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苍穹之上的中国诗行——评《嫦娥揽月》的科技叙事美学

(2025-07-17 10:06:28)
标签:

《嫦娥揽月》

中国诗行

科技叙事美学

杂谈

分类: 文学评论
       本来,我就十分喜欢读报告文学。因为它是文学作品中的轻骑兵,能让人及时了解到有关重大事件的进展、发展及意义。八年前,我尤其喜欢上了陈新的《嫦娥揽月》。因为,这本31万多字的报告文学,不仅是一部人类探月的史话,记述了世界各国登月、探月特别是中国探月工程从无到有、从落月到引起世界瞩目的过程,详细记载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玉兔”月球车的研制、发射、登月、探月等的鲜为人知的神秘之处;同时也是一部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等的成长历史,生动地描写了苍穹之上的中国诗行——评《嫦娥揽月》的科技叙事美学

几代中国探月工程的科学家们,为了国家强盛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为国奉献的优秀事迹,同时讴歌了人类敢于走出地球、探索宇宙的无畏勇气和崇高理想。


苍穹之上的中国诗行——评《嫦娥揽月》的科技叙事美学

    你看,当"嫦娥"探测器轻盈地掠过月表,在荒凉的环形山上投下第一道中国影子的时刻,一种全新的科技叙事美学,正在陈新的《嫦娥揽月》中悄然绽放。这部荣获多项殊荣的报告文学,以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的人生轨迹为经,以中国探月工程的壮阔历程为纬,编织出一幅融合科学理性与文学诗意的太空锦缎。
苍穹之上的中国诗行——评《嫦娥揽月》的科技叙事美学

    在科技叙事的荒漠中,作为中国作协的会员,不仅擅长小说的创作,而且刷新了报告文学写作美学的陈新,开辟了一片绿洲。他大胆采用传奇小说的悬念笔法,来书写尖端科技的博弈——那些关于轨道计算的深夜争论,就被赋予武侠小说般的剑拔弩张;探测器发射前的倒计时读秒,被处理成侦探小说式的惊心动魄。当描写"嫦娥"团队突破地月通信技术瓶颈时,作者巧妙设置了三重障碍的递进式结构,让原本艰深的科技攻关呈现出了英雄历险般的叙事张力。这种文学化的处理,非但没有削弱科学的严谨性,反而通过情感共鸣的桥梁,让普通读者得以窥见科研殿堂的壮美。
苍穹之上的中国诗行——评《嫦娥揽月》的科技叙事美学

    散文的抒情肌理,在人物刻画中展现出惊人的表现力。在描写吴伟仁团队扎根大凉山深处的艰苦岁月时,陈新捕捉到这样一个细节:科研人员用搪瓷缸接住屋顶漏下的雨水,水中那晃动的月光倒影,恰好与墙上的轨道设计图重叠。这个充满诗意的瞬间,将中国航天人"脚踏泥泞,仰望星空"的精神境界,也具象化为令人战栗的美学体验。书中类似这样的微观叙事,就如同精密的光学棱镜,将宏大的国家叙事分解为可感可知的情感光谱。
苍穹之上的中国诗行——评《嫦娥揽月》的科技叙事美学

    最具突破性的是,作者创造的"科技诗歌"范式。在描绘"嫦娥三号"着陆器传回的月面影像时,陈新这样写道:"玄武岩平原舒展着青铜时代的寂静,环形山的褶皱里藏着四十亿年的叹息。"这种将地质学术语转化为审美意象的书写,实现了科学数据与抒情传统的奇妙化合。当描写地月转移轨道时,作者将其比喻为"宇宙琴弦上的一段泛音",枯燥的轨道力学参数,便顿时获得了音乐般的韵律美。这种出奇的书写策略,一下打破了科技与人文的二元对立,在牛顿力学与李白诗学的交汇处,开辟出了新的表达可能。
苍穹之上的中国诗行——评《嫦娥揽月》的科技叙事美学

    《嫦娥揽月》的叙事结构,本身就是一个精妙的轨道设计。作品以人类探月史为深空背景,以中国工程进展为飞行主线,穿插个人记忆碎片如同探测器释放的微型卫星,构成了多层次的叙事星座。在记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登陆时,作者同时插入了张衡地动仪、苏轼"明月几时有"的追问,以及NASA控制中心的实时反应,这种跨时空的蒙太奇拼接,让科技事件获得了文明对话的恢弘维度。
苍穹之上的中国诗行——评《嫦娥揽月》的科技叙事美学

    当西方太空题材作品,普遍沉迷于星际殖民的暴力美学时,陈新挖掘出了中国航天叙事特有的"和合之美"。书中特别描写了"鹊桥"中继星的命名深意——这个架设在地月拉格朗日点上的通信桥梁,其名称本身就成为科技人文融合的绝妙隐喻。在描述月球样本容器设计时,作者重点突出了仿青花瓷纹样的保护层,这个细节暴露出中国科技美学独特的文化基因:即便在最尖端的领域,依然保持着对传统的诗意回响。
苍穹之上的中国诗行——评《嫦娥揽月》的科技叙事美学

    这部作品最动人的科技诗行,或许是对失败的文学救赎。在记录某次发射前出现的燃料泄漏事故时,作者没有回避现场工程师颤抖的双手和失控的眼泪,但随后笔锋一转,描写团队在应急抢修时无意中发现的优化方案,将危机转化为技术跃迁的契机。这种对科研曲折的美学转化,打破了成就报道的扁平化窠臼,展现出科学探索真实的肌理与质感。
苍穹之上的中国诗行——评《嫦娥揽月》的科技叙事美学

    站在人类纪的视角回望,《嫦娥揽月》创造了一种属于东方的科技叙事语法。当阿波罗计划被塑造成个人英雄主义的史诗时,中国惊艳世人的探月故事,就在这里被书写为集体智慧的抒情长诗;当西方科幻热衷于描绘外星征服时,这部作品却从玉兔号月球车的机械臂上,读出了"小心翼翼触摸月光"的温柔哲学。这种叙事美学的差异,或许正源于两种文明对宇宙认知的根本分野。

苍穹之上的中国诗行——评《嫦娥揽月》的科技叙事美学

    在信息爆炸却意义匮乏的时代,这部厚重的《嫦娥揽月》,恰到好处地示范了报告文学这一体例,在科技叙事中如何既传递知识、又滋养人的心灵。当书中写到地面接收站首次清晰收到"嫦娥"信号时,即那个将电磁波信号谱图,比喻为"银河传来的五线谱"的瞬间,我突然领悟到:最顶尖的科学探索,终将抵达诗意的栖息之地!这,或许就是中国航天留给世界的最美启示——科技文明的终极形态,不该是冷硬的金属堡垒,而应是悬浮在苍穹之上的、充满温度的中国诗行!

苍穹之上的中国诗行——评《嫦娥揽月》的科技叙事美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