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国藩儿时是怎样受教育的

(2013-09-15 18:42:11)
标签:

张超球

探讨

曾国藩

早期教育

教育

分类: 历史讲坛

   只要一说到曾国藩,就没有人不肃然起敬的。

   要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名人曾国藩读出书来、功成名就后,还赢得了他身前身后的最显赫殊荣。如:“古代中国的最后一人”,“中兴第一汉臣”,“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近代的大儒”,等等。他纵然背负着镇压太平天国“刽子手”的罪名,可仍享受着世人,包括近现代的大学者梁启超、巨人毛泽东、民族枭雄蒋介石,还有今天的文人学者们对他的极力尊崇。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一句两句就能概括得了的。从德来讲,曾国藩“忠君”爱国,一心想拯救晚清大厦于倾颓之际。从能来说,他才能过人、谙熟兵法、懂得经济,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从勤来论,他孜孜不倦、一丝不苟,且数十年如一日。从绩来看,《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便是力证。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单单他能做到?笔者认为,这都是因为他,从小受到曾家文化的熏陶,儿时接受了良好扎实的家教所致。

   有这样两句话说得好:一句是,一代新人从小看;另一句是,窥一斑可知全豹。我想,若就此探讨一下曾国藩成人成才的起步经历,特别在他儿时是怎样受熏陶受教育的情形,可能“窥”出他那出类拔萃而成近代大名人的起因或线索。同时,这对今天我们的教师、家长和学生,可能是具有现实启示意义的。

   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我的眼前便浮现出了曾国藩儿时受家庭影响、接受良好家教的一幅幅动人图景。

  他,自小受到曾家诗文传家的文化熏陶

   在湖南湘乡的荷塘二十四都,即今双峰县的荷叶乡,虽地处十分偏僻,可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好地方呢。这里,高湄山麓,山势雄伟,林木茂盛,柴方水便,良田万顷,滋养着勤劳善良的庄稼汉。清顺治元年,曾参的后代曾孟学为躲避战乱,从山东迁徙到这二十四都的白杨坪。虽然,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在世时,从未享受过荣华富贵,可他却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依仗的资本。这便是,曾家子孙以自己是曾参的后代而感到无比自豪,并时刻牢记着《曾氏家谱》中的告诫:“日子过得再艰难,也不能荒芜了子孙后代的学业,他们若能及第,便是我曾氏的光荣。”于是,曾氏家族的祖祖辈辈历来十分重视后人的教育,男孩们七岁便入私塾学习,女孩们则学习绣活。曾国藩家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凭着勤劳与节俭,他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裕,逐渐盖起一栋栋房屋,购置了一块块土地。这为曾国藩后来的读书、深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清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即1811年11月26日,出生在这曾家大院的曾国藩,从呱呱坠地之日,便感受到了这个名门望族浓厚的历史文化熏陶。或是来源于有别于他姓家族高雅文化的芬芳积淀,或是来自于爷爷父亲他们悉心为之的仁慈深爱、言传身教,或是来自于长辈们诗书传家的耳濡目染。从此,曾国藩犹如山中竹笋,在这土肉肥厚之地的滋养下,为他成为一代汉臣提供了节节拔高的生长基础。

  他,一直倍受爷爷悉心益智的良好影响

  曾国藩一出生,即受到了至亲们的深切厚爱,被寄托了无限的希望。爷爷曾玉屏、父亲曾麟书争先恐后为他起了乳名“宽一”、学名“子诚”,表达着家庭对他出生后的宽心与一心一意地把他养大成人;更希望他要做正人君子,须诚实、忠厚、本分、勤劳。

   曾国藩三岁时,每每入夜,便直闹着要爷爷给他讲故事听。每当爷爷眉飞色舞地讲起《三打白骨精》时,他就不哭也不闹,乖乖地依偎在爷爷的怀抱里,渐渐地闭上了眼睛。第二天醒来,一大早又闹着要爷爷讲故事。爷爷见其如此,便有心对他进行早期教育,每当讲完一段故事后,就要求他试着复述。久而久之,小小年纪的他学会了自己讲故事。当邻居伙伴和他一起玩耍时,大家便央求他讲上一段小故事。于是,他总能得到一阵阵喝彩声。

   爷爷在地里忙着锄草时,他便跟着来到田间地头玩耍,常遇伙伴春伢子。春伢子见他喜欢清澈见底河水里的五彩玉石,便说要送他一竹篓这东西。可他不高兴地说:“我不要你送的东西,爷爷说过要靠自己劳动去创造。”在听春伢子说佩服他曾家“一切靠自己去创造”的话后,心里更是为自家的这一坚守感到自豪。

   有心的爷爷总是在关键时刻给孙儿正确的引导。看到孙儿和春伢子在浅水中抓鱼儿不顺心要歇手时,爷爷便教他们“做事不要心急,要有恒心、有毅力”,还要“沉住气、出手快”。这样,当夕阳西下,一抹晚霞染红半边天,山坳里散发着野花芬香的时候,看着孙儿和春伢子提着一串鱼,唱着儿歌,又笑又跳的情景,别提老人家心里该是多么地欣慰了。

   在一个秋风送爽、稻花飘香的清晨,父亲看到儿子跟着他爷爷从外面捡猪粪回来,站在院子里读书的他皱眉道:“家里不缺吃、不缺穿,你们还要去捡猪粪!曾家也算乡间绅士,以后别干这事了。”爷爷曾玉屏脸一沉,严肃回应道:“勤劳、节俭是曾家的传家宝,子子孙孙不可丢呀!”

   跟在爷爷身边,听爷爷与父亲谈论他后来才明白的《诗经》,如“在水一方”的话题时,看到整天读书的父亲谈不过爷爷,他就觉得爷爷是很有学问的。后来成年后,一回想这情景,他就特别佩服这当庄稼汉的爷爷,肚子里的知识实在多极了!这在他日后孜孜不倦地求学时,总常常浮现出爷爷那了不起的形象来。

   就这样,在至亲们的无限厚爱下,在爷爷有意为之的育人氛围中,曾国藩走过了人生最美好、最欢乐的时光,也领略了童年那初具奠基意义的人生。讲故事、抓小鱼、捡猪粪、唱儿歌、听大人们谈诗,这一切的一切,实在让他感受得太美妙了。

    他,儿时受着父亲严厉系统的儒家教育

  小曾国藩满七岁时,爷爷送他去了百十步远的自家私塾,并叮嘱他:“一定要听话,给大家带个好头!”

   这自家刚刚兴办的私塾小学,开始时只有五六个学童,老师就是曾国藩那个饱读《四书》《五经》的父亲。虽然,平常在家里,父亲曾麟书对他疼爱有加,可在这私塾的几个学生面前,却对自己的儿子要求得十分严厉,有时近乎严酷。在这里,不妨采摘其中两朵令人发笑的花絮吧!

   第一朵,即上第一节开课时的情景

   初上讲台的父亲曾麟书,用洪亮的声音说:“从今天起,各位就是学生了。学生应该有学生的样子。首先要坐有坐样,站有站样,不要趴在桌子上。”

   父亲的话还没说完,小曾国藩便抢着说:

   “对!我爹爹的意思是: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

   曾麟书大吼一声:

   “放肆!先生讲话的时候,你能插话吗?”

   “爹爹,我是想帮你解释一下。”

   “曾子诚,在学堂里只有先生与学生,没有爹爹与儿子。”

    他自知有错,低下头来不再言语。曾麟书瞪了他一眼,说:“从今以后,上课时学生不准讲话。”

   “不准讲话,怎么读书?爷爷告诉我要大声读书。”他脱口而出。

   这一下,可想而知后果了。曾麟书抓起戒尺,冲到他面前,抓了他的左手便狠狠地打了一顿。

   这事,还没完呢。

   紧接着,第二朵花又开了

   课上停了好长时间,曾麟书好像还在生气,又道:“首先要坐得正、立得直;其次要专心致志地学习,读书时千万不能分心,哪怕外面下石头,也不准向外张望。”

   他忍不住,小声嘀咕了一句:“不往外面张望,怎么知道在下石头?”曾麟书发现儿子的嘴在动,厉声问道:“曾子诚,你又在说什么?还想挨戒尺!”他这一回学聪明了,嘴巴闭得紧紧的,只用手比划着,以表明自己什么也没说。

   随后,曾麟书拿出写好“人”字的一张纸,问大家:“这个字像什么?”见大都摇头时,却发现儿子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便问:“曾子诚,你说这个字像什么?”

   他神气极了,想:这算什么!我能认出几十个字呢!以前跟爷爷上山打柴时,爷爷曾经用两条小树枝摆了一个“人”字。

   想到这里,他毫不犹豫地说:“是一个‘人’字。”

   见儿子答得好,曾麟书才露出微笑。

   往后,曾麟书将全部爱心和所有耐心都给了儿子。

   在爷爷的慈爱下,享受着父呵母爱的曾国藩,读书上路了,来兴趣了,从此开始了遵章守纪地认真读书。在父亲的循循善诱下,曾国藩在私塾里,在家里,从早到晚,捧着厚厚的书本,一遍又一遍地读呀、背呀,在“之乎者也矣焉哉”中度过一个个深夜,迎来一次次黎明。虽然,曾国藩的眼睛熬红了,小脸消瘦了,爷爷父亲心里十分难过,可为了他早成大器,也只好强忍着了。

   就这样几年后,曾国藩读完了《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大学》等重要书籍。

   再之后,越读越有味、越学越来劲的他,一鼓作气,先后去衡阳唐家私塾、湘乡涟滨书院、长沙岳麓书院等地读书,继而又去北京求学。由于他刻苦读书,所以学有所成。他二十四岁中举,不久成进士,二十八岁被道光帝钦定入翰林深造。

   此后,曾国藩便扶摇直上,成了挽救清末颓废王朝命运的最大功臣,开启洋务运动的唯一重臣,推动派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的远见者。除此外,主要是成就了他那越来越被今人追崇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曾国藩文化现象”。

   回顾曾国藩学成大师地位的经历,不难看出,这都与他儿时早早受到曾家良好家风的熏陶、良好家教的基础分不开的。况且,他传下来的家风一直最好,子孙后代都是读书成才成大事之人,没有一个“坑爹”的。同时,这对我们今天重视抓好孩童早期教育,也是极有启示借鉴意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