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那阳光未曾照到的角落
(2016-03-22 08:57:18)
我这个人呢,一直对自己的基因血脉能否传承不太关心,如果仅仅比谁更能繁殖,人类的速度怎么也赶不上蟑螂的。
但是,我作为一个大人,一直都怀着对孩子的爱!
做老师的五年,接触过不同类型的孩子,让人头疼让人哭让人跳脚的都有,至今还留在这个职业里,一方面,是没有找到更好的之外,还有一个是自己对教书多少有一份不足为人道的热爱,以及和少年们呆在一起的那份自在和高兴。
上次提到过的给我写纸条的女生,去学美术了,平时里真的羞涩到不行,也不像别的女孩子会主动到办公室来找我唠嗑,偶尔在校园里碰到了,会跑过来牵我的手,笑着说“老师好“再走开,是的,我常常活在这样微小的喜悦里!
教完红楼梦之后,两个男生在周记里写我讲《红楼梦》的细节,说感受到了以前阅读时候忽略掉的好,想要再去好好读一读这些名著,隔壁班一个平时爱看书的男生,寒假的时候,微信上告诉我,看到甄士隐家破人亡的故事,不忍心读下去了。也有男生告诉我,不敢读完悲剧感如此浓烈的《红楼梦》,怕自己会哭!
不敢说,自己的教学能够对学生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正如几年前读王小妮以老师身份写下的《上课记》,说“就算一切是徒劳,也要让徒劳发生”。
《那些年》里有台词:“人生有些事情,本身就是徒劳无功的!”
人生总有一些阶段,不太能够走出“有功”与“无功”的纠缠,就像童年的时候,游荡在山谷,到处喊声,心里隐隐期待着回应。
是的,人生很难跳脱对“回应”的期许!
一直以来,我几乎都以文艺女青年的方式活着,教书养活自己,看书愉悦性情,做饭拓展自己,散步、看树、听鸟、寻山,钱有富余,就出门游玩。童年岁月,连买一本书都要在新华书店前徘徊好久,连一条像样的裙子也不敢奢望,现在的我,做不到财务自由,至少经济独立。
如此,沐浴阳光,岁月静好,多好啊!
但是,我又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所以,我会和身处的时代较劲,会和来自潮汕的家长说“不要因为她是女儿,放低对她的期待和要求”,会和学生们讲台湾“玫瑰少年”叶永志的故事,讲他如何被“性别刻板印象”侮辱、损害,直到死亡。
这一切的较劲,让我没有办法只写岁月静好的文章,也没有办法只惦记宋仲基的颜值和演技。
这周遭世界,值得关心的太多太多。
因为关注女权,我会反省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方式上是不是有隐形的歧视,语言上是不是应该收敛的地方?
因为,我听了太多了的“女生理科不行”,“男生就是该有阳刚气”这样的话语。
性别气质其实是个伪命题,我承认男女生理有差别的,可是,人们后来的成就,到底是生理决定,还是文化赋予了难以磨灭的影响?这种文化,是否有反省的必要?
我想,这也是关注这一领域后带给自身的改变。
我希望自己能够对黑暗中的人们伸出手去,对着遥远的人伸出手去,而不是在自己的岁月静好地沉默冷对。
就像霍金所说的“遥远的”和“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