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中的苦
(2014-04-21 21:41:46)还记得刚到法国的第一年,因为语言和课业的压力,再加上离开家太久,我竟然失眠了,法国朋友建议我睡觉之前灌几杯葡萄酒——下课后走进超市,拿起的那一瓶37.5cl小容量装圣艾米丽永(Saint-Emilion),我至今还记得酒标上的蓝色字体。
当天晚上,刷好牙的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给自己倒了第一杯最正规的法国葡萄酒。这第一口的印象真的太差了:强烈的酸涩感充斥了我的牙龈和舌尖两侧。我赶紧后仰脖子,在口中以抛物线的方式强迫自己吞咽,却从舌根传出来差点要呕吐的腥苦味。这也唤起了我儿时对爸妈买回来葡萄酒的初记忆:白酒是辣的,而葡萄酒闻起来是馊的,尝起来是酸苦的。
从此我每晚捏着鼻子灌自己两杯,告诉自己“良药苦口”,失眠的事情也自愈了。当然也慢慢领悟出来,喝酒之前是千万不能刷牙的——好像与刷牙之后不能吃橘子是一个道理。又在几次聚会上,我在没有憋气的情况下喝葡萄酒,竟然也尝得出一些浓郁香气,但因为嘴里粗糙迟钝的味觉,仍然认为葡萄酒是个酸苦的、用来调节气氛的饮品。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习惯了饭后的意式浓缩咖啡(Expresso),或者是一直持续到我习惯了纯度80%以上的巧克力?总之在法国的生活,使我对苦味的东西变得越来越习惯,熟悉到开始忽略这些表面的苦味,去寻找更有趣的东西。“吃苦”突然变得有意思了起来,越讲究的饮食里越注重苦味的效果:醇厚的啤酒越强调入口的酵母感的苦味;巧克力越苦越纯反而会燃脂;茶水里的苦味才显得出茶叶的功夫;而咖啡,更讲究口中那丝增加质地的顺口苦,以及优质隐藏在这丝苦味后面清甜的回甘……这些苦味的食物带给了我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以及更少的卡路里。
当我给咖啡师朋友抱怨只喝到过两次美味的黑咖啡,其余时候都需要加入糖和奶来调节,他告诉我,肯定是咖啡的制作和饮用温度没有掌握好。“虽然烘焙和萃取的过程都可以控制苦味物质的表现程度,但认真制作的黑咖啡,乘杯温度一定要在85摄氏度左右并且尽快饮用,如果凉了一些,苦的感觉就会直接且有攻击性!”
这与葡萄酒的品尝是如此相近!越是讲究的葡萄酒,她的品尝温度大多是酿酒师自己确认的。在酿造过程当中,不同的风味物质不同的组合方式,在不同温度下合成出来的味道完全不一样。葡萄酒中的苦味在过高的酒温里常常表现为酒体的疲劳状态,在过低的酒温里也会体现出突出的苦涩口感,令单宁的质量显得糟糕(更粗糙),而在刚好的温度区间里,酒体中略苦的滋味,反而能增加葡萄酒的醇度。
当然有些苦味是怎样都品尝不出惬意的,是差品质的苦味。这样的苦味有时来源于完全压榨的酿造方式,采摘来的葡萄不进行脱粒,带着没有完全成熟的梗儿一起发酵。这时的苦味常伴随着差质量的单宁,苦涩感明显,比较多在新酒或年轻且重体量的葡萄酒中产生。另一种可能性是酿造工艺的问题,有时候来自过度还原,有时来自细菌引发的苦味病,这种情况的苦味是生苦,大多数情况下开瓶醒一段时间会有好转,但明显的苦杏仁感觉会一直存在。
对于苦的味觉感受,我还在慢慢探索。每个人对味觉的感受程度都不一样,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在大量的品尝之后才更有感悟。其实一个不明显的“苦”我都写了这么多,虽然自问是不是矫揉造作了一些,但这些美好的物质,总让我舍不得放弃舌尖抓住的哪怕一丝丝感触——多亏了这些细腻的触感,让生活变得更加有厚度,更加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