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勃艮回来才2天,已经开始查找明年三月的“勃艮第大日子”以及“波尔多期酒”的机票和住宿,这样好的学酒机会不应当放弃,因为在葡萄酒世界里,学的越多越敬畏,做的越多话越少。
今天又收到北京的一位朋友发来照片,说与国际大师一起品鉴了“馥”2013,表现的很好,有“平衡的果香和桶”。同时饮用的还有罗曼尼康帝家2011年的特级田Corton、拉冯家2008年Meursault这样的大酒。要是用大骨架的“博纳佰馥”2013去搭配绝对露怯了,相反刚好是"馥"的清新和优雅能够和勃艮第的名家比较。好的储存,好的配餐,末了他说:也许xx不懂你们的美。(一位把我家酒作为反面教材说中国酒一味追求桶感重来哄骗消费者的葡萄酒爱好者。)
我感激这位能够花时间品鉴,又给予回馈的朋友,他用“我认为和我喜欢”来鼓励我们,并没有用他手中的一杯酒来评判我们的作品。虽然有句话我还没有忍心告诉他:馥2013是没有进过橡木桶的。
2013年我们拿出一吨的量来尝试“自然酒”,效果不能说不好,只是与正常添加酵母、硫化物的“佰馥”味道不一样,从技术角度上来讲不太成熟,做出这款没有入桶的葡萄酒。
但如果不是我们亲手做出这款酒,我又何尝能够准确品尝出这是“未入桶的葡萄酒”呢?2013年的成熟度如此好,到了过头的地步,葡萄皮天然的单宁虽然细腻油滑,对常品酒的人来说却分量足够。余味微微的苦,让桶、单宁、多酚等物质站稳了脚跟,和舒服平滑的葡萄汁液不一样,如果已知没有添加,应该猜想是橡木桶给的修饰作用。
但是宁夏的葡萄、宁夏的2013、宁夏博纳佰馥酒庄的第一个年份、多打了一次循环、开盖时间多了1个小时、不同的运输方式、不同的储存方式……太多的细节造就差别,如果你不用某种添加某种方式,让自然的酒变得“统一质均且稳定”,只需要一个偶然因素,就能让一款酒在一小时内变得不一样。从酿造到装瓶一般需要3年,用1分钟去评判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感谢葡萄酒,让我不再敢贸然评判别人是好是坏,因为我并不知道故事的全部细节,把握不准所有变数。一瓶酒就像一个人,可以对于您来说、对于我来说相处的好不好,但是在表象的背后,她也有苦衷,她也有故事,她也有我们没有看到的另一面。
再一想,如果学会不评判别人,也学会了不在意别人的评判,剩下的唯是做好手中自己的事情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