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国宝《开成石经》(随笔)

碑林国宝《开成石经》
朱文杰
http://s5/mw690/0024F1R4zy7aeF31O5e94&690
http://s7/mw690/0024F1R4zy7aeF359Ea46&690
《开成石经》是碑林博物馆镇馆之宝。于碑林的第一陈列室展出。
《开成石经》是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玠、段绛等4人用楷书分写,选用上好的富平墨玉,花费了大约七年时间到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一部石经。其中包括《周易》6卷,《尚书》13卷,《诗经》20卷,《周礼》11卷,《礼仪》17卷,《礼记》20卷,《春秋左氏传》30卷,《春秋公羊传》12卷,《尔雅》3卷,以及《公羊春秋》、《孝经》、《论语》等十二种经书和五经文字及九经字样。计114石,文刻两面,228面,字列八层,共六十五万零二百五十二字。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此经是我国古代七次刻经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其它如:东汉《熹平石经》、曹魏《正始石经》、后蜀《广政石经》、北宋《嘉佑石经》、南宋《绍兴石经》、清《乾隆石经》,唯有《开成石经》《乾隆石经》没有大的损毁,得以完整保存。《开成石经》它俨然是一座大型的石质书库,这在我国印刷术发明之初,水平相对落后时期,对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开成石经的版面格式与汉魏石经不同,每碑上下分列8段,每段约刻37行,每行刻10字,均自右至左,从上而下,先表后里雕刻碑文。每一经篇的标题为隶书,经文为正书,刻字端正清晰,按经篇次序一气衔接,卷首篇题俱在其中,一石衔接一石,故不易凌乱。可见当年刻石是颇费一番构思的。这样的排列,显然为将碑拓裁剪装订成册,阅读校对提供了极大方便,这应当为唐人的一大创举。
《开成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必读经书。唐代印刷水平尚低,为了避免传抄时出现谬误,所以刻石经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作为校对的标准。据古籍善本鉴定专家,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研究,《开成石经》作为儒家经典官方版本,汉字准确率极高,达到同时期其它写本综合水平的100倍。《开成石经》共14石,228面,650252字,是我国自东汉以来7次刻经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作为一套“古代高考教科书大全”,对儒家经典的框定有至关重要的的作用,儒经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的来源,被誉为最佳儒家文化文献的“石质图书馆”“古本之终,今本之祖”,“中国古代正字典范”,堪称中华文化之元典。1555年陕西发生大地震,有部分石经遭到破坏,后进行了补刻,清代又增刻了《孟子》9石,,现在合称《十三经》。
清代主持增刻《孟子》石经的人,是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担任陕西巡抚的贾汉复。贾汉复为清朝一代贤臣,他到陕西后干了不少与民有利的好事:修龙首渠、修褒斜栈道、免除宜川、延安、邠州、白土关等贫困地区的部分钱粮、弹劾庸吏等,他还十分重视文化,除过补刻《孟子》石经外,还组织宿儒重修《陕西通志》,以及重修关中书院,在书院建设上,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经常在书院讲学,可谓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