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公开课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2016-06-13 21:21:51)
标签:

公开课

专业

成长

分类: 教育观念和思想

      【内容摘要】公开课对教师专业成长有促进作用,本文结合笔者上公开课的经历,从三方面加以阐述:

一、提升了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更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二、能促进教师有意识地灵活运用课后习题,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能促使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沉入词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教师  专业成长  促进     

【作者简介】罗华静,广东肇庆中学语文教师

“公开课”,因其具有“公开”的特点,所以一般上课的老师都很重视,都希望自己能为大众献上一堂精彩的课。为了要呈现一堂精彩的公开课,老师必然要用心钻研、精心备课、反复修改,而这个用心钻研、精心备课、反复修改的过程,不仅是使这一堂公开课越来越好的过程,更是教师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上公开课的经历,阐述公开课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一、提升了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更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梁增红在《文本细读的三个原则》中这样写道:“文本的原生价值在不同的读者眼里,具有不同的解读,一旦入选教材成了‘课文’,主要承载的则是教学价值。”所以一篇课文,不是老师喜欢教什么就由着性子教什么,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有语文教学的法则,也就是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随心所欲。”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准确找出文本的教学价值,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呢?教师要有角色意识,要站在教师的角度解读文本,而不是站在一般读者的角度、批评家的角度,实现对文本的教学解读。“以文本为中心的教学解读,重视解决文本‘可以教给学生一点什么’的问题,基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知识手段,偏重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强调语文知识的序列化。”教师教授的知识序列化,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不断累加,不断增强。课程标准、课本单元说明、教参单元说明、教参的教学建议、课后习题是实现“知识序列化”的重要保证,老师在以一般读者的身份解读完文本后,应该在课程标准、课本单元说明、教参单元说明、教参的教学建议、课后习题的指导下重新研读文本,揣摩编者意图,找出文本的教学价值,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为了上好公开课《泥人张》,我第一次备课时将教学目标定为:一、赏奇人;二、品奇文。市教研室的张老师对此提出质疑:赏奇人,是赏人物的思想,还是赏人物的品质,抑或是行为习惯?品奇文,是品立意,还是构思技巧,还是意境创造,亦或是语言特色?而且“赏奇人”必然离不开“品奇文”!那么这堂公开课究竟想让学生学什么呢?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认真阅读了课程标准、课本单元说明、教参单元说明、教参的教学建议、课后习题,并特别注意到了以下这几处:《课标》第四学段(7~9年级):“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教参单元说明: “要从文章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示范并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教参教学建议:“对文中尤为传神的词句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课后习题:“二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结合这几处重要的指引,我将教学目标重新定位为:1、了解故事情节;2、学习运用对比、夸张、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 3、品味“找”、“摆弄”、“抠”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显然,这样定位教学目标,更清晰,更准确。

二、能促进教师有意识地灵活运用课后习题,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是整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而教师的课堂提问常常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重要方法。高水平的提问,能让学生的思路有方向、有针对性,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搭建桥梁,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我们老师常常漠视了随手就可拈来利用的资源——课后习题,陷入苦苦沉思、反复提炼的困境,费时费力,有时效果也不理想。如果我们认真研究名师优质课的教学实录,一定会注意到,其中的重难点突破环节,大多都巧妙运用课后习题,对课后习题进行变形或细化,推陈出新又不失偏颇。

试讲《泥人张》时,我对学生提了这样两个问题:1.课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刻画人物?试举例分析;2、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两个问题,看似直指教学目标,直接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服务,其实存在以下弊端:包含类似“写作手法”“表达效果”这类术语的提问,不符合学生对课文由感性再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消减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思考的难度;两个问题没有整合,太碎,破坏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迫使学生只为寻找答案而割裂了文意。自然,试讲效果也可想而知。后来,我将课后习题进行变形,成功解决了试讲时的难题,并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课后习题原本是:“熟读课文,想一想,‘泥人张’‘杨七’‘杨巴’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我把它变形为:“故事的主人公泥人张,被冯骥才先生称为“俗世奇人”。那么,泥人张到底“奇”在何处呢?请同学细读课文,找出能体现泥人张“奇”的句子或词语,并加以分析。”而且还投影提示:“我从文中的     (词语或句子)看出了泥人张的奇,因为            。”这样的改动,让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成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能促使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沉入词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011版的新课标,有这样几种说法:一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二是“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三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要抓住关键词语重锤猛打。”余映潮老师认为:“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是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著名散文家南帆也认为:语文学习就是“沉入词语”。由此可见,老师带领学生对语言文字沉潜下去是多么地必要和重要,而“沉潜”下去的最终目的则是让学生学会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可惜的是,教师因为没有强烈的“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意识”,或是没有“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有效方法”,所以导致师生都对文中那些鲜活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走马观花、搪塞了事,却纠缠于一些不重要的地方,挑动气氛,自以为课堂活跃又生动。

试讲《泥人张》时,为了让学生熟悉课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对决双方是如何出招如何接招的呢?这个问题的设计,的确可以达到让学生熟悉课文的目的;且学生对于“出招接招”这种富有煽动性的词语很感兴趣,因而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静下心来细想,就发现这样设计意义不大,首先课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学生对于海张五和泥人张之间的对决一看就懂,所以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在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上;其次, 出招接招,有街头卖艺,吆喝攒热闹的嫌疑,语文课应引导学生发掘课文本身的魅力来打动学生。于是,我作出了这样的修改:1.以开火车的形式交流以下词语的意思,并且就每个词语追加如下问题:①架势——文中这个词语用来说谁?他的架势怎样?②怵——文中谁怵谁?有不怵海张五的吗?③找乐子——文中谁找谁的乐子?成功了吗?④赛——请找出文中两处用到这个词语的句子。⑤贱卖——文中是什么被贱卖了?2. 请尽量用上这几个词语“架势、怵、找乐子、赛、贱卖”,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一个雨天,在天庆馆里,泥人张碰上了……”这样修改,既达到了让学生熟悉课文的目的,又让学生积累了词语,学会了运用,且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当然,这样做还不够,还需“抓住关键词语重锤猛打”。于是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从文中的                              (词语或句子)看出了泥人张的奇,因为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对比、夸张、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品味“找”、“摆弄”、“抠”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你周围有绝活的人,写一篇人物速写,运用对比、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手法,选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人物的奇处、绝处。”这样三个有侧重有梯度的设计,才会让学生学有所得。

    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可能通过一堂公开课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达到一个高水准。但是,通过一堂公开课,教师可以实实在在提升自己;不断上公开课,只要认真对待,就可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主办  《课程·教材·教法》(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5月出版

2、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月第6次印版

3、余映潮,《文本细读的方法之六:品味语言——谈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自我训练(26)》(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66月(七星客  罗华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