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载着我们的大巴,好像是,轻快无声地梭行在绿意盎然的敦煌地面上似的。
随着进入横跨敦煌大道的标志性门洞,更让人感受到这里天意的馈赠。
听人讲,这个敦煌市,自古以来,日照充分,无霜期长。如今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除政府投巨资建国际机场,还对流经这里的党河雪水,加以全面改造,从而加速绿荫着这里的一切——
它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
它使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
它让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
它助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
不难想象,正是党和国家的重视,党河雪水,便保证了这美丽的敦煌,永远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好土地!
风景这边独好!
这,不能不令人发自肺腑地感慨:
敦煌,河西走廊上的一朵奇葩!
(二)游览莫高窟洞窟,还加两处
下午一点半钟,我们来到了敦煌的核心地带——莫高窟景区。
一到这里,我们顿感景区浓郁树林带给的清凉。
在莫高窟正面靠左的位置,我们拿着门票、排着队,依次进入了这里的四个洞窟中。


一入洞中,顿感暗幽幽、凉爽爽的,恰与洞外的强光与高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这四个洞窟里,我们先后看到了卧佛、观音送子等泥质彩塑,还有其周围洞壁上的彩绘画面。由是,着实地让人赞叹不已。
我当时就想,千百年来,这些泥塑、彩绘,为何还如此地栩栩如生、鲜艳夺目呢?看来,这除了古之艺术家们的匠心与功力,还有今天在此做维护与管理的专家们的心力吧。
虽然,洞窟仅看了几个,洞内的泥塑壁画也只匆匆地看了个大概皮毛,可我们对莫高窟景区、洞窟形象,还有泥塑及壁画,心里有了个大概,脑中也有了印象。至于想停下脚步,好好地瞧瞧并欣赏欣赏这些洞窟、这些奇异的泥塑壁画;好好地想想这些彩塑、绘在洞中的壁画,为何历经几千年、几百年而仍鲜活如昨,则如想拍照一样,都是不行的。因为,其时总被洞窟解说员、保安员,不停地提醒着、催促着,要快快地出洞、离开才行。
这来自洞窟方的安排、管理,我理解。都知道,来此参观的人,总是络绎不绝、蜂拥而至的;而且,天气炎热,看的人多,怕影响彩塑、壁画的受损、褪色,等等。
至于这莫高窟景区,不能安排游人多看些洞窟、彩塑壁画,尤其是看不到更吸引人的高价值、核心的彩塑与壁画,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事前就听当地导游说过,精美的、重要的彩塑壁画,必须采取少看、少见光亮、堵塞污浊空气侵入等的保护措施。不然,会严重影响这些艺术珍品的生命力。不过,如有人要研究,或要看有的洞窟中的宝贵彩塑与壁画,要么需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要么自己得多掏几百元、几千元,还是可以的。如此做法,也还是让人理解、支持的。
在看了莫高窟洞窟出来后,四点五十分离开此地去酒店休息前,我和部分游友又看了景区附近有关的两个地方:一是原来的敦煌石窟艺术研究所,二是现在的敦煌石窟艺术展室。
由此,这帮助我,不仅加深了对敦煌石窟艺术的了解与印象,而且感受到扎根于此的专家学者,他们的一片赤诚与默默奉献。
是他们在此,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从而使得,这敦煌石窟艺术的背后,充满着绘声绘色的感人故事,在更加地发扬光大、温馨后人。
由此,我亦深深感悟到——
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
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
感谢,长年在此,为敦煌艺术做维护、做挖掘工作的专家学者们!
(三)这些精美绝伦的泥塑壁画,怎没游见?
眼下的这些壁画,还有其中的人物彩塑,都特别地精美绝伦吧?
看着这些,油然让人质问自己:我游敦煌石窟,为何没有瞧见呢?
上述两问,本无需回答。若要回答,我的理解便是:
一是,这些精美绝伦的壁画彩塑,都是艺术经典珍品、无价之宝,只觉惟妙惟肖,好得不敢妄加评论,以免有损它们内在的高贵品质。
二是,这些精美绝伦的壁画彩塑,由于太珍贵、太难保鲜,所以景区不敢开放,以免受外界不良空气的污染、不良光亮的侵蚀,而影响其褪色或变故 。
三是,若是有专家学者需要研究它们,或者拍摄有关照片影视需要相关镜头,则需上级管理部门批准才行。有人愿出钱几千元、几百元要欣赏的,那是可能看得到的。至于我等普通人,既无深钻之要,又无专意欣赏之需,就只能在图片、视频、影视中,好好观赏,以一饱眼福,就行了!
所以,在莫高窟游览时,没实地观看到下列近20幅宝贵珍品的原样,我只有遗憾之感;现通过有关渠道,看到了这些数字敦煌的照片,我便有了眼福之足。
因为,敦煌石窟艺术,是座不断开掘、不断发现、不断丰富、而又需要加以保护的人类艺术宝库。这样,不仅我们中国人永远看不完,而且要让我们的千秋万代人,包括国际旅游者们,都有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