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早已离开青葱校园,并且远离青葱岁月十万八千里,可仍人老心不甘,还是依恋着青葱校园的学习精神,怀念着青葱岁月的风华正茂,保持着青葱岁月的好奇心态,仍旧如青葱人一样,在新浪博客中,尤其是在视为老师般的博客中徜徉、陶醉着。
在如老师般的博客中浏览,就是惬意!
我自加入新浪博客三年多来,大部分时间就喜欢遛达在老师博客中。因为,只要一进入老师们,包括被自己看作可做“老师”的博客中,我就感到惬意连连。
说实在话,这些老师的博文,虽没投稿于报刊上去发表,观点也“五颜六色”,并且呈“百花争艳”状态,不如公开发表的那样篇篇规范齐整,可内容与形式却很是多姿多彩,一般不外乎于看问题深刻,文章水平高,感染力强,夺人眼球,等等。因此,让人很有“最是书香能致远”的感受。
如读思文老师的博客,特别是读她其中的历史连载小说,就感到好像穿越到历史的时空中在现场看到的一样。如唐朝后宫的故事、金国崛起的过程,等等,其绘声绘色的历史书写,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让人大饱眼福的同时,能收到大开眼界的效果。几天前,读其博客中发的一短篇小说,即她夫君王德恒教授的《生也人参 死也人参》,几乎字字跳跃入眼,让人拍案叫绝,并因此引得我心里,随着小说的波澜而起伏、而激动,好不惬意的。读了多半个小时后,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受其启发,竟关公面前耍大刀,一口气在评论栏中,留下了如下感慨——
好一生动感人的短篇小说!
作品通过老东山,即被誉为“山神爷”的老猎手、挖参人,在长白山的深山老林里带人挖参、打猎的故事,写出了他“生也人参 死也人参”的传奇故事,赞颂了他那不同于一般山里人的不凡经历及高尚品格。
小说运用娴熟的人物描写、动态性的描绘,把人物和故事写得生动有趣,富有传奇色彩。
同时,小说不用副词,只用名词和动词,特别是擅长用动词,把一件小小的、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说得让人兴味盎然,说得让人有所思有所悟。如写山神爷杀死公熊等的情节或细节,无不惟妙惟肖、似特写镜头,让人历历在目、如看电视剧一样被吸引着。
还有,其他次要人物,如葛根儿、小香玉、三麻子、王起发等的,也塑造得各具情态,形象丰满。
欣赏眼前的小说,这么吸引人,我怎么也想象不到,它竟出自一位长期从事历史研究和教学的教授之手!(11月2日 17:50 )
也是在几天前,我读程致中教授的两篇博文后,受其感染,忍不住时,也情不自禁地分别在其文后的评论栏中,班门弄斧,发了一通议论。
如读他的影评《 萧红:
追寻一个文学梦想》时,竟不知不觉地被其带入《黄金时代》的电影中。我虽还没看过这部新片,可读着程先生的这篇影评,却让人仿佛进入影片一样,耳闻目睹着女作家萧红悲剧的一生,以及重温她那力透纸背的几部小说一样。程教授这篇影评,写得十分地引人入胜。我感到,影评如此为萧红抒写、抒情、抒怀,按照创作美学原理来判断,这是在培育美、传播美、滋养美,好不感人!如是,我在其文的评论栏中,感慨道——
好一影评佳作!
这是我在众多博客影评文章中,读到的一篇最有水平的影评之一!
这真可谓是:高屋建瓴,全面概括;升华萧红,淋漓尽致!
因此,我几乎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边用点读机听读这文,边逐字逐句地品读这文。
这影评,之所以写得极好,我看在于:
作者站在影片的高度,透过宽广的视野,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法,表达出了对主人公很不一般的见解、评论;
影评来自对萧红人生与创作观的透彻理解,所以读着它,就对影片和萧红这个主人公有个大体的把握;
影评出自娴熟的运笔,并且毫无雕琢与做作的痕迹,一切都似小溪流水,顺其自然地流淌;
影评对主题提炼得准确而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不感人至深;
透过影评,无不让人感到,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同时也品味出主人公那不同于一般女性作家的创作风格,而是有着独往独来、力透纸背的奇崛之处。
读完影评,自然让人为影片主人公扼腕长叹,真是英才天妒,落红萧萧!(11月1日 16:52)
这程致中教授,来自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我一样,也是一位才退休不久的老教育。只不过,我俩虽为教育战线的博客好友,可他却是长期从事鲁迅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及文学评论工作的高水平老师!于我来讲,堪为好友师长!“得来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因此,我以他为师,常常进入他的博客,去拜读他的博文,也因而每每获益匪浅。
我在读他的《萧红 :<回忆鲁迅先生>》博文时,尤其是读他推荐这一作品前关于介绍萧红的这段话,很是发人深思。这段话是,“自幼缺失父爱的萧红,在鲁迅身边感受到亲切温暖的友情,沐浴着人间爱的光辉。鲁迅百年后,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散文里,以女性细腻的笔触,真实、动情地记录了鲁迅的生活习性,为人处世态度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读了这段话后,我的心受到深深的感染。于是,我循着程教授提供的作品、思路,虔诚地读了萧红的这篇散文,并在其后的博文评论中,毫不犹豫地记下了如下感受——
感谢程教授,让我有机会好好地拜读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这是一篇深入认识鲁迅、感受鲁迅与萧红师友关系的极好文章。只遗憾,才读此文,让我感到相见恨晚!
为领略萧红力透纸背的文字功夫,我是将其文复制到点读机上,边一字一句地用耳听着,边逐字逐句地用眼看着的。
这么好的回忆散文,实在太难得让人读到了,也实在让人感受很深了!
难怪,时人都赞萧红“千古文章未尽才”,现在又读萧文,更觉评赞毫不过分!
感谢才女萧红,让我好像看到了,这文中所述的一切!
其如数家珍般的回忆,擅长动词拟状的文字,无不惟妙惟肖,处处给人历历在目、如临其境的感觉。
我的眼前,仿佛看到__
那伟大的鲁迅,平易近人的为人,临逝前几年岁月的点滴人生,就是让人感同身受,鲜活地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许广平先生精心接待客人、无微不至地照顾夫君,恩爱一生,着实感人至深;
那幼小不谙世事的海婴,总是无拘无束、活蹦乱跳在家里、人前愰动着;
在鲁迅家里,那萧红,正耳濡目染着眼前发生的一切,领略、感悟着一切……
真是好文!
难得读到的、娓娓而谈,而又娓娓动听的回忆之文!
故事般生动感人的美文!(10月28日 11:54)
当我刚发了上述评论,随即收到了程教授的回复。顿时,令人欣喜不已。因为,通过博客间这样互动,又让我加深了对于萧红与鲁迅间的师友之情,以及对萧红悲剧的理解。于是,我立即给程教授回复道——
程教授对我评论的如下回复,着实令人感动、欣羡__
从小缺失父爱的萧红对鲁迅充满了感激和依恋。鲁迅病逝后萧红失去了精神导师,像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坚守着单纯的文学信仰,在苦难中追随鲁迅,反抗世俗,喁喁独行。她日夜兼程,永不歇脚,收获了美丽的文学圣果,夭折了年轻的生命,她给中国文坛留下一声永远的叹息……
品味您上面这段话的回复,不仅看出教授对博友态度的诚挚,更反映出您对萧红研究的深度。
如此,深感教授好友的为人与学问的精深!(10月28日 12:48)
每读金樽明月的博客,总让人如沐春风之中。
虽然,她不是教育战线的老师,可是一位来自老革命高干家的“侯门千金”、当过军人的作家,出版过《一个理论的战争》、《明月清风》等的作品,博客中又有《女兵手记》、《关于小说创作的思考》等新浪首页系列的名篇佳作,况且为文细腻而娟秀,似名门闺秀一样高贵、大气、温婉、简约,于我学习写作,无不榜样在前。因此,我视她为做人与创作的好老师,并且常常拜读她的博文。
也是在前几天,我在读了这位老师的《小散文:<兵之魂>》后,很有感想,为求得老师指教,我便弄斧到班门,于是乎,又在其文之后,记下了如下感念——
好一篇《兵之魂》!
从记述与女兵们一起喝咖啡聊天之事,道出各自对当兵的怀念,抒发着军人由衷的自豪。
通过娟秀的文笔,竟是如此洋溢着赞美“兵之魂”的伟岸与崇高!
女兵们为何如此?
只因为,出自这支光荣军队的她们,依然浸润在兵之魂的熔炉里!
可不是吗?
文中这段通过铺陈而升华“兵之魂”的赞歌,便是对此最纯粹的证明!
“兵之魂,似高山,巍然屹立,绿树成荫;兵之魂,似大海,宽广无比,浪涌不停;兵之魂,似岩石,坚毅冷峻,淡定宁静;兵之魂,似车辙,泥泞颠簸,万古烙印!让我们永远记住军人的生活吧,这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和记忆!”(11月1日 20:57)
我就是这样,常常惬意在老师博客中,亦是在“潜心会文”吧。
莎士比亚指出,有很多良友,胜过有很多财富。类似上述文中所举的几位老师,都是于我“胜过有很多财富”的益友良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通过在老师博客中读博客、学写博客,由不懂博客,到看博客、熟悉博客、写博客,再到勉强成为顺其自然的博客,让我如读书和读报刊一样,视野开阔、获知多多、受益匪浅,为文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几年来,我在博客中写下了300篇拙文、约100万字。其中自去年以来,已有108篇博文被荐上了新浪博客首页。
我很感激类似上述文中所举的博友老师,自己是在受他们博客文章影响后,潜移默化地得到了一些提高。这就正如有位诗人说的那样:“在书香里跳跃的人生,一定是智慧的人生;在书香里浸润的生活,一定是美丽的生活。能拥书入怀,为人生添彩,应是一件惬意之事。”
大概,这也就是契柯夫倡导的“人要有三个头脑”的部分来源途径吧。即“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一个头脑”。我体会到,保持着青葱岁月般的年轻心态,徜徉在如老师般的博客中,不仅使人生活得惬意,显得气质青葱,而且也能让人“得来一个头脑”;不仅不亚于“从书中得来一个头脑”,还兼有一点“从生活中得来一个头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衷心地感谢倾湮博乐,荐此文到新浪博客首页的青葱校园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