。我不想费劲想偷懒,想走捷径,于是变“查书”为“查网”,向“度娘”求助。
在百度里输入“毛遂之死”一搜,乖乖,哗啦啦出来一大片!点击了多篇有关文章,比照阅读后发现:1、引用者对“毛遂之死”的经过,在文字表达上出奇地一致;2、引用者共同的资料来源,是当代杂文大家鄢烈山先生的《毛遂之死》;3、鄢烈山先生的文章,没有表明“毛遂之死”的史料来源;4、有一篇题为《
请鄢烈山先生不要臆造历史谎言_
》批驳文章,有理有据、义正辞严。作者毛远哲,自述为毛氏后人。5、引用鄢烈山文章者众,呼应毛远哲观点者寡,形成很大反差。未能得到公认的权威的可靠的“毛遂之死”答案,而看到了名家疑似的“臆造”与“谎言”,这让我既感到失望,又感到惊讶,还感到诡异。作为名家,作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名家,鄢烈山先生无论正误对错,其文字传播力、思想传播力,是毛远哲无法比拟的。鄢先生对于毛先生的批驳质疑,有无答辩?是怎么答辩的?假如真是“臆造”了“谎言”,原因动机是什么呢?假如不是“臆造”了“谎言”,而是有可靠权威的史料依据,又为什么不回答呢?我很想知道,可我无法知道。
百度时还发现个“毛遂堕井”典故:赵国有两个人叫“毛遂”。野人毛遂掉在井里淹死了,有人报告给平原君赵胜,赵胜惊叹道:“啊呀,老天爷让我失去了一个有才能的人呀!”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野人毛遂,不是那个为赵国立过大功的门客毛遂。
后以此而喻不可靠的传闻。典出《西京杂记》卷六:“赵有两毛遂……野人毛遂坠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丧予矣。’既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大诗人李白在《系寻阳上崔相涣》诗中引用了这个典故:“毛遂不堕井,曾参宁杀人?虚言误公子,投抒惑慈亲。”
而目前由鄢先生引发的“毛遂之死”的广泛流传,是否正是“毛遂堕井”式流传?其中的诡异,让我对名家、专家、大家的言论,都多了些警惕。
需要补白的是,撇开“毛遂之死”历史的真伪不谈,我觉得鄢先生讲述的这个故事,算得上一个很有趣、很耐人寻味的故事。如若不然,不会有那么多官方或者民间的响应文章出现。与“毛遂自荐”相对应,这个故事或可更名为“毛遂自辞”、“毛遂自知”、“毛遂自刎”。
(2013-5-22)
附:鄢烈山《毛遂之死》原文摘录:
“……此后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喘气不赢之机,派遣大将栗腹攻打赵国,派谁挂帅出征以敌强敌?赵王便想起了敢于自荐的毛遂,欲提拔毛遂为帅,统兵御燕。毛遂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赶忙到赵王那里去,不是去“推荐”自己,而是去“推辞”自己: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可披坚当马前卒,不能挂袍任率印官,如是,则上可保国之江山社稷,中可保您知人之明,下可保我毛遂不为国家罪人。当年自荐,意气风发;此时自辞,何其乃尔?一个毛遂,判若两人,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赵王很是不解:先生去年自荐,才情高迈,真伟丈夫;如今脱颖而出,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怎么忸怩如小女子?毛遂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骐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猫。逞三寸舌我当仁不让,仗三尺剑实非我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之不才之处。”按说,毛遂此话说得入情入理,但赵王却为了展示自己求贤若渴,怎么也不听毛遂之言,硬是要他挂帅迎敌。
一个靠嘴巴子干活的人,哪里是人家拿枪杆子的对手?尽管毛遂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也无法抗敌,落得个一败涂地。被赵国精心树立起来的“人才”榜样,是这么个样子?有何面目回去见“江东父老”,除了以死谢罪,别无他途。于是毛遂避开众人,到一个山林子里,拔剑自刎,鲜血淋漓地倒在“毛遂自荐”的神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