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杰说邮:“文姬续书”在蓝田

朱文杰
http://s6/mw690/0024F1R4zy79kikOp7f15&690
中国邮政2016年发行《中华孝道(二)》邮票,其中4~4枚为“文姬续书”。 这是中国四大才女蔡文姬为完成父亲遗愿,整理续写父亲遗著《东观汉记》的故事。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字伯喈。出身于陈留望族,家世显赫。蔡邕精通音律、通经史,善辞赋。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被评为“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他学高名重,尤其是在他晚年的东汉末,赫然一代文坛宗主。
蔡邕在东观参与接续修撰《东观汉记》。东观是中国东汉宫廷中的藏书室及史学馆。位于洛阳南宫,蔡邕曾任东观校书、议郎,相当于馆长。《史通·古今正史篇》云:“熹平中,光禄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卢植著作东观,接续纪传之可成者,而蔡邕别作朝会、车服二志。后坐事徙朔方,上书求还,续成十志。会董卓作乱,大驾西迁,史臣废弃,旧文散佚。”蔡邕修撰《东观汉记》,只能通过《后汉书·蔡邕传》知其撰补了《灵帝纪》和列传四十二篇、以及“十志”。
首先是蔡文姬,一生坎坷。童年随父亲亡命江湖,十六岁时嫁人却不幸丈夫早死,战乱之中她为匈奴兵所掳,身陷塞北苦寒之地,为匈奴左贤王妻达十二年之久。
而蔡邕命运更惨,到董卓掌权时,被强召。蔡邕被迫前往,甚得董卓敬重。三日之内,连获提拔重用。后拜左中郎将。公元190年,董卓挟持汉献帝由洛阳迁到长安,蔡邕随行。
在长安,王允联合吕布诛杀董卓,《三国演义》中有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中国人民邮政1988年11月25日发行的《三国演义》邮票第一组第3枚的“凤仪亭”,反映的就是这段故事。
董卓死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女儿被掳,身陷匈奴亦不能救助,经受精神肉体双重折磨,不久便死于狱中,时年六十岁。著名经学家郑玄听闻蔡邕的死讯后,叹息说:“汉朝的事,谁来考定啊!”
其实当时,为能继续修成汉史,蔡邕上表,愿接受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以遂平生之志。士大夫大多同情并想要救他,没有成功。
作为建安七子,一代雄杰的曹操曾受教于蔡邕,与蔡相善。用曹丕话说:“家公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当基本统一北方的曹操出于对先生蔡邕的仰敬与怀念,闻听其女流落匈奴,乃遣使者以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重嫁给陈留人董祀,便让她整理蔡邕所遗书籍四百余篇,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这就是历史上遐迩闻名的故事“文姬归汉”。
十二年过去了,蔡文姬终于又一次回到了中原的土地上。在长安郊外父亲的墓前,她放声痛哭。她知道父亲“愿接受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以求继续完成汉史”后,跪倒在父亲墓前立誓:“我一定要完成父亲的遗愿,整理您的遗著,修成汉史,否则我就真的成了不孝的女儿。”
《后汉书·列女传》中对蔡文姬评价极高,说她:“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
一天,蔡文姬前来答谢曹操。曹操问她:“听说夫人家有不少蔡邕先生的书籍文稿,现在还保存着吗?” 蔡文姬感慨地说:“我父亲生前写了四千多卷书,但是经过大乱,全都散失了,不过我还能背出四百多卷。”
曹操听到她能背出那么多,高兴地说:“夫人真是一代才女!你要把它们写出来,这可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文姬归汉后,在曹操的安排下,与屯田都尉董祀再结连理。后董祀犯了死罪,蔡文姬去向曹操求情得免。董祀感念蔡文姬的恩德,后来和妻子溯洛水而上,隐居山林。这隐居之地实际上是陕西蓝田终南山下的蔡邕庄。若干年以后,曹操行军路过,前去探视。《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这样记载:操在马上望见一簇林木,极其茂盛,问近侍曰:“此何处也?”答曰:“此名蓝田。林木之间,乃蔡邕庄也。今邕女蔡琰,与其夫董祀居此。”
http://s8/mw690/0024F1R4zy79kjFR2Xt77&690
蔡邕诗歌现流传有400多首。但由于当时战乱连年,原稿没有保存流传下来,均由蔡文姬凭借惊人的记忆力默写而来。
蔡邕是文学、辞赋大家,他的女儿蔡文姬,青出于兰,作传唱千古的绝响《胡笳十八拍》,被后人称为自屈原《离骚》之后,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郭沫若称赞《胡笳十八拍》:“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喷发着熔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叫。”蔡文姬还有《悲愤诗》两首名世,而今人以为《悲愤诗》的文学价值可与建安七子的作品相提并论。清代诗论家张玉谷曾作诗称赞蔡琰的五言诗:“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办香可也及钗裙。”意思是说蔡琰的才华压倒了汉代才女卓文君,连曹植和杜甫的五言叙事诗也是受到了她的影响。
蔡邕精通音律,蔡邕的女儿蔡文姬自幼受父亲熏陶,也是一位音乐天才。《三字经》中有一句:“蔡文姬,能辨琴。”《后汉书》李贤注引刘昭《幼童传》中有记载:“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谬。 ” 当时蔡琰仅九岁幼童。《后汉书·列女传》称文姬“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可见影响之深远。
蔡邕是书法名家,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灌《书断》赞蔡邕飞白书 “妙有绝伦,动合神功”“得华艳职荡之极”。有《鸿都石经》(现有《熹平石经》残石)《真定宜父碑》《范巨卿碑》等。蔡文姬幼承父业,于书法上造诣也很深。韩愈曾说:“中郎(蔡邕)有女能传业。”宋代所刻的《淳化阁帖》收录有她的书法作品。
历史永远是残缺的,如焦尾琴一般,显示一种残缺美。而残缺有时也会奏响惊世之声的。有关蔡邕与蔡文姬的史料存世极少,《三国演义》虽是小说家言,不能全当真。但作者罗贯中也是依史和传说而撰,蔡邕毕竟在长安居住了三年,蓝田有蔡邕庄应在情理之中。也算是把历史散落的碎片接续起来,给人的念想找一个归宿而已,因为很多历史之谜是无解的。
而且还有传说,流传于世的《琴赋》为蔡邕所作。还有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 《后汉书》记载:“蔡邕泰山行,见焚桐,闻爆声曰:‘此良木也’,取而为琴。”是为“焦尾”名琴。而唐代李颀《题僧房双桐》诗则记有东汉蔡邕与焦尾琴之遗事:“青桐双拂日,傍带凌霄花。绿叶传僧磬,清阴润井华。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
关于“焦尾琴”的下落,一说蔡邕死后归于朝廷。另一说是“焦尾琴”作为蔡文姬陪嫁,一直随着她。而蓝田蔡文姬纪念馆前汉白玉雕像,就是文姬弹焦尾琴。再有蔡邕在长安、终南山三年作五曲《游春》《渌水》《坐愁》《秋思》《幽居》,即蔡氏五弄。《琴议》曰:“隋炀帝以嵇氏四弄、蔡氏五弄,通谓之九弄。为隋代取士标准。”蔡文姬也有名列十大古曲的传世琴曲《胡笳十八拍》。父女两代被称为“终南琴派”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百善孝为先” “夫孝,德之本也”。 孝道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继承遗志等。《中华孝道(二)》邮票,选择二十四孝之外的“文姬续书”上邮票,确实慧眼独具。这和2014年发行《中华孝道(一)》邮票,选择的花木兰“替父从军”、孙思邈“学医疗亲”一样,扩展延伸了中国孝道文化的范围与内涵,突出了一种大孝,可以说是忠孝两全,把孝敬父母与感恩国家,服务人民紧密联系了起来,形成了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可以说没有一个爱国者不爱自己父母的。
蔡琰(蔡文姬)的名字还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1979年正式命名为310座水星环形山的名称之一。成为一颗闪烁在太空中的明星。她的才学,她的孝道,真正是孝感天下。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第一拍】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溃死兮无人知。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虫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悬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鞞鼓喧兮从夜达明,风浩浩兮暗塞昏营。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俗殊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难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雁南征兮欲寄边心,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肠断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戎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地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於此。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转悲愁。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为传。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兮彻心髓。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踏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逢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二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谁具陈。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身归国兮儿莫知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有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得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心有忆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徒想忧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生我兮独罹此殃。
【第十七拍】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枯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虺兮骨肉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欢息欲绝兮泪阑干。
胡笳本自出胡中,绿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馀兮思未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於长空。六合离兮受之应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