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写微博了。
(2013-01-22 18:32:53)
标签:
杂谈 |
有几个关心我的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写微博了,听到这样的询问,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内心充满了被关心的温暖。其实只是一个没事情干的下午,我从自己的最后一条微博倒着往前看,看到了不愿意看到的自己,别说继续往下写,甚至脸红,不知道自己在1000多个关注自己的人面前,原来是这样的一个表现:
我浮躁,缺乏对信息的确认以及思考,我大量的以别人喜欢的生活方式去感知和总结遇到的事情,记录下来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却忘记了自己本该有的思考方式,而这种思考方式恰好不需要别人认同,才造就了一个完整的区别于其他的个体。
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与微博上的人互动,一方面在寻求归属感及归类感,另一方面又明白太多的社会属性让我没法保持中立的理性的看问题,甚至试图以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我对自己的期望就是尽力去感知以及独立的感知不同的生活和生命,怎么会愚蠢到让另一个个体去放弃在他的世界里感知和思考到的暂时的答案。
大量的微博信息不断的在重复没有论证过的观点,也许重复的多了就会变成事实,但真实的事实是,这些信息象被快速消费掉的产品一样,没有后续,没有跟进,没有思考,没有论证,更别提可信可使用,也不会因为这些而创造出太多有价值的东西,只是完全被一个帐号使用作为吸引眼球的工具而已——虽然我并不认为眼球被吸引过后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也许的确有意义但是在我眼里这个意义并没有多大意义。
在微博上有我认识的人,见过面聊过天的人,微博并没有让我改变太多当时见面时对ta的认识,甚至还有负面的影响,我会恍然大悟原来这是这么一个人,又赶紧告诉自己也许微博上的ta也是另一种假象。随着对微博经验的增长,我也自然不会相信从未见过面的ta的所有信息——我自己都会用微博改变自己在我心里的认识。尤其是葡萄酒圈子的特殊性:狭小以及表面上的高尚感,我一方面不愿意变成微博营销的受众,另一方面吝啬展示自己的内心给不认识的人看,还有一方面渴望交流与认同——表面的自由让我忘掉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塑造出一个不真实的自己,以为只是这样示人,等待别人的反应,却的确忘掉了自己和自己对话。
塑造个人形象比塑造公司形象还需要谨慎,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刚好相反的看法。一干人在根本就不虚拟的社交圈里,虚拟出一个思想和一个个体——甚至虚拟出来的人物是从这里那里各提取一些,揉捏而成的没有体系和根基的人物,然后以这个人物的身份作为与别人见面交流的凭证,那么这个虚拟的人格又完全没有意义了,因为我们期待的反应与利益只会在现实世界中发生,于是最终总要必须以真实的自己去面对,幻象在长期来看根本没有作用。并且,没有准备好的,没有体系与计划的形象塑造是完全的灾难,那就还不如不要去塑造。
当然这只是我在微博中的角色所遇到的事情又引发的感想。我也看到原本应该更加高调的群体在有意无意的纪录小小的生活,谦虚谨慎。也看到本不该自我标榜的后辈在展示自己的奢侈生活给他带来的烦恼——即便这样的生活只是另一个群体里无意义的日常消费。这样的反差不仅让我意识到我在关注并且浪费时间去思考别人的人生,又让我不得不为自己分类,可是这样的分类从根本上就是无意义的。
于是一大堆的无意义让我选择不要用140个字扭曲自己心中的自己和别人眼里的自己,生活在一个真正感知自己的世界里。因为在我未来离开这个世界的瞬间,这个世界之于我也就完全结束,我没有理由不以自己为中心,做自己认可的自己,并且自己来肯定或是否定自己,把时间花在吃喝拉撒发呆这样比微博更有意义的世界里。
后一篇:十一月的勃艮第大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