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对老桥头我还能说上几句的话,那么,对于碑刻我连略知一二都够不上,哪又为何想写这篇文章呢?因为被此碑深深地震撼。这份震撼,没有因为去的次数增多而淡弱,反而变得更加强烈。(下为手绘复原图)http://s5/middle/713c50e8g9add617ba0e4&690
史浩神道碑位于宁波东钱湖度假区横街村的史浩墓道前,史浩墓在横街村南面的吉祥安乐山(上水岙),距离东钱湖南宋石刻公园2.7公里。神道碑立于墓道入口、两个山坡对峙处的路边。碑早已倒仆断裂,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横街村的村民因为看到碑面比较平整,又将它作为烧焦泥灰(作肥料用)的场所,以致碑面爆裂,字刻大部被毁。现状分碑身、碑头、碑基三块分布,碑身损坏严重,碑头、碑基尚可,占地约50平方米,东西长9米,南北宽6米。http://s4/middle/713c50e8g9ac849403fd3&690
最近又去看了一次,回来与朋友讨论此碑,朋友称它为“浙东第一碑”,真是所见略同。首先是此碑碑额为宋宁宗御笔,碑文又是当朝文豪楼钥所撰,单此一项已堪称第一。其次是碑高基大,位于两山之峡口,旧时竖立之状,只能用蔚为壮观来形容。再是刻工精湛、刀法细腻,碑中刻龙无数,大小不一,形态生动;碑文7000余字,蝇头小楷,齐整划一,显然不是在刻石,而是在治印,是将7000方印聚于一石。
史浩(1106—1194),字直翁。鄞县人,是南宋鄞县史氏家族的第一位宰相。绍兴十五年(1145)考中进士,时年三十九岁。中举后,先任余姚县尉,后又任温州教授,三年任满后,郡守张九成将他推荐给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以国子博士身份第一次在朝廷奏本时,被高宗“一见契合”,是他向高宗建议立太子。绍兴三十二年孝宗即位,史浩任参知政事。隆兴元年(1163),拜尚书右仆射,为岳飞平反雪冤。为政几十年,先后引荐过许多有用之才,其中包括张浚、王十朋、朱熹、杨简、陆游、叶适等近五十人,可算南宋一位名相。作为政治家,他三朝为官,两次入相,第二次拜相时,年已七十一岁。他又是一位词家,著作有《鄮峰真隐漫录》、《词曲》等。
为神道碑撰写铭文的是楼钥。楼钥(1137~1213)
,字大防,http://s14/bmiddle/713c50e8g9ab400c2e26d&690鄞县人,是北宋明州“庆历五先生”之一楼郁的五世孙,明州太守楼异之孙。
楼钥出身书香门第,资禀高明,风采峻仪,琐碎事务不常挂于心,潜心经学。隆兴元年(1163)进士,初任教官,后调为温州教授,光宗时提升为起居郎兼中书舍人。楼钥敢于直谏,无所避忌。光宗都说:“楼舍人朕亦惮之。”因为在朝廷上与大臣韩侂(音tuō)胄政见不同,辞去官职。韩侂胄被诛后,楼钥又被起用为翰林学士,升为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以后又进为参知政事,后再授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万寿观。终年七十七,赠少师,谥宣献。
楼钥文辞精博,自号攻媿主人,有《攻媿集》一百二十卷。清全祖望《甬上族望表》介绍“西湖楼氏”中称:楼郁“‘庆历五先生’之一,导源儒林”;楼异“楚公塞湖(广德湖),乡里非之;楼钥“攻媿先生宣献公以大儒振之”。
楼钥是奉了宁宗皇帝的敕命撰写此碑文的,文见《攻媿集》卷九十三。正文6965字,其中志文6725字,铭文240字。详述史浩仕历、为官、政见等生平及皇帝恩宠,而且上述曾祖、下及曾孙,女儿、孙女儿姻亲。因是同时代人所撰,是研究南宋史氏家族的难得的史料。http://s3/middle/713c50e8g9ab7fdeecfe2&690
宋宁宗赵扩,是光宗之子,孝宗之孙,于1194年登基,是年史浩终世,寿八十九。史浩官历三朝,是宁宗祖父孝宗皇帝的老师,所以亲书碑额“纯诚厚德元老之碑”,又指定楼钥撰文,因为楼钥不但精于文辞,又与史浩是乡里,同是鄞县人,而且都住城内月湖边,两宅相距不过数百米。二十七年后的嘉定十四年,宁宗又追封史浩为越王,改谥忠定。当然这是后话,在碑文中是读不到的。
此神道碑相当高大,碑石高4.24米(不含插榫长度),宽1.94米,厚0.31米,重约七吨。
通碑字、饰均为浅刻,上下可分为三部分。
上部为碑头。圆头,高度0.63米,刻有龙尾,饰云纹,碑边刻双线。http://s12/middle/713c50e8g75e128b2477b&690
http://s1/middle/713c50e8g9ab999a64e70&690
中部是碑额,宁宗御书“纯诚厚德元老之碑”八个大字,直竖两行,字体大小约0.30米见方,四周围有饰框,框宽(连边线)0.085米,上框为两龙争珠云纹底,边框也是珠、龙,云纹底。两侧框外为蟠龙,龙尾盘向碑头,可惜的是,现在只见龙尾、龙爪不见龙首了。http://s10/middle/713c50e8g9ab9bae14f59&690
http://s1/middle/713c50e8g9abd0c6efae0&690
http://s11/middle/713c50e8g9aba038c0a5a&690
下部刻碑文。因为文字绝大部分已毁,只能用遗存不多的碑文来作推断。实际量得每个字高度2.12厘米,宽度2.23厘米(字距与行距都已包括在内)。http://s4/middle/713c50e8g9ac809df28d3&690
残存的右下角碑文,从文集找到对应位置,最后一横列(右起)为“孝、政、礼、从……”等字,分别为正文中的第101、205、302、401……个字。每行最多用字108个,最少用字96个,字数差异是因为行文格式有空格所致。http://s3/middle/713c50e8g9ad213d20a22&690
http://s16/middle/713c50e8g9ad215c9a55f&690
http://s1/middle/713c50e8g9ab70c4131f0&690
左下角的碑文,不如右角清晰,最后一横列(左起)为“之、之、之、用、道、凤、次……”等字,分别为正文中的第6645、6535、6425、6319、6214、6106、5997……个字。每行用字最多110字,最少105字。因此推测,正文有65行。最左边的是铭文,底列四字分别为“人、之、然、师”,是铭文的第240、180、120、60个字,可以确定铭文每行60字,共四行。这样碑文总共69行,每行2.23厘米,占碑面1.54米。http://s13/middle/713c50e8g9abd8199b49c&690
碑文外侧围有边框,为回形纹,2厘米一格,每12格回形纹之间刻一团龙图案,两团龙间又刻另一图案,框连边线宽10.6厘米。边线至碑边,左为2.9厘米、右为2.7厘米;边线至字边,左为2.7厘米,右为9.2厘米。这部分总宽为0.39米,加上碑文宽度1.54米,与碑石总宽度1.94米基本一致。http://s14/middle/713c50e8g9acbadcde2ad&690
http://s2/middle/713c50e8g9abcb84e8411&690
因为碑的中心位置损毁最重,所以已不能确定碑额与碑文之间是双框还是单框,还是碑额有部分插入碑文。因为,碑文下部,边框与字边、碑边总高度为0.18米,按碑文每行110字占位的话,高度需2.33米,碑额连上边框至少有1.20米,这样,连同碑头,高度已达4.34米,超过整碑高度0.1米了。
上面提到,碑文与右边框距离为9.2厘米,比左边要宽得多,因为这中间还有三行。
第一行是标题,现《攻媿集》丛书集成本的标题是“纯诚厚德元老之碑”,其注释为:“奉敕撰。【案】标题一作太师保宁军节度使致仕魏国公谥文惠追封会稽郡王史公神道碑,据篇中亲洒宸翰云云,则此为当日原题”。现碑实物,标题只剩下两个字的半边(下第一图右边上),为标题最后的“道碑”两字,而且字位约在第44字,因为高宗的“高”字是第55字位(下第二图右边),“道”比“高”字高12格回形纹,所以标题应是“太师保宁军节度使致仕魏国公谥文惠追封会稽郡王史公神道碑”,26个字,题前留空恰当。所以是集成本有误,编时擅自将标题改了。http://s15/middle/713c50e8g9ae37a3bbe1e&690
http://s10/middle/713c50e8g9ae37bff3629&690
第二行有“……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可能就是撰文之楼钥。
第三行有“……邑三百户赐紫金……”,应该是书写碑文之人,可惜名字已缺失。
碑座赑屃(bìxì)因为过于庞大,只能分成三截,头部长度0.90米,尾部长度0.60米,中躯长度1.45米,总长度达到2.95米。中部躯体宽2.36米,这样,光是中间一截,就有3.4平方米。碑座高0.88米,头顶高0.96米。碑孔长1.44米、宽0.35米、深0.40米。 http://s3/middle/713c50e8g9abe78a0b1a2&690
http://s11/middle/713c50e8g9abece8a0a5a&690
http://s3/middle/713c50e8g9abec93d9fc2&690
想从前,碑石插竖于碑基之中时,总高度达到了5.12米,那是何等的壮观。而如今,看到的却是,无脸的赑屃,茫然对着一堆碎石。真是欲语还无语!
惜哉!痛哉!哀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