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桥在杭州临安区昌化镇,是一座三孔石拱桥。昌化唐时设县,初名紫溪,其后几番易名,至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始改名昌化,1960年撤县并入临安县,原县治在今昌化镇。七里桥在县治西七里,故名,它是杭微道上的一座重要桥梁。
七里桥是通常所叫之名,它原名叫溻水桥,顾名思义,可知原先是一座贴着水面的低水位漫水石梁桥。桥始建于明,据道光《昌化县志》载:“溻水桥,县西七里。明邑人徐泾、徐仁倡众同建,邑令黄升记石,后令郑国士、周洛都又相继重建,嘉庆二十五年徐观凤等重建道院,(道光)三年大水冲损,许君茂、俞廷标复行募修。黄溪、奥溪合注此桥入晚溪(昌化溪)。”现桥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桥额刻“久安桥”。
桥墩迎水面筑有巨大的分水尖,而且,边孔桥台前面也筑有同样的分水尖,这样,三个桥孔就有了四个分水尖。拱券粗看为框式砌置,但是,券脸石的高度虽与拱券厚度一致,不过石极薄,它更多的只是起装饰作用,其实应该算是纵联砌置。砌拱的条石,块形较短,拱券之上有伏券,伏券未外凸,与券脸、桥墙平。桥墙用条石错缝顺砌。
七里桥最大的看点在于雕刻,桥面两侧设栏,栏板实心素面,栏板下的地伏刻有简单的草纹。十六根望柱是雕刻最精湛所在,其细腻程度不亚于普通的木雕。中间八根柱头雕坐狮,俩俩相对,神态各异,母狮抚幼狮,雄狮踩绣球,而且都面向中孔,有的幼狮还藏匿于绣球之中,只露出一张脸,这与宁波的造型有很大不同。石质不详,其雕刻效果与宁波梅园石在伯仲之间,不过,它没有梅园石那样纯,石中有细粒子均匀分布。
靠两头的八根望柱,头雕复莲,上下莲瓣之间加了一片荷叶,此形式也为宁波所不见。柱身与坐狮的望柱一样,雕刻各种图案,坐狮的柱身,均为假山园林,中栽梅、兰、竹、菊等;复莲的柱身,有刻花瓶、果盘,配以牡丹、寿桃等,还有“喜上梅梢”、“松鹤延年”、“鹤鹿同春”等图案。
抱鼓石短且高,竖置,图案较简,抱鼓素面,底角雕一只蝙蝠。
从浙江杭州武林门至安徽歙县太平桥的杭徽公路,1930年建至昌化并通车,其后,浙皖二省分段建设,于1933年全线贯通,昌化至昱岭关(省界)这一段中,有八座是老桥加以利用,七里桥是其中之一,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作为公路桥在使用,它两侧的栏柱能一直被保留下来,当属不易。现桥虽已退役多年,但保存完好。
说到此桥的命,还真有点大,1937年“淞沪会战”失败以后,出现“焦土抗战论”,以阻滞日军的进攻,国民党军队从杭州向西退却时,途中道路、桥梁被严重破坏。抗战期间,昌化是浙西行署所在地,临安县城虽曾数度易手,但昌化县城从未沦陷,最后一次,1845年8月,日军还攻入过城南十五里的河桥镇,终未得逞,故此桥得以躲过战火。望柱的雕刻,柱身部分曾经故意用水泥石灰抹盖,不知是否文革期间所为,也不知狮雕是如何躲过这后一劫的。
1997年春节去黄山,从南面百米处的公路桥经过,看到此桥,曾作短暂停留,被其精致的雕刻所深深吸引,一直惦记于心。前年游庐山返甬,取道杭徽高速,特意从昱岭关下高速再看此桥,二十年过去,发现此桥除桥面外,竟然极小变动,当年因行程仓促,只拍了一根望柱(下图右),与之对照,柱身上抹盖的水泥石灰仍原封未动,缺的还是缺,存的依旧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