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未写过家书了。家书最多的时候,是在20年前。
那时,刚离开家乡,而且父母健在。那时,夫妻分距两地,有着表达的欲望。那时,愿意说,愿意写,愿意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转换成真切的文字,向亲人诉说。那时,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
留存了绝大多数过去的书信,并把它们分类装订成册。现在,那些纸张已然发黄。偶尔翻看那些书信,会回忆起许多亲情故事,会萌生许多慕名的感动。而现在,似乎亲情在疏远,似乎感动在消失。
通信手段越来越发达了,而亲情互动却是越来越少了。亲人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在喜悦或忧患着什么,很少有真切的了解。自己是如何工作、如何生活的,亲人同样缺乏真切的了解。大家各自成家立业,各自忙于生计,似乎无暇顾及别人。
亲人间的陌生,并非面孔的陌生,而是生活细节的陌生。除非有“大事”,基本上没有交流。有时候,想要做些交流,却不知交流些什么。大家不再吃同一锅里的饭,不再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不再呼吸同一方天空的空气,不再从事相近领域的事。种地、做工、求学、为官、从军,生存空间、生存方式、生存理念、生存质量,有了太多的差异。有时候,甚至无法、无力询问相互的生活细节。
留恋早期通过纸面文字进行的亲情互动。手写的字,具有温度,具有灵性,承载着特别的情感信息。记得外甥还在上高中时,我给他写过封打印出来的信。他回信告诉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现在有了电子邮件。我想,电字文字,同样代替不了手写文字,二者的意味、韵味绝对不同。
手机里保存着许多人,包括亲人的姓名及号码。但是,并不清楚他或她的单位、工作、地址、邮编。当号码拨出、短信发出后,我们未必清楚:接受自己电波信号的另一台手机,或者掌握手机的那个人,正居于何处,忙于何事。而且,手机联络、短信联络与书信联络相比,少了自在,少了从容。
由于某种原因,自己多年来与互联网是物理隔绝的。如此,在互联网上没有自己的博客,没有自己的信箱,也就没有了通过博客和邮件传播思想、传递亲情的机会。现在有了上互联网的机会,于是建立了自己的博客与电邮。今日,向具备上网条件和电子信箱的亲人发出了兔年的第一封网上家书。同时把博客名字告知了几位能够上网的亲友,期盼着他们的关注,期盼着他们从我的文字中了解和掌握我这个游子的思想点滴和情感轨迹。与此同时,我也期盼着,能够在有朝一日,从互联网上看到他们公开或私密的文字。
网上家书与纸上家书相比,尽管还有区别,但从容度还是颇为相似的。
2011-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