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海有缘
(2013-05-10 11:30:57)分类: 人生参悟 |
与海有缘
文/忧者无忧
我不信“命”,但得借用一下这个“命”字。也许是命中注定,这辈子,我与“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前些日子,看到“凭海临风”、“海若”两篇博文,就动了写写“与海有缘”的念头。因故,迟迟未能动笔。今天,索性利用点时间,将其兑现了吧。不然,这念头老在脑子里晃悠,让人痒痒得慌。
大致想了想,自己的“与海有缘”,至少体现在起名喊海、从军干海、随心观海上。
先说“起名喊海”。我的家族,到了我这里,应是“思”字辈。族兄以及两位哥哥,名里都有挂个“思”字,思建、思想、思殿、思望、思梦、思海、思耿、思津、思科等等,可怪哉的是,到了我这里,父母不知何故,给我起了个与“思”无关的名字。从思殿、思海两位兄长名中各取一字,组合成“殿海”,做了我的名字。对于自己的名字为何没了“思”,我曾向大哥、二哥、大姐求证过,他们说:“谁知爸妈当初怎么想的。”父母怎么想的,我是无法知道了。但我自己怎么想的,我是知道的。若干年来,我一直在想:自己莫非不是亲生,而是捡来的?我现在的觉悟是:亲生的也罢,捡来的也罢,自己终究在父母兄姐的关爱下,安然成长了起来。
当兵之前,名字中的那个“殿”,其实并未定型。家人老师更多写作“电”。同学朋友除了“电”之外,还写过店、典、淀等。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父亲常以“殿”的左半部分,代替完整的“殿”。“殿”真正定型于我的名字,是当兵建立档案之后。从此,电、店、典、淀之类,基本消失了。上军校期间,喜欢文字的我,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点海”。之后,偶在报章发文,便用过“点海”。我对起了这么个既小且大、既静且动、既收又放的笔名,很是自得。许多年来,尽管“殿”在来回变化,“海”却未曾有过变动,成了纹丝不动的“海”。有人叫过我“海哥”,却从未有人叫过我“殿哥”。
我的名中有“海”,妻的名中有“燕”。结婚时,二哥写了喜联,把我们二人的名字嵌了进去,似乎是“大海选飞鸿为伴,丽燕择伟殿而栖”。虽然平仄对仗上并不完美,于我而言,却是永久美好的回忆。女儿出生前,因不知其男女,我们夫妻曾为她准备了一男一女两个名字:生男叫“海岩”,生女叫“海燕”,总之是父母的“二合一”。后来,由于母亲、大姐的责问,以及自己立场的松动,未能实用这两个名字。
再说“从军干海”。村里,二哥的一位要好的朋友,70年代曾在大连海军当过兵。(老家)墙上的相框中,还有他身穿水兵服的照片。我上高中时,退伍回乡的他,只要二哥在家,便会经常到我们家里来坐坐。高考结束后,我在立场摇摆中填报了提前单独录取的军校,在造化安排下被录取到海军电子工程学院。这个校名,把我名字里的“电”与“海”都包含了进去。得知我被海军院校录取后,二哥这位朋友说,“嘿嘿,也许将来毕业分配,会分到我当过兵的大连去。”4年之后,我果真被他“嘿嘿”中了,分配到隶属于大连的旅顺海军基地。之后,在这里连干21年海军,由副连职军官进步至正团职军官,然后,转业了。
说我干了20多年“海军”,其实不够确切。确切地说,我干了20多年“旱海军”。我没有穿过有飘带有佩肩的水兵服,一入学即当兵,一当兵即穿的是四个兜的干部服。虽然穿的是海军服装,但与海,与海上跑的舰艇,打交道甚少。早期,我是钻山洞值班的通讯兵;中期,我是后勤机关政治部门的“干事”;后期,我才离舰艇近了些,成为服务于舰艇的岸勤保障部队的一员;而真正在舰上的工作时间,只有2006年下半年短短的半年。那时,我的职务为某驱逐舰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大连舰”政委因故离岗,我受命前往“代理政委”。那半年,是我海军生涯里最货真价实的半年,最精彩难忘的半年。那半年,我随舰艇在海上执行任务,亲身经历了编队训练、导弹实射、冰海航行所带来的震撼。两位数的舰对舰、舰对空导弹从自己的舰艇、自己的眼前喷射烈焰呼啸腾空,那是何等的兴奋与豪迈。
当海军期间,有幸亲身“驾驭”军舰驰骋过“四海”中的渤海、黄海和南海。未能有机会在东海海面驰骋,但曾经在东海海岸“凭海临风”。当海军期间,见识过驱逐舰、护卫舰、核潜艇,见识过登陆舰、扫雷舰、猎潜艇、防救船,见识过海航飞机、水上飞机。当海军期间,接触过军委、海军、舰队、基地各级将领。将领们认不认识、记不记得我,可以另议。但在我,却是认识和记得了他们。
后说“随心观海”。转业之后,我所定居的小城、就职的单位,保证了我能“随心观海”。亲近大海于我而言,实在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如果愿意,我每天早晚散步,可以远观近看旅顺军港,注意这个“军”――这里是黄海;如果愿意,我上班时抬头、吃饭后走路,可以远观近看旅顺港,注意少了个“军”――这里是渤海,这里有可以承载火车过海的烟大(烟台至大连)轮渡;如果愿意,开车不出20分钟,可以远观近看旅顺老铁山灯塔――这里是黄海、渤海交汇处。这里有“辽东半岛最南端”大字标识,这里有薄市长题字并主导的“世纪姻缘碑”(上周末再去,发现题字已没了),这里有“欲见两海分须得缘心来”的黄渤海分界线,这里有历时50小时、游程近250里、由辽宁旅顺游至山东蓬莱的、北大体育教师张健“横渡渤海”的“入水处”。这里是我曾经工作4年多的那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铁山的山脚,每年会有许多的候鸟从此经过。站在这里,可以仰望我所在的那座山、那个连、那条坑道,可以回味当年立于山巅发出的“眼观鸟岛蛇岛、臂挽黄海渤海”感叹。这一“感叹”中的鸟岛,又名海猫岛,“海猫”是当地人对海鸥的称谓。蛇岛是名闻天下的腹蛇聚集地。鸟岛蛇岛,便在那立于老铁山半山腰便可目视的不远处的海里。
写完了,不痒痒了。
(201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