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杰说邮:汉代画像石.牛耕图(随笔)

标签:
绣像的汉代史牛耕始于陕西二牛抬杠出土绥德、藏于碑林石头上的史诗 |
汉代画像石.牛耕图
朱文杰
说起汉画像石,专家学者的评价让你惊叹,一会被称为“无字的汉书”,一会又被称为 “石头上的史诗”; 还有“汉代社会生活的实录”、“ 一代历史写真”、“ 凝聚在石头上的汉代辉煌”、“一幅幅散发着清新泥土气息的汉代风情画”等等。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说得更为形象,他赞叹:汉画像石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中国邮政1999年3月16日发行的《汉画像石》邮票一套6枚,就比较经典地展现了这一“古代艺术瑰宝”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史诗”般的魅力。而其中的第一枚的“牛耕图”,则正好1962年出土于陕北绥德县,原石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牛为“耕农之本”
,牛耕可以说是始于我们陕西。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牛耕的记载,如《山海经·海内经》就有:生活在陕西周原周族的祖先,“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则说:西汉“赵过始为牛耕”,《汉书·食货志上》载: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在陕、甘一带推广牛耕和“以人挽犁”,提倡“代田法”,进而各郡“遣令长、三老、力田及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赵过行代田法,是“用耦犁,二牛三人”。
学术界还流行一种看法是:战国时代牛耕已经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史记。赵世家》也说:“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列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时在长平之战前夕,当公元前262
http://s1/mw690/71513d96gd648a9d26140&690
江苏睢宁的《牛耕图》
目前,已知最有影响的牛耕图见于汉画像石的,就是陕西绥德和江苏睢宁双沟的了。江苏睢宁的《牛耕图》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连欧美出版的《中国艺术史》,封面用的就是江苏睢宁的《牛耕图》。中国历史博物馆还用《牛耕图》做过门票图案,可见其价值之珍贵。而陕西绥德的这幅《牛耕图》最后能脱颖而出被选中,确实非常不容易。我以为原因有二,1,历史原因:陕西是牛耕的始作之地,早在汉代已很普及,并在绥德、米脂一带出土了6、7幅牛耕图画面的画像石,比较集中,更有代表性。2,艺术特色:虽然陕西绥德和江苏睢宁的《牛耕图》,在艺术上各有千秋,但绥德的《牛耕图》,构图更为简洁,画面精妙生动,形成一种强悍地视觉震撼,更具范本意义的经典性,有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张力。
由这幅邮票上的绥德《牛耕图》画面中可见,汉代耕犁的基本特征是:犁辕为独辕,长且直,辕前端直接与犁衡联结,犁衡左右各一轭,各挽一牛,此即所谓“二牛抬杠”。也正是西汉赵过行代田法, “用耦犁,二牛三人”的再现。
这幅绥德《牛耕图》的原石,画面分三部分,上部为建筑斗拱,中部为斗拱下方的左右两侧,左为羊群,右为一执戟门卒,执戟门卒也被认为是牧羊人,下部才是牛耕图。
米脂县也曾出土过一幅雕有“二牛抬杠”场景的画像石。只是画面牛耕方向相反,扶犁驾牛者弓身而行,同样沒人牵引牛,身后也无播种者为一人二牛。绥德出土的王得元墓画像石,也有一幅牛耕图,耕者一手高举长鞭,一手扶铧犁耕地;在牛耕人物左上方,映衬着一幅盘曲大树;画像下方是一片粗壮的庄稼,低垂着沉甸甸的谷穗,寓意耕耘后的丰收景象,堪称人勤牛壮,五谷丰登,更画面为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但以上汉画像石画面都沒有牵引牛之人,可见2000年前在陕北一带,耕牛已被驯养的十分驯服,耕者的驾牛的技术也已非常之熟练。当然中国的牛耕技术,同样在2000年前已居世界独一无二的领先地位。
http://s7/mw690/71513d96gd6489b67c6d6&690
http://s12/mw690/71513d96g7bd40f92db1b&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