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及反思

(2014-12-20 20:04:35)
标签:

教育

分类: 八年级物理

第二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日照市莒县刘官庄第二中学   姚继梅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山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二节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内容,它是第一节《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是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第四节《眼睛和眼镜》的理论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通过课前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初步设计实验方案、对数据分析得出规律。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实验探究,对问题的提出和猜想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降低难度,情境的创设便相当重要;而实验的设计,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则需要在老师启发下完成;因此实验表格的设计应该以降低难度,方便记录为准则;实验的过程可以利用学生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解决,最后实验数据的汇总、结论的归纳应该由教师引导的方式完成。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已经知道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小孔成的像是实像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够进行分工合作;在情感方面,他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凸透镜,对凸透镜的应用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因此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清晰的像;还有,虚像的观察是难点;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容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距、像距;进一步理解虚、实像概念

2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教具:

教师用具:凸透镜(焦距45cm)一个,自制LED笑脸一个,大光屏(半透明)一个,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放大镜(焦距30-45cm)、凸透镜、LED光源、光屏、光具座、学案

教法与学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

变魔术:在讲台上亮起自制LED笑脸,走到教室后面,利用凸透镜在白屏上得到一个“笑脸”,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学习“变笑脸”,说一说自己变出了什么样的“笑脸”。再在教室前面变出一个“笑脸”,这次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笑脸”?它们是实像还是虚像?利用魔术“变脸”,得到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笑脸和倒立放大的笑脸,这两种笑脸都是同一个笑脸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折射后所成的像。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变脸,学会找实像,并发现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引起思考: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思考并试图猜想。

2猜想:鼓励学生根据“变脸魔术”合理猜想,根据学生的猜想,介绍物距u和像距v

3设计实验

1)、实验需要测量哪些数据?还需要什么器材?小组讨论。

2、这些器材怎样组装?为什么这样安装?

教师介绍焦距(10cm)、物的大小(2cm)、像的大小的测量及记录(光屏上的刻度尺)。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3)、自主选择器材,展示组装的器材,说出组装的依据。使学生的实验更方便、更有目的性。

4进行实验与记录数据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温馨提示实验要求。巡回指导。

光源大小约2cm                  凸透镜的焦距f=10cm

http://s5/mw690/0024tBp7zy6OBkXYy7W04&690

 

 





 

 

教师汇总实验数据,实验用纸下学生找到的光源和像的位置及大小

http://s5/bmiddle/0024tBp7zy6OBl0i88A44&690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数据汇总的过程。不同颜色的笔画出不同的物体与像,便于学生观察、归纳结论。

 

5、分析与论证

数形结合进行分析归纳。

启发展示20cm10cm、及10cm之内的情况,引导学生观察虚像,并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像形成的原因。

得到总的规律,学生整理。

升华分析:虚实像的分界点、大小像的分界点

Flash动画展示:观看动画,强化记忆。

6、评估与交流

1、你们小组在实验中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2、你们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新发现?

3当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实像时,保持透镜位置不动,把蜡烛和光屏对调一下位置,你将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思考、反思、相互交流

巩固练习

研究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大致在         。(2)若烛焰放在距凸透镜8厘米处,经凸透镜可得到一个        像。(填像的性质:倒正、放大缩小、虚实)

3)若烛焰放在此透镜前12厘米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         像。

4)若烛焰放在此透镜前25厘米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         像。

课堂总结

1.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还有哪些困惑的地方?

布置作业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透镜成像?它们成的是什么样的像?物体应该在透镜的什么位置?

2在百度搜索凸透镜成像flash”欣赏凸透镜成像的动画效果。

板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http://s1/mw690/0024tBp7zy6OBl2feUM40&690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教学反思

    讲完山科版第四章第二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节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体会:

成功之处:

(1)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教材开篇就是一个小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点燃的蜡烛前拿这凸透镜对准蜡烛,在后面拿一纸板,由远及近观察纸板上的像的变化,当无论怎样移动纸板也找不到像时,拿掉纸板,直接用眼睛看向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有什么特点,教材的安排目的是降低实验难度,但是我发现这样引入的话有两个不妥:一是这个活动和后面的探究实验重复,使实验没有新意;二是这个活动实验的操作表述不清,学生不知道把眼睛放在纸板前还是纸板后,他们不知道要观察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反而使学生无所适从,三、这样的引入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我大胆的设计为用“变脸魔术”来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模仿老师变脸,便很清楚的知道观察什么(光屏上的像),这样即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会和后面的实验重复,收到很好的效果。

(2)实验表格的创新设计:传统的表格设计都是给出物距的几个范围,让学生将光源放到不同的范围上找到不同的像,这样不能使学生自由发挥,使实验在指定的范围进行,有点“请君入瓮”的感觉,而本表格的设计使学生的探究具有随意性。

(3)寻找虚像的难点突破:由于凸透镜成像种类较多,实像相对比较容易找到,而虚像却难以发现,如果硬生生让学生在无论如何移动光屏也找不到像时,让学生拿掉光屏往回看,介绍这是虚像,那为什么其他几种情况不往回看呢?在本设计中仅仅让学生记录找不到像的情况,在分析好u>2ffu=2f所成像的特点后,在结合课件重点处理虚像的问题,让学生找到虚像,记忆深刻。

(4)数据的汇总与处理:采取汇总各小组数据,以数形结合的方式,还原成像情形,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发现规律。

(5)Flash图画的演示:动态图画的演示,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记忆深刻。

(6)实验器材的改进:光源利用led灯制作的图案比蜡烛环保清晰、光屏上带刻度尺容易发现像的放大或缩小、光具座上的刻度中间是“0”向两边递增便于读物距和像距。

不足之处:

(1)实验的设计还是不够,造成一些学生实验时不知如何才能找到清晰的像,造成数据个别失真。

(2)在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没再让学生自己利用光具座重新找到各种像,特别是前面实验时没找到的像。

(3)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问题,交流评估环节有点形式。

(4)时间比较紧张,能让学生结合凸透镜成像光路图探究认识到物近,像远大、焦点是成虚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