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大礼叫拍砖
(2011-07-13 09:38:12)
标签:
李敖明知山gb2312宋体芙蓉 |
分类: 人生参悟 |
有一种大礼叫拍砖
老忧再按:这是先前发于军队内部网的一篇文字。前几天与月林、西点、猎人网友有些思想交流,突然便想到了这篇《有一种大礼叫拍砖》。翻查出来,再次阅读,觉得别有滋味。文中的“拍砖”,主要指的是对文、人的拍砖,而非对社会、政党的拍砖。文字偏长,大家欲知详情,须有耐心。如无兴趣,忽略便是。其实还有一篇《向拍砖者致敬》,为了节约篇幅,便不在这里发布了。
借互联平台,向军中网友,祝个福!
( 2011-7-13)
老忧按:前些日子连写了十篇“有一种”。自己写时觉得很苦很累,勉强将其进行完毕,凑了个吉利的“十”。我也深知,如此写来,会遭到网友批判,因为“八股”已让人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可自己“八股”习性已入骨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圈内,圈友进行了温和批评,属于婉转型的。在北卫,被老刘轻点了一下穴,被芙蓉猛一阵批。先以“注水猪肉”讥之,后郑重进行了解析,让老忧深为触动,大为感动,因而录以备忘。
(2009--12--22)
芙蓉:记得以前我看过一篇文章叫《文人的雅量》,里面的主人公记不清楚了。说是一位知名作者(甲)请另一位知名作者(丙)给自己的新书作序。偏偏丙非常不欣赏的甲的文章,但甲一意相邀,丙只好写了一篇全是批评的序文。结果甲出书的时候,全文照登。其实有些时候并不是文人相轻,有很多的雅量在里面。当然,有些很俗气的人是不会理解里面的道理的。东吴大学的校长邀请李敖来讲课,李敖上课先骂校长。校长不以为意,这也是一种雅量。王朔叫板金庸,金庸老生八风不动,这也是一种雅量。当然,这些都是大人物。今天,芙蓉批评老忧,老忧以“大礼”而视,这也是一种雅量。真正的文友不是你好我也好的一团和气,是内心的神交和惺惺相惜。很遗憾,世界有很多雅致的道理,是不足于和格局小者之人道的。批评时要得寸进尺,吃亏时也要显得大气。格局尽显也。
剃刀:当年王朔叫板金庸,金庸不温不火八风不动,几招太极就将一场风波化为无形。我想王朔一定很郁闷,没有等到自己早已做好准备的恶战,而且还不能再继续叫板了,否则就会犯了众怒,因为公众并不太关心双方的具体观点,而更关心双方的做人态度。我从不相信什么“闻过则喜”的鬼话,我批评了人,就等着对方激烈甚至激动的反驳,如果对方玩金庸这招,我会觉得非常没劲。我喜欢真刀实枪的论辩,若能达到血雨腥风则最佳,不喜欢这种温吞水的和谐,最近我的论敌们都不出现了,感到有些寂寞。
老忧:复芙蓉与剃刀:仅凭芙蓉对着老忧猛拍这么一些“大砖”,我就非常感动。说明老忧还值得一拍!而且老忧自信地认为,经得住这么一拍两拍以至多拍。我不认为你拍的都是对的,但你一定有你拍的理由,你的理由中总有一些与我的想法其实吻合。我不是一个“受虐狂”,但“受虐”的能力还是有一点,不会为之狂。李敖骂校长,王朔拍金庸的故事,都有所知,老忧是会心一笑。能看出来,剃刀是叫战者,与部分应战者有些碰撞。我看到了刀光剑影,却并不介于其中。语言或文字之辨,颇费功夫。偶尔玩玩辩论还可,但经常如此,则实无意义。我很能理解王朔之“郁闷”,也很能遥测剃刀之“郁闷”。为了不郁闷,有时不妨挂出和谐大旗!
芙蓉:复剃刀:有些人是不敢应战,也有些是装大尾狼,也许一些人会让你哭笑不得。赞同你的观点,要血雨腥风,没有高潮,何来快感?
老忧:从别处得知,芙蓉是时评高手。写时评,当有犀利的眼与笔。我看论坛转了不少犀利的文章,但原创的很少见,有分量的更少见。不知老刘和芙蓉有无以新的马甲,“犀利”出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时评文章?别老是眼盯着主流报纸那点稿费,来坛子里发点免费文章,让大家长点知识。至于坛友间的打情骂俏,也无太大意思。突然想到:批判、拍砖上瘾以至成为习惯的人,未必不是偏执、自恋或者自闭的人。傲慢与偏见也有表达的权利,轻视与沉默同样如此。泼妇之“语”诚然“惊人”,终究还只是个泼妇。想想古书中以及现实中“勇于挑战”的斗士,他们看似声音洪亮,气宇轩昂,但也避不了“装大尾巴狼”的嫌疑。真是狼倒好了,还算表里如一。关键是其中的一部分,本非“狼”,只是“装狼”而已。
飞刀:你们大讲文坛史坛前辈高人的传闻逸事,以此佐证自己的观点,乍听很有道理,但静心一想,这些传闻逸事本身是否可信呢,又或者这些本就是空穴来风而已呢,可信度有多高啊。
想起有段时间回老家听老爸讲谁谁家人丁凋零,家道中落,请了个胡子花白,仙风道骨的风水先生,在房前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龙头拐一顿,有了,这地下埋着块不吉之石,找人挖出来一看,果真有,白石黑字写着呢,他家好不了,有鼻子有眼的,神了。我问老爸,是不是亲眼目的地见了,说是听谁谁说的,又问谁谁,说是听另一个谁谁说的。哈,搞半天,毛病在这儿呢,都是以讹传讹啊(现在流行说化传化)。
说这个什么意思,有些个事啊,有它产生的时间、地点、场合,“王流氓”与“金大侠”一战,王朔未必就怕了金庸,当然金大侠也未必就一定怯了王朔,李骜骂校长的时候,其实内心里恐怕未必真的在骂他,李熬骂人是一种习惯,也算是天性使然啊,现在明白过来,李熬也未必真的认为自己前五百年、后五百年是中华第一,这只是他的一种生存方式。其它的逸闻美事,真能信的也不见得有多少。
所以啊,最终还是信自己。老忧的文字是很好的,不可否认,所以有底气说不怕拍砖。芙蓉的思想是锐利的,拍的砖其实很有道理。不是要作和事佬,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好端端费尽心机出来的文字,洋洋有几分得意(谁不如此啊),不想竟有人拍砖,自有几分不舒服,不乐意,老忧亦不免俗,低调中也不无溜溜的意思在里面,换了我亦是如此,所以说大度是不容易的,大度有时是别人压迫出来的。芙蓉也不必太过计较,老忧的文字的确是精心写出来的,也是很有深度的,站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目的亦不同。
老忧写东西大多数在于悦已,有点像于丹美女讲论语,无数人批评于丹讲论语不是做学问,于丹自己也清楚,所以在论语后面要加个心得二字,心得当然主要在于悦已了,如果社会大众都用于丹的观点去工作和生活,那中国社会的进步可真没希望了。芙蓉可能以为写文章在于有用,其实也偏颇,这要看对谁有用,对已有用可以写,对他人有用也可以写,这又涉及一个层面的问题,看从哪个层面的来理解了。
凤凰卫视的邱震海动不动就说我又要抛出我臭名昭著的层面论了,其实还真是这样,站在不同的位置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区别。还是以前那个观点,每个人的经历、阅历千差各异,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也是千差各异的。
前段时间装修房子,都在跑建材市场,找装修公司,同样的营销方式,同样的设计师,同样的业务员,但每个业主对其得出的却可能是完全相反的结论,从装房子我可是深深体会到人的认识的差异性。各打五十大板,不是要当和事佬,并不喜欢做那个,而是想说清楚一个观点吧。老忧、芙蓉我都很欣赏,从做人来讲,我选老忧,从做事来讲,我可能选芙蓉。不管怎么说,最终还是和谐比较好,虽然有时和谐得多了点。
老忧:复飞刀:历史的真实,真实的揭示,永远只是一个梦。传说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正应了一句老话:“尽信书,不如无书”。话再反过来说:不信书,又信什么?所以,作为一个“小小的我”,只能在信与不信间不断地摇摆与调整。原来以为你写到“可以”便结束了,没想到“未完待续”。看了两遍你的评论,会心一笑。
文字这东西,有时只可会意,有限的文字无力承载无穷的意味。我真认为芙蓉之“拍砖”是送给老忧的“大礼”,她让我从另一个“层面”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至于老忧文字中透露的“溜溜”味,那是难免的,平时“溜溜”,挨砖时更“溜溜”,秉性使然,习惯使然。在内心里感激芙蓉、剃刀等网友的同时,我总得想着回复点什么,怎么回复,并以回复承载自己的感激之情与真实之意。我并不愿意表现出暴跳如雷的模样,而且我认为远未到了暴跳如雷的境况。他们的结论,自然有他们的站位。而我的认知,自然也有自己的站位。
很是赞同你对李敖、王朔、金庸、于丹等的评价,表象的他们与实质的他们,文字的他们与内心的他们,并不一致。和谐是我们追求的,但和谐不等于一团和气,适度的、合理的、自然的批评,我觉得也是和谐。正如班子或者家庭,如果没有批评与自我批评,未必是一个和谐的班子或者家庭。领导与部属、父母与子女,相互的批评、不满,普遍得很。
为了缓解您的视觉疲劳,请做做acai网友的“眼保健操”----
(→_→)(↑_↑)(←_←)(↓_↓)(→_←)(↑_↓)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