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之——阳山碑材(二)

标签:
旅游摄影 |
离开碑座,顺采石场右侧的小路上行,再爬一段石阶,左前方忽然开朗,阳山碑材的碑额,像一座巨型大碉堡、屹立在草地中央。碑额高10米,宽22米,厚10.3米,重6118吨。碑额的背后,是碑身之所在。碑身仿佛一柄未开刃的倚天长剑,横卧于阳山。碑身高(立起来的话)51米,宽14.2米,厚4.5米,重8799吨。如果将碑材的三部分,即碑座、碑身和碑额按碑式树起,总高度为78米,总重量约31167吨。举世罕见,令人叹为观止!
http://s10/middle/7137e44en9ca2991efa19&690
碑额大致成型,底部基本被凿空。碑身下方也基本凿空;碑身与山体连接处被凿开,形成一道裂缝,一肩多宽;自下至上高数十米,抬头仅见一线天。
http://s7/middle/0024y3GCgy6QOJ6fRymee&690
http://s2/middle/0024y3GCgy6QOJ8yJkxfd&690
今年夏天我曾来过一次,也拍了不少片子,但不太满意。我在电视里看过阳山碑材的专题片,片中多角度的拍摄,给我印象很深。因此,上回来时就想拍到碑材的全貌,尤其是爬到山上进行俯拍。当时上山的路皆被堵死,安全起见,管理部门不允许游客上山,很可惜。我在和小卖部的老板聊天时得知,春夏季树木繁茂,山上有蛇故不让上,冬天来可能可以。我记住了他的话。今天算是故地重游,只要有一点可能,就一定要上山。
吃饱了,喝足了,又休息过了,于是整理好行囊,扣紧身上的带子,开始找能上山的路。碑身的西面有一段石坡,离崖顶较近,石坡上草木丛生,看不出有路。管不了这许多,走过去手脚并用,爬了上去。绕过灌丛,小心翼翼地走到悬崖边,看看位置不错,拿出相机拍了几张。转身欲继续前进,却看不到路。仔细寻找,发现灌丛中有一个洞,半人来高。蹲下去再一瞧,是个被人钻出来的“通道”。没法子,只好蹲下身、猫着腰,学京戏里的小丑走矮子步。钻行于灌丛里,不时被挂、背刺,顾不上了,继续钻吧。又艰难地向前钻了几十米,当钻出来时一看,人已在碑身半腰处的崖壁上。拿出相机,再拍几张。此时再想往上走,断然不行了,就连能钻的洞都没有了。无奈何,只能原路返回。
http://s7/middle/0024y3GCgy6QOJaQqpu74&690
http://s8/middle/0024y3GCgy6QOJdaWkB45&690
http://s8/middle/0024y3GCgy6QOJf87om92&690
http://s6/middle/0024y3GCgy6QOJh1zyXeb&690
行不多时,又折回到明文化村“古泉问茶”茶楼,在茶楼对面的凉亭里找一个有靠的地方坐下,卸下包,再休息一会儿。
人在阳山,思绪总离不开碑材。1402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从北京起兵,挥戈南下,剑锋直指其亲侄儿——时为建文帝的朱允炆。废掉建文帝,抢过皇权自立,为明成祖(建文帝不知所踪)。为博得好感,笼络人心,凸显孝道,欲于孝陵立一巨型石碑以传扬、颂赞太祖之功德,遂下令开凿石碑。而后征召民工,调集劳力,开始了浩大的碑材工程。三截碑材,体量如此巨大,合计总重超过三万吨,要多少工匠,需多少工时,简直无法计算。不仅如此,因伤病、冻饿等而死者还不知有多少!阳山下路口的地名叫坟头,我儿时就听老人们说过,那儿自明、清以来就是乱坟岗,死者均为开凿碑材的工匠。此时,不由地想起了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两句词:“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自古以来,历代帝王及统治者皆好大喜功,不吝劳命伤财以粉饰太平。朗朗乾坤,天清日晏,何须如此!眼下,各省、市、地区都在刮攀比之风,争相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冠之以“提升投资环境”,实则浪费财政资源。若将财政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多建设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若能做到藏富于民,那离盛世就不远了。
天色不早,赶紧下山,乘上“游5”,回到城里。路上成五律一首,现以此作结:
2010年12月9日(完)
http://s12/middle/0024y3GCgy6QOJjfV8H97&690
http://s16/middle/0024y3GCgy6QOJkJx5La1&690
http://s14/middle/0024y3GCgy6QOJmvmSud2&690
http://s5/middle/0024y3GCgy6QOJpXQtJ9b&690
http://s1/middle/0024y3GCgy6QOJrDQOB6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