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天水宋唐先生诗歌赏析(八十)
(2012-03-08 20:03:35)
行吟水墨(76)
http://s7/middle/497cd5e8t963bff25b956&690
诗作者:行吟天水宋唐先生
行吟天水宋唐先生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hxswq
诗评:清水
【赏析】
开首两句诗人便破题描绘了一幅静夜思乡图“晚月晴满天,望乡独倚栏。”晚月:夜月。晴满天:着一晴字更显月色明亮。这是整幅思乡图的背景,而虚笔传情的“望乡独倚栏。”是近景。可以想见,月色空明、澄静素洁,一个独处他乡的人,倚栏望乡,清冷之感,令人动容。“望乡独倚栏”之“望”字,有很大地思的成分,即诗人心中之境,即王国维的“境界”说。有关“境界”说,笔者在《思归》(一)已阐述,这里不再冗述,只是一首是室内之望(隔窗望故乡),一首是室外之望,情状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隔窗”与“独倚栏”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学习诗人的涛笔运用和变化,也于诗中的情味有更深的体会。而“独倚栏”之“独”字更妙,既映衬了上句月光的皎洁,又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画景之“晚月”的远与望者的近,一远一近,层次分明,清冷幽深。使人不由进入李白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意境之中,非常优美。这里的明月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是寄托乡情而异曲同工之妙是很显然的!此所谓高手化典如盐入水,无形却有味也,若即若离的化典是一种很高的艺术技巧,没有对唐诗宋词融会贯通的理解与创新,是很难为之的。同时,一二两句也是对三四两句所写之情起了铺垫作用的。
三四两句由于诗人思乡情切,感情充沛,故而进一步深化思乡之情。“远观破晓处,风起泪始干。”“破晓处”见出诗人因思乡而一夜未眠之情状。“远观”两字除却思乡之情外,还与上文“望乡”自成互文之妙,很见诗人行文布局之功,十分传神。“风起”见出诗人一夜思绪波澜。可以想见诗人思乡而情不能自禁之况,这点可以从“泪始干”见出。这种真诚执着的家乡之爱,实在是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令人陷入诗中而不能自拔。诗人怅然于旅思乡愁之情,因而“泪始干”的凄清,见出的是入骨的相思。他的“望乡”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来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曲直的抒情方式,以泪见出,这就将诗人思乡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的了,手法确实高妙,诗人的炼字之功可见一斑。明.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和而为诗。”这首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诗人倚栏望乡“晚月晴满天”正是产生久客思乡之念的触媒,而诗人倚栏望乡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所述之情必然以前半所写之景为胚胎。诗中的景于情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的景,也因后半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旅思乡愁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情景如画也是此诗的优秀之处。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宕出远神而别有情味。
——2012年3月8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