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玄奘》邮票纪念册解说词

(2016-07-29 10:46:54)

   《玄奘》邮票纪念册解说词

                             朱文杰http://s2/mw690/0024F1R4zy742HagggN91&690

http://s16/mw690/0024F1R4zy742HamD5def&690


1)“民族脊梁”的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和佛学家,是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与传播有着杰出贡献的一位圣僧。是中华民族史上罕有的杰出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称之为“法门领袖”,鲁迅称之为“民族脊梁”,而光耀千秋。


2)负笈西天取经

玄奘因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而天下闻名,妇孺皆知。但真实的唐僧——玄奘法师,绝不同于小说中虚构的唐僧。

玄奘法师于贞观元年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赴天竺 “西天取经”的伟大征程。

他历经远超过九九八十一难的遭遇,实际没有徒弟护送,完成了这一空前绝后的壮举,靠他单人独骑,乘危远迈,杖策孤征。足涉“天空鸟飞绝”的戈壁沙漠,翻越“悬釜而炊,席冰而卧”的大雪山,“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

中国邮政20169月发行《玄奘》纪念邮票,其中一枚小型张是玄奘“负笈图”。就是他取经路上孤身一人,风餐露宿,爬冰卧雪,艰艰跋涉的真实写照。


3)天竺取经传法

    玄奘法师于贞观元年从长安出发,经过甘肃、新疆和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阿富汗等国,最终到达印度,求取真经,行程五万余里,克服艰难万险,始终怀着“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生”的信念,终于抵达佛国印度。

在印度求学取经传法17年,一路传递了东西方文明,播撒了友谊的种子,传承了舍身求法、励志奋进的精神,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圣贤之一。

在那烂陀寺,师从戒贤法师,学习五年,成为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四大名师之一。后来又到中印度、南印度,再次返回中印度,巡礼佛迹,宏扬佛法,足迹遍布中亚和印度全域,成为当时印度公认的佛学界权威。

    在戒日王举办的曲女城大会上,玄奘在五印的名声达到了最高点。玄奘在这次辩论会上以论主的身份出现,他同时获得印度佛教两个派别的最高荣誉。 一头装饰华丽的大象来到玄奘面前,戒日王邀请玄奘坐上大象,在城市中巡行,以此来歌颂玄奘的功德。但是玄奘一再拒绝,最后,戒日王只好让人捧着玄奘的袈裟,一路接受佛教信众们的膜拜祝福,并歌颂他的成就。而中国邮政20169月发行《玄奘》邮票其中一枚“传法”,表现的就是这一热烈场景。

自从这次大会后,玄奘在印度声名远播,无人能及。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评价:“玄奘战胜五天竺佛学者,取得无上荣誉,标志着中国佛学已经超越天竺。”印度学者拉德利亚和亚南著的《印度和中国》称赞是:“在到过印度的许多中国人之中,玄奘无疑是最伟大的一个。”

 

4)《大唐西域记》

回国后,玄奘以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口述,辩机执笔完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古代史、宗教史、中外关系的重要文献。填补了印度等国家缺少文字历史的空白。《印度通史》称赞玄奘: “他几乎访问了印度的每一个邦,记下了对这个国家的古迹、人民和宗教的无数正确观察。”

此书被誉为“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印度尘封已久的真实历史。

 

5)玄奘法师的大雁塔

贞观十九年春,玄奘取经满载而归,返抵唐都长安,一时轰动朝野。并开始了他事业上的顶峰攀登。

玄奘从天竺,带回大量的佛经和佛像舍利,他上表唐高宗,请建石塔,以供奉和贮藏这些经典法物。于是在玄奘的主持、设计、督造下,甚至亲身背砖运石,造起了大雁塔。可以说,没有玄奘法师就没有大雁塔。“大雁塔”是玄奘法师留给世人的一座精神之塔。

大雁塔建于唐代,历经千年风霜,毁了再建,废了又修。如今仍巍然耸立。20146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申遗,其中包括大雁塔。

大雁塔高七层,塔身为方形四角锥体,唐代诗人岑参有“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的描写,夸张得神驰意飞。再加上“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两句赞叹,更让你心怀一种敬畏,走近雁塔时,惟有仰视了,那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感,会不由自主的从内心深处滋生。

他和他的徒弟们在大慈恩寺、玉华寺开创了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成为一代高僧大师。因而大慈恩寺也被奉为法相唯识宗的祖庭。

 

6)翻译佛经。

玄奘法师带回梵文经书357部,随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翻译佛经。

后因长安夏季酷热难耐,喧嚣吵杂,应酬繁多,他为翻译《大般若经》,带着弟子又远赴渭北唐代四大避暑行宫之首,有皇家避暑圣地之美誊的玉华宫,后改为玉华寺,今铜川市,继续译经,在其后的四年多时间里,玄奘法师在此翻译完成了包括600卷巨典《大般若经》,共译经75部,1335卷,其所翻译经典之多,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翻译史上无与伦比的。他的多一半经卷都是在玉华宫译成的。

 

7)圆寂玉华寺

为翻译《大般若经》,四年多时间里,玄奘法师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在此翻译完成了包括600卷巨典《大般若经》,他主持开凿了玉华寺肃成院石窟,并雕造佛像;虔心供养,至敬至诚;他与弟子窥基共同糅译了唯识论的一本十支,撰成了十卷本的《成唯识论》,并以此论与《瑜伽师地论》为基础,创立了中国唐代佛教的重要宗派——法相宗。法相宗在初唐曾盛极一时,并东传日本、朝鲜等国,对东亚地区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麟德元年(664)二月初五日,玄奘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玉华寺作为玄奘法师译经、创宗、弘法、圆寂之地而在中国佛教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中外僧侣纷纷前来,玉华寺一时成为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中心。
    现玉华有肃成院~玉华宫的东宫,出土了石雕佛足印、石雕金刚佛座,为玄奘亲自督工雕刻,铭文题记为玄奘法师手书,特别之珍贵,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8)兴教寺的玄奘灵骨舍利塔

长安兴教寺有一座玄奘塔,是玄奘法师灵骨舍利塔。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

公元664年,玄奘圆寂后葬于白鹿原,669年又改葬樊川凤栖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得名兴教寺。

兴教寺又称“大唐护国兴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祖庭之一。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的少陵原畔

1983年,兴教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兴教寺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禅堂、藏经楼等。

20146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兴教寺内的兴教寺塔,也就是玄奘法师灵骨舍利塔作为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处遗产点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9)修成金身

打开一扇窗的通明,

转染成净,转识成智。

驮一个精灵,

眼光射穿了铅云锈雾。

 一生于艰难中寻求,

功成后却面壁清贫。

天竺取回了佛光,

自己也修成了金身。

玄奘法师人格高迈,坚毅果敢,智慧超人,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玄奘立志往印度求法,不仅在佛法的造诣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而且对印度风俗民情、地理历史等了解深,也少有人能及。他在印度获得的崇高荣誉和地位,更是中国一千三百多年来宗教留学史上之第一人。其所翻译经典之多,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翻译史上无与伦比的。玄奘大师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巨大的,盛唐的文化,受佛教影响极其深远,成为中国历史上千百年来的光辉,唐太宗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以“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盛赞他。

2004中国的国务院新闻办向世界宣传的五大圣贤,其中就有玄奘法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