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考生(四)
(2011-07-24 12:08:52)
标签:
教育大连家有考生(四)录取分数线自我批评杂谈 |
分类: 亲情传递 |
家有考生(四)
文、忧者无忧
7月22日,也即妻子生日当天,录取通知书到了女儿手中。一个多月后,她便可以跨入大学校门了。为防遗忘,还想继续写下《家有考生(四)》,为孩子,为我们这个家庭,留下些生活的本真记录。
1、门槛升高。从陆续公布出来的各院校录取分数线来看,今年辽宁一本A段的录取分数线比往年普遍提高了一二十分。尤其是大连的几所院校,更是提高得让人难以置信。某财经大学,往年录取分数也就五百六、七十分,今年提高到了590多分。以致毕业于这个院校的某哥们惊呼:“财大太不要脸啦,这个分数也敢录!”大连的院校之所以分数线如此之高,沾了海滨、宜居城市的光。某种意义上讲,既是这个城市的光荣,又是这个城市当政者的光荣。
2、初始郁闷。女儿报考的南京某校的录取分数线,也比往年提高了15分左右。如此,本以为毫无悬念的分数,变成了很是玄乎的分数――以高4分的成绩,踩线而过。虽被录取了,但志愿专业无法入读,被“服从调剂”到一个并不喜欢的专业。这使得女儿特别郁闷,我们做家长的也很郁闷。我们希望女儿转变心态,乐观面对。但这谈何容易!
3、继而平衡。随着各高校录取分数线的陆续发布,女儿的心态逐渐平衡、平和起来。她开始意识到,父母指导下确定的这个志愿,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定,一点儿也未委屈她的分数!她先前想要报考的某海洋大学,录取分数比她的分数要高出二十余分,因此,放弃填报是个正确决定。还陆续发现,一些分数比她高的同学,由于志愿填报不当,“落”到了层次较低的学校,这也使她感到了自己的幸运。我们一再对女儿说:“你啊,太幸运啦,从小到大,你一直生活在幸运之中,别郁闷啦。”
4、收获惊喜。经过曲折的争取,女儿被学校调整录取到了另一个专业。虽然不是最理想的专业,但也不是最不情愿的专业了。如果先前的专业算是“遗憾”的话,现在没有“遗憾”了。如此,亲爱的女儿,你真的应当感到庆幸,真的应当快乐起来,高高兴兴地开始你的大学生活。你在学习上尽到了努力,父母在学习之外尽到了努力。以后,更懂事,更上进吧。父母并不乞求你的感恩,但你作为一个“成人”,应当懂得亲情,懂得感恩,懂得人生。
5、冷脸父亲。相对于妻子的温暖细致,我在女儿的眼中心中,是一个冷漠、懒惰、失职的父亲。换言之,在这个家庭中,妻子是“好人”,我是“坏人”。一直以来,我逼迫着女儿自立自强,不让她依赖父母,不让她推脱责任,不让她享受溺爱。我要求她对自己的选择,无论正确与否,都得承担起责任。许多事情,我让她自己解决,而不会提供“帮助”。中考前,曾“无情”地告诉她:“必须自己考上重点高中,别指望父母花额外的钱供你上学。如果考不上,便开始打工。国家法定的义务教育已经结束,不供你上学,爸妈也不违法,你也不可能告赢我们了。” 高考前后,“无情”地断了她的复读念想:“即使你愿意承担复读的压力,我们也不愿承担。不能因为你,给这个家庭带来一整年的压力。你考到哪里,我们供到哪里。考不上,便开始找工作吧。”
6、意图“打击”。女儿是在鼓励中长大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夫妻坚持着“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其目的,是要培养、巩固和增强她的自尊自信,让她坚信“我是优秀的”。但这也带来负面效果:她有时高估自己,认识不到自身的“短板”。习惯了自以为“是”,拒绝着人以为“非”。现在,我很想“打击”女儿,让她懂得,她其实有很多的“毛病”有待改正。在家里,父母会包容她的“毛病”;走向社会,这些“毛病”如不改正,难免要走弯路、跌跟头,甚至头破血流。父母能包容的,别人未必包容,社会未必包容。所以,孩子啊,你得反思自己,完善自己!“棒喝”是冷漠的,但我愿意继续做个“坏人”。
7、相互认错。前天晚上,因为妻子生日、女儿收到通知书“双喜临门”的缘故,不喜喝酒的我,很想喝酒。一家三口开车在外转悠一两个小时后,买了10个肉串、5个鸡胗、两个鸡翅带回家来,三人围桌而坐,喝起酒来。当然,女儿喝的是饮料。我为妻子、女儿连提三杯。我盼望着女儿能主动向爸爸、妈妈敬个酒,但她似乎没有这个意思。我认为这种“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继续下去,她马上就是大学生了!于是说:“我想喝杯酒,怎么没人敬我个酒啊。”女儿应该是听懂了弦外之音,端起杯来:“爸,敬你一下,祝贺你拿到了驾照!”一贯眼硬的我,竟有流泪之意。我说:“孩子啊,祝你大学生活开心!爸爸有时批评你批得过火了,现在做个自我批评。”女儿说:“我有时不接受你的批评,现在也做个自我批评。”
8、社会实践。女儿已经、正在或将要进行的三种社会实践,一是尝试网购。自己去银行办理了网上银行,并实现了网上购物,花费了二三百元“私房钱”。二是变卖手机。家中有个前些年亲人赠送的、一直未曾使用的男式手机,在征得我们同意后,她以135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位同学,也不知她是怎么“开”出这个价格来的。卖就卖了吧,手机闲着也是闲着。三是联系家教。她的还算不错的成绩,让她有了给“学弟学妹”做家教的“资本”。她用自己的方式联系了两三个家教对象,还与对方父母谈好了报酬――不低的报酬!她不无得意地对我们说:“马上就要挣钱啦,太好啦,太高兴啦!”我们夫妻供养她上大学毫不费劲,但一致赞同她迈出了自主“挣钱”的步伐。一个人,是不能永远被父母“养”着的,相反,必须学会养自己,养父母,养家庭。
(201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