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超球
张超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1,460
  • 关注人气:1,1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她呀,前半生历经坎坷(中)

(2022-04-07 14:59:55)
标签:

张超球

回望

人物

命运

杂谈

分类: 随笔
    2.少时:升不了学 
    众所周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类似张老师这样的家庭出身,要想升学,可是比一般人多条坎的。若真如此,那就委屈了这类积极求学上进而单纯的小学生

    儿时就聪慧的张老师,大概是遗传了妈妈的基因吧。听人讲,她的妈妈,一位穷家女,17岁嫁到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人家做媳,过门一年,就被公婆定为家里的当家人了。看来,她的妈妈确实聪明能干至于她的两个姐姐,也应该一样地遗传了妈妈优良基因之故二姐从小机灵聪,读书成绩一直拔尖,且能歌善舞,初中二年级时,便顺利考上了省艺术学院,成为李谷一的同学,一读就是七年,1965年毕业留校当了师。从此,便终身从事戏剧艺术和舞蹈的教学工作,直至退休。大姐呢,虽四岁时高烧严重、丧失听力,可她后来坚持上学读书。听不清老师讲课,就紧盯老师嘴唇的发音,来揣度老师的口型变化,领悟所讲的话语内容,从而硬是读小学毕业,而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如今快八十的老人了,居然还会用智能手机发送文字信息,与人手机交流,令人刮目相看!
    至于本的主人公,更是自小显示出一般小孩不同的特征。她五岁多被接到姨儿姨父家做女时,小小年纪就会背书数数唱歌跳舞,还会打九鞭。这些没人教她,是她此前看姐姐们读书唱歌跳舞自己在旁听会的、看会的,甚至还能将姐姐读的书都背出来。她到姨儿家后,周围乡亲常会围着她叫她把会的东西表演表演。大方的她,一点不怯场因此人们格外喜爱她。下半年开学时,邻居家的菊姐姐邀她读书去,未满六岁的她,便欣然跟去。报名时,老师见她人太小,不接受她报名,还故意将她的军:“你数得10个数出来么?”谁知她不慌不忙,一口气从一数到了一百零几老师吃惊地望看她:“好了,好了,不数了,不数了!"就这样,老师高兴地接受她报了名。小学六年,班上年龄最小的,却成了成绩最好的学生!她领悟力强,记忆力尤其好常令老师不由惊叹。比如语文老师上课,常在上课前,学生不打开课本复述上堂课文内容时,一般同学复述不好,尤其是长课文更是记不了。而每当老师叫到她时,她总是从容地站起来有声有色地将课文一段不落地复述完。老师上课遇到一般同学完成不了的难题时,总会叫她去完成,没有难得住她的。一次老师心血来潮,要求将刚学的四篇课文进行背诵,背不出就罚站。这实在难住了大家,弄得班上同学差不多全罚站了。而最后叫到她,她流畅地从一课背到第四课。如此,听得老师惊讶,同学们暗暗叫好。除了记忆力超强,口头表达能力好,她还喜欢作文。本来学生读书就作文,因为“作文作文,想得脑壳疼"。而她相反,一周两节作文,她是周周、天天期盼。每次写作文,她都兴致盎然。写景写人、描绘故事,仿佛信手拈来。因为她书看的多,形象思维能力强,所以写起来毫不费力。她的作文,基本上是“5”分,篇篇都是当范文,还被贴出来供同学传观。读小学一至三年级时,她们班是个复式班,一直是两个不同年级的班在一个教室上课。只不过,按年级分成左边一个班、右边一个班。记得还是读二年一期的时候,一天数学老师上课,先布置张老师所在的这个二年级的同学做作业,老师则给四年级的同学上课。课中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四年级同学做。可他们没人能做出来。老师十分生气,骂他们上课干什么去了!然后突然叫读二年级三册的她来解答这道题。当时她虽在做作业,可也注意到老师在黑板上题目的演算,猛然听到老师叫她讲解那道题时,稍稍迟疑一下的她,竟然讲对了那道题的解法。对此,老师大加赞赏,批评那些读四年级的同学比个二年级的小同学都不如。其实,她认为,她只是得益于上课专注听讲,善于思考问题罢了。
    时间一晃到了一九五九年暑期,她参加了小学升初中的统考。八月中旬的一天,她与同学一道相约到母校听升学结果。去时,她满怀期待,可也隐隐担忧出身问题可能不被录取。当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学校,迎面碰到了最敬爱的少先队辅导员何老师
老师见到她,就打招呼:“你考得好哇!"听到这句话疑虑于是试探着回答道:“考得好有什么用,就怕不录取我!”她多想从老师口中,早些得到确切的答案啊!可老师听了她说的话后却没接话了。她当即明白:自己担心的事着实了。她只觉脑子一片空白。今后怎么办?我还这么小,难道就读不成了?十一岁的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无助和无望,遭遇到了人生第一次严酷的打击。可她没有哭,也没有表现出垂头丧气,她去教室里,和同学们做最后的聚集。由于她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大家都很爱护她这个小妹妺式的小同学。而且因她学习成绩好,又是文体活动积极分子,公认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考学校是稳妥妥的!故此,在等候班主任来发放通知书之前,大家都围着她说笑不停。祝福她考上中学后继续努力,将来考上北京的大学,为母校争光。其时,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得很,哪还有心思说笑!只是这时还强忍愁苦,不愿表露出来罢了。
    最后老师到来,开了总结会,宣布录取结果并发放了通知书。全班考上二中和七中的同学共三十多人。考上了的自然欢喜雀跃,没考上的也能平静接受,因为同学们知道是自己没考好。惟所有同学都为她没考上而抱不平,好多女同学甚至抱着她哭了起来。这时候的她,还是没哭,反而是宽慰大家:“没事,不要紧,书我还是要读的。”
    和同学依依不舍地分别后,她一个人迈着沉重的步子无精打采的往家走。难道就此读书不成了?以后怎么办?脑子里空空的,走到离家还有里把路的地方,看到妈妈〈姨儿)急匆匆的向她走过来后,一边安慰,一边告诉她:“孩子,没有考上不是你读书不行。你考的好我们都知道了。我去公社开证明,明天就送你到桃源县城另外的一所学校考学去。"听了母亲的这句话后,她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第二天麻麻亮时,她就起床了。吃了点蛋炒现饭,就在父亲(养父)的陪伴下,迎着满天闪耀的星星,急匆匆地奔县城而去。那是吃食堂的1959年阳历八月中旬,11岁的她,从清早到傍晚,徒步80余里,走得双腿像断了似的疼痛。终于,来到了县城的这所民办中学。还好,赶上了最后的报名!当晚落脚到新河桥黄沙湖一个亲戚家。第二天,又早早地起来赶去学校,参加招生考试。当时报名的有600多人,招两个班、120个人。她满怀信心参加了语数两堂考试,祈望自己能有幸到此上中学。因为,听说这所学校不论成分,只要考试成绩合格者,就能被录取。
    两天后,发榜时,她去看榜。录取红榜贴在学校大门口。因为有了上次的教训,看榜的时候
不敢先看上面,而是从最底下一行看起。往上看了多半后还没见到自己的名字时,她不由心慌起来。难道,我又不能被录取?就硬着头皮往上看,快看完了还没见到自己的名字,心都快蹦出来了。最后,看到最上面那一排的第二个名字,竟然是自己时,她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心,终于就此定下来了!

    从此,她险些升不了学的事,至此才见天亮了!
    也从此,她碰到的人生第二道坎,才因此好不容易地跨了过去!
    更从此,她那险些不幸的命运中,才因此有了破解后来坎坷的本事!

    3.成年:两遭厄运 
    张老师考进的这所民办中学,实行的是半工半读办学体制。即上午上课,下午劳动。
    下午劳动时,学校统一安排学生,或挑红砖,或挑卵石,或挑沙石,全都是为了县城修马路修房子。
    虽然,这所学校每天只上半天课,可少年的张老师,十分珍惜这难得的上中学的机会,读书时格外认真。尤其是第一年,因她各科成绩优秀,任课老师个个喜欢她。呢,从不自满,比起在小学读书,上课更是专心听讲,更加积极举手回答问,作业写得公正清晰,考试成绩也因此愈加优异除此外,她总是勤学好问,有空书不离手。虽然,她在班上年龄最小,却深得班主任欣赏信任,总安排她在班上读报,出壁报,参加文艺演出,收交作业,代替老师给同学誊写评语。那时,她一边读书一边劳动,激励自己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炼自己,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1960年下半年,进入初二,学校上课少了,有时常常是整天劳动。除了挑砖挑沙挑卵石投入县城建设外,学校还常常安排学生去茅草街南堉挑柴火去农村参加双抢,一去就是一个月。有时还去百把里路外的进到里面的浮田盖大山里去采茶,等。初二第二学期时,学校调整了班级,教学才稍稍走上了正轨。可好景不长到五月尾时,学校便动员学生农村去。随后,学校第一次停办了。要知道,1961年那个特殊年份,是三年大旱灾持续的第三年,农村山傍地的田,还有靠天吃饭的田,大多颗粒无收。广大农村缺水缺粮,国家也持续得更困难了。在这种状况下,她和同学们一样,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心爱的学校十分遗憾地回到家里。从此,被结束了在校读书的良机。其时,还不满14岁,正是求知欲强、学知识的最佳时机!   
    在县城的这所初中学校,虽只读书两年,可对她的教益是多多的。虽然学校搞劳动多,可她自觉多课外书从不停歇。虽然年龄最小,一直坐在教室最前面,排队外去劳动也走在最前面,可人小鬼大,思考问题较多,也就促使她在人生路上加速成长。虽然还是个少年,可凭她十几年来一些遭遇,使得她在人生这所社会大课堂里,提前感受到人间的凉热、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这些,触发她过早地在成熟。
    回乡劳动一个多月后,村里开始办耕读小学时,村支书来到她家,问她愿不愿意当民办老师。她听了,兴奋异常当即向领导表示,她会设法让学生和家长满意的!
    一看她开始上长的条子身材,就知,她天生是个当老师的料!
    这不,比学生高不了多少的少年女孩,不仅让学生们喜欢她,认真地听她讲课,而且也让家长们真的放心她。
    年纪不大的她,开始就教一、二、三年级的三个头的复试班,其难度可是非常之大、之难的!虽然没有经验,可她常去母校,请教原先的老师,向师长们讨教多头复式班的经验、做法。学生们呢,看到年龄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老师,就像他们的亲姐姐一样地亲热、友好,又有耐心,所以
亲其师,信其道”,都听她的话,也都学得比较好。想不到,1961年下学期期末统考,即她开始任教的那第一年第一学期三个头的复式班的考试成绩,竟为全乡这三个年级语数分数第一名!待到她十五岁以后,其教学效果一直领跑全乡同年级时,好名声也一直持续下来了。当地基层的教育管理人员都对她刮目相看。开始是乡里的校长组织全乡的几十位老师,来学校听她讲复试班的公开课。后来是区联校那李校长,即叫“帮校长的,也组织全区六个乡上复试班课程的老师,从四面八方赶来,听她讲示范课。结果可想而知,全都大获成功,也赢得了满堂彩。
    当然,正是她这八年里,夺睛的教学效果,以及她善于教书育人的突出表现,使得她在停教十年后,好名声依然在起作用。当1979年春时,那被人敬称为“帮”校长的李校长,在县城街上偶然碰到她后,高兴得不得了,当即请她回娘家区里的一所县办重点小学去代课,工资29元!她听了,当然求之不得。随后,当婆家乡联校得知她以前教过多年书,并且效果好时,就要她丈夫动员她回家当初中老师,并给了她民办教师编制。当然,这都是后话,暂且不展开说了。
    不知是欢喜不胜愁来到,还是大喜过后即大悲,当1968年底来临时,伴随着城市知青的上山下乡,她被通知:你回队里,劳动去吧!
    虽然,
当时动荡岁月奇怪之事,可不知,还才二十岁的她,正把学生教得得心应手之时,却不知不觉地停掉了她教书的资格!这可是她最热爱、最用心、最需要的事业呀!学生们离不开她,她也舍不得这些与她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学生呀!而且,她从未经历过,暴风雨来得如此突然、如此猛烈、如此让她难以适应!过后,在乡亲和闺蜜们的劝说下,默默无语,只得卷了铺盖衣服,把自己做饭的锅碗挑回了离别六年的家里。
    人们哪里知道,她的这个“家,早已人去楼空,成了败之家。先是1962年,刚当民办教师一年时,当时还不满十五岁的她,失去了病中的养父是姨儿带着七个月的身孕因生存生活所迫,已改嫁到附近一个单身汉家里去了时孤零零的她,只好住到了岭上的学校里。好在小她一岁的户主的女儿成了她要姐妹,每晚陪伴着她。从这时开始,她便早早地自己生火做饭、开始独立生活了。
    从1962年到1968年,时隔六年后,现在学校回到个十分清冷的家,她孤寂极了。好在养母姨儿出面,要她与住在隔壁的大伯伯一个灶上吃饭。家里由大伯挑水砍柴,她除了出集体工外,便负责做饭、洗衣服。后来,大伯要回了姨儿生的已六七岁的孩子,一家三口人,从此住在一个屋里,相依为命
     
    这一厄运刚过,随后又遇事了
    一次村里开大会,会议持人通知以后大队开会了。原因,你清楚
    在那个年代,她当然清楚!
    比起此前不让她再教书,这次更要命!
   孤苦无告,眼泪只能往肚里咽
    她想不到的是,生父问题已查清,并且在他病故
不仅回到了她的母亲和大姐身边,而且政府为他恢复身体常年配红糖猪油补品,怎么现在还如此对待他呢?
    可是,当时背景下,谁能为她说得清、道得明呢?!她一个还未经历多少风雨的弱女子,又怎会想得通呢?!
    如此之后,一个20岁的青春少女教过七八的民办教师,就这样憋屈着生活下去
    好在这艰难时日十年艳阳高照时,她才真正青春靓丽、风华正茂起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