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一天
当年,在一中老校园里,我们每天的读书生活,既紧张,又有情趣极了。
每当天刚蒙蒙亮时,五爱楼的钟声一响,我们就迅即穿衣、起床,踏着路灯的光亮,从寝室奔向操场做早操。大家面向男寝室和红楼的背面,齐集在操坪上,应着喇叭里传出的“第四套广播体操”的号令、音乐,做起早操来了。结束时,我们才能借着东方的晨曦,勉强看清两栋建筑物墙面上的大字。那就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当早读的钟声还没来得及敲响,除教室里,早已传出朗朗书声外,散在校园各处的读书人,早已晨雾伴书了。你看那,室外花园边,有的正聚精会神地朗读着,有的边读还边用笔记着。最有看点的,是在远处操坪边上,那树下读书的一些同学。他们在大声地读着语文或英语时,总是在一招一式的比划着,像表演节目似的。
当上课的预备钟响后,班班教室里,顿时歌声飞扬。有的唱《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有的唱《我们走在大路上》,有的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而正点钟声一响,老师跨进教室时,歌声便嘎然而止。于是乎,大家开始聚精会神地听课了。
上劳动课时,同学们总是争先恐后,拣最难最重最赃的活干。如去食堂帮厨,就是去堰塘挑水。来回三四百米,挑着一担水,我们一米四左右的个子,确实累得气喘吁吁的。可是,大家都很明确:这是在磨练自己的革命意志、增强劳动观念!其余同学,就在本班的菜地上,或挑粪施肥,或挖土种菜,或除草垅沟,或给食堂交菜、择菜,或用缸用坛子做干菜。就这样,两个小时,流汗之际,不知不觉间,一晃就过去了。
最有趣的是课外活动。第六节课后,全校一下就沸腾起来了:除部分教室里同学们在唱歌,搞文娱活动,或举行读书讲座,或组织到阅览室看书报等活动外,一般教室里,几乎空无一人。大家来到操坪上,打的打篮球,打的打羽毛球,踢的踢足球;有的练跑步,有的跳高跳远,有的爬竹杆,有的踩滚筒,有的看着玩着,有的三五成群地交谈着。总之,偌大个操坪,活动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令人好不快意。
晚饭后散步时,同学们大都步出户外。或操坪、校外散步,或园林花草间闲谈,或打球吟唱,或搞个人卫生。总之,不一而足。其轻松、自由、活泼情状,到处欣欣然。在校园围渠、堰堤道上,我们这些常来之客,散完步,转身进校门前,迎着熔金落日,合壁暮云,烟浓似的染柳,头上被细细垂杨轻拂时,真有一种“风乎舞雩,咏而归”之感,浑身的上课疲乏也就烟消云散了。
入夜,两节晚自习课时,校园里,除一处处的亮光刺破夜空外,其余几乎是寂静无声的。教室里,同学们将课桌搬成一圈圈的,就着那垂下来的昏黄灯泡,不是在做作业,就是在看书,或是写日记。那静静的、自觉好学的氛围,着实让人难以忘怀。
晚自习后就寝前,阅览室里,灯火顿时辉煌起来。类似我一样喜欢看书报的同学,从四面八方涌进去,看的看报纸,读的读杂志,做的做摘记。半小时后,这阅览室的灯一关,我们只好无奈地、又习以为常地走出来,摸黑走进寝室,悄无声息地睡觉了。每每如此,大家都无怨言。因为,晚自习受累后,到阅览室翻翻看看,既换换口味,又开卷有益,疲劳解除了,新鲜知识和时事又看到了,确实让人有乐此不疲之感。
虽然,我们每每天天大都如此,总是在校园里“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也“挖山不止”,可大家总觉得,这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都收获不小,每天都是在紧张、丰富、有趣、兴奋、有意义中度过来的。
校园里的四件事
回顾在一中老校园,那读初中的种种经历,我就感慨万千。而尤其是这样四件事,让人不得不说出来供人分享:
第一件:值得感恩的事
有道是:“人生有三大幸事:上学时遇到一些好老师,工作时遇到一位好师傅,成家时遇到一个好伴侣。”天可怜见,这“三大幸事”,我都遇上了。而头一大“幸事”,我是在一中校园里遇到的。第二大“幸事”,也源自这校园里的老师和校长们。对此,我将在第四件事中说明。
第一大幸事,是指我复学后,遇到了不少的好老师。
记得1965年秋,我重入一中读书,即遇到了对自己特别好的老师。此前的一学期,因家贫无学费,我被迫休学。半年后,父母看到我读书心切,就设法东挪西借,让我重回依恋不舍的一中老校园。复学后,我由六七届的116班,插入六八届的120班。即高中部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取笑的“幺儿班”。
接受我插班的班主任邓敬钿老师,在了解到我的家庭困境后,十分同情之际,担心我还会被迫中途辍学。为此,除为我每期申请15元助学金(当时月生活费8元)外,邓老师还建议我:“你干脆努把力,超前自学吧!”在邓老师的提醒与关照下,我开始了既艰难、又孜孜有味的自学生活。由此,我很是感激老师们对我的厚爱。
我清楚地记得,教数学的伍正槐老师,得知我的复学摸底成绩后,也极力支持我道:马上自学第二册代数!他鼓励我:“上代数课时,你只管埋头自钻,不要顾忌我讲课。无论遇到什么难题,只要没上课,你就随时可找我解疑答难。”一年后,“史无前例”爆发,他虽受到冲击,可还是冒着被批斗的风险,悄悄地应我之求,给我画龙点睛。因此上,令我十分感动之际,更让自己增添了加紧钻研的豪情和动力。就这样,在伍老师悉心关照下,经一年半努力,我便把初中三年的代数、几何课程,全啃完了。
除此外,在有关老师的鼓励帮助下,我还自学了初中物理和化学。
回想这段怕被同学嘲讽,只得偷偷摸摸自学的经历,虽有着说不出的苦辣酸甜,可更多的是收获了学习成功的喜悦。
在感恩邓老师、伍老师他们时,我仍有不少遗憾。本来,人都应有抽象、形象、灵感三大思维能力的发展可能,而我在这方面却仍显参差不齐之态。虽然,当初对这初中数理化的刻苦钻研,使得自己的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较早较好的提高,而其它方面呢,却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如形象思维,即直感思维能力,直至改革开放上大学后,才勉勉强强跟了上来;至于灵感思维,即顿悟能力,时至今日,老之将至时,仍是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一样!虽然,历史没有假设,可若没“史无前例”冲击、遭遇智力抛荒,跟着如此好的恩师,我大脑的开发,会如今天这样,常常力不从心吗?
第二件:值得发扬的事
我记得,1966年下期,一个雨天的下午,我们坐在教室里,听学校开广播会。会上,彭书记为我们作了国际形势报告。其主要内容为:我国援越抗美的内在原因、严峻形势和我们应处的态度。这一下,让人大开眼界、大受震动之时,我们还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从此后,我便改变了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缺灵魂的做法;无形中,不知不觉间,自己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即十分关注国事,开始了对共和国命运的思考。由此,我感受到,自古以来,人们为何那么推崇“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境界了!也难怪,几百年来,读书人常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话,来做自己的座右铭了!
虽然,军国大事,“肉食者谋之”,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因此认识到,学校领导常给学生作形势报告,是很值得发扬并坚持下去的大好事。这看似没必要,实则非常重要;看似分散校长工作精力,耽误学生上文化课,实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或曰一本万利的好事情。“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增强大局意识,满足精神需求,受到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教育,又能激发为民族振兴、为改变自己命运而自觉勤奋好学的动力。
第三件:值得光大的事
我仍记得,每逢周六下午,校园里,各班都在举行社团活动。即在班上团支部组织下,要么学习交流,要么开展相关活动,要么讨论发展新团员,要么给同学上团课,要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等。
自己当初虽不是共青团员,可常被吸收参加社团活动,也因此在很受感动的同时,获益匪浅。如学习交流时,说话之人收获掌声,倾听之人收获启示,从而让人在不知不觉间,思路得到启迪,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又如讨论同学入团,或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参与者都会程度不同地受到震动与教育。还有,通过有关活动,还可加深同学间的相互理解,增长知识和见识,提高大家的社会能力。
除此外,通过团组织积极开展有关活动,最主要的是,发挥了党的助手,即共青团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与桥梁纽带作用。
由此,我觉得,这是很值得光大的好事!
第四件:值得注意的事
在一中老校园四年里,除那郁郁葱葱的校园环境对我极具吸引力外,那些一心扑在培育我们事业上的好教师,还有“师者之师”的校长们,对我更是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因为,他们对我的教育影响,实在是太大太深了。可以说,这几乎是终生的。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湖南师大中文系,本科毕业前夕,与行将出任省民政厅党组书记的陈代祥老师,“师生同桌”读书时,我聊到了自己很崇敬一中如他一样的老师和校长,还有那感人的师生情谊等话题。他对此感慨道:“那时,我们一中的老师、校长,确实已很不错了;师生关系,也水乳交融起来了!”对此,我感同身受。
比如说,1971年6月,我在石门铁建工地,被选招回县当教师后,为尽早适应教书育人需要,便以一中自己最熟悉、最敬重的老师为榜样,用来鞭策、激励自己,自觉勤钻业务,笨鸟先飞,夹着尾巴做人。为当好班主任、教好课,我像邓老师那样,注重关爱学生;像伍老师那样,热情辅导学生;像教政治课的陈老师那样,平易近人,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做后,不仅促使自己大大缩短了“大糊涂教小糊涂”的过程,没有闹过“叶字当横古字认”的笑话,而且带班效果也比较理想。
又比如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任职校校长时,为当好“教师的教师”,真正强手领跑,我又以一中老校长们为榜样,即像罗校长那样,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办学,做学者型校长;像彭书记那样,高屋建瓴,驾轻就熟地抓学校工作;像吴副校长那样,提笔成文,出口成章,又善待同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人为镜,作用真大!十年多时间内,笔者学校就几次获得省级先进中专校奖牌;自己也荣获市“十佳中小学学校长”、“名优校长”、“模范领导干部”等称号,并立二等功5次、三等功两次。当看到自己在全国性报刊上,那59篇、25万字的论文、报告文学陆续刊载出来,其中3篇还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与学》、《职业技术教育》等刊物全文转载时,那种来自一中学子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了!
文字写到这里,不免有自我吹嘘之嫌。不过,我的本意是力图证明:师高弟子强!只是,这里,不该用自己来“举例说明”!昔日,一中老校园里的老师、校长们,不仅事业心强,教育教学效果好,而且给我们这些老学生,树立了值得自己终生学习与效仿的美好形象;并且,我们这些教育上的后来者,在学校里,只要以他们为榜样,就能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古人云:“教者,人之模范也。”夸美纽斯也道:“教者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去诱导学生。”既然,学高为师,行为世范,我们今天做老师、校长的,就须如自己所敬仰的前辈那样,醉心并献身于教育,为人师表,成为值得学生尊崇的师长才行。若不然,教师何为学生榜样,校长何为“师者之师”呢?
这就是我认为的,需要特别注意的四件事情!
总之,这一中老校园的学习生活,对我的教育、影响是非常大的。它太让我难忘,太令我依依不舍了!
可惜,我在那老校园里,还只读了个初中!
可惜,我在后来栖身于桃师校园恢复的一中读高中、再后来县里占用桃师附小新建的一中校园,其场地、环境,又哪有一中老校园那里的迷人环境呢。
而我初中毕业离校的情景,更是令人没齿难忘的。我永远记得,1968年10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当我们初、高中“老三届”的六个年级、22个班、1100多名同学,怀揣着油印的毕业证书,挑着被子和书,离开母校这老校园时,大家步履沉重,不忍离去。当时,尽管乌云还没在校园上空散去,师生精神上还很受压抑,可我们毕业离校时,一般都是眼泪汪汪的。这其中,既有四年来的师生情谊、同学之情的难舍难分,也有与孕育自己的母校那种依依惜别的深情。
当我挪步到正在兴建的桃纺厂旁时,还屡屡回望着,那郁郁葱葱的校园。我想,那时,若知几个月后,这美丽温馨的育人园地,那么大,那么好,那为当今社会培育人才作出不朽贡献的黄金宝地,会被当时的市县为28万元钱,卖给桃纺厂的话,我们都会为此泣不成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被新浪编辑部荐上了新浪博客首页、
!
链接:依恋中,那郁郁葱葱的校园(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