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罗云夏慕
罗云夏慕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01
  • 关注人气:9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51~60章)

(2018-03-26 19:58:03)
标签:

道德经

文化

分类: 国学智慧.道法自然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51~60章)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五十一章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解:

 “道生之,德蓄之,”天地万物无不由浑沦一气的无极大“道”所生。物之得于“道”者,便是“德”。含缊滋润,辅翼陶成者,皆是“德”之所蓄。

“物形之,势成之。”万物由“道”生“德”(蓄)而后有其形体。有形体后必由小至大,发育成熟,生殖繁衍。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万物的生、长、成、藏皆由“道”和“德”造成,因而它们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是因为它生养成藏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是自然而然的变化的过程。

“故道生之、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化机滋畅谓之生,阴阳内含谓之蓄,昼夜变化谓之长,五气润和谓之育,体性完全谓之成,神全气正谓之熟,保根固性谓之养,护其所伤谓之覆。万物从无到有,由始至终,无不是“道”“德”之所为。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生万物,“德”蓄万物,而不以为自有功;生化成藏皆是“道”之所为,而它却不自恃其能,长养了万物而不加主宰,这就是广大深远的至极之德。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注解: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的起始。这个起始,就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本根。如果认识并掌握了这个本根,就可以理解由此而产生的万事万物。遵循这个本根的原则,终身不会有危险。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兑为口,门为眼。虚无大道,无色无声,无臭无味。色、声、味、臭之有形有象者,皆非“道”之体性。若贪求色声美味,追逐名利地位、逐末忘本,必背道失道,终身不可救药;若清心寡欲,闭目塞口,不追逐这些身外之物而恬淡自养,积精累气,固根抱本,则可延年益寿,终身不会有病灾。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任何事物都是由小至大,由微而着发展而成的。只有谨察事物至微之原始,而不是忘本逐末,才算明智。柔弱谦下是“道”之妙用,它可制服任何刚强之事物,水就是一例。只有持守柔弱的人,才算是最刚强者。柔能克刚,阴能胜阳,柔弱胜刚强。发挥内涵的光和热,遇事有先见之明,就不会带来危险和祸殃,这就是守本固根的“常道”。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五十三章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注解: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使我深刻地领悟到了清静无为之道的玄理妙用,我就以此去实行。然而我最担心的是在实行中走邪路。其实,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犹如平坦的大路,很平坦,至简至易,以此道治国必然国泰民安。然而,常人因私欲太重,贪求享乐,每每妄为而背离了此道,却好走繁难、艰险、崎岖之小道——邪路。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朝庭的宫殿修得高大宏伟,精致华丽;国民的精力、资力皆耗于此。农民由于不能尽力耕作,延误农时,田园由此荒芜,年岁无收,以致民无积蓄、国无库存。然而,君王、贵族、豪门身着华美的锦衣,以风流耀显于民,饱餐着高等饮食,耗用民脂民膏,仗权位私积财货,导致国民经济危困,不自省悟,反认为他是万民之主,是治国理民者。其实不然,民视之如寇雠,是谓天下最大的强盗。这样做,是对“道”的背叛,绝非以“道”治国。如此必然遭到天道的惩罚,人伦的谴责,天人共怨,万姓同诛,自然走向灭亡。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

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注解:

“善建者不拔,”自然万物,生灭兴衰,无不处于时时变易之中,唯有大中至正的虚无之道“独立而不改”。以“道”的原则举事立业,治国安邦,其基必固,不可动摇。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

“善抱者不脱,”抱此“道”者,可根深蒂固,长治久安,无有失脱亡国之患。

“子孙祭祀不辍。”如此这般,可受到子孙万代的敬仰、怀念、颂扬和祭祀。

“修之身,其德乃真;”用“道”的原则修身,其德可以朴实纯真;

“修之家,其德乃余;”将此原则贯彻于治家,其德可以绰绰有余;

“修之乡,其德乃长;”将此原则贯彻到乡,其德可以作为楷模;

“修之国,其德乃丰;”将此原则用之于国,其德可以使民心真朴,风气纯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修之天下,其德乃普。”将此原则贯彻于天下,则可使纯正之德普遍广大,若皓月当空,无处不照,使天下安定,万国九州,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故,以身观身,”所以,我身因修此“道”,能心正意诚,神旺气足,身康体健,以此观他人之身,亦必同理;

“以家观家,”我家因修此道,六亲和睦,父慈子孝,家业兴旺,以此观他家,亦然;

“以乡观乡,”我乡因修此道,相亲相爱,和睦相处,无争无斗,以此观他乡,同样;

“以国观国,”我国因修此道,君正臣忠,民心淳朴,百业兴旺,国泰民安,以此观他国,无异;

“以天下观天下。”今道行天下,德遍九州,普天同庆,万民安乐,以此观未来,必然如此。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我怎么能尽知天下会如此呢?就是用了以上“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的类推方法。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 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注解: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此段以“赤子”比喻修道之深、养德之厚的妙用。

《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这是对得道之妙用的具体描绘。

得道之真人,气足神旺,身体健康,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体性纯全,自我调控,邪魔不入,百病不生,体格柔和,动静自如,元气淳和,无思无虑,若初生之婴儿。毒虫见之不刺,猛兽见之不扑,恶鸟见之不抓。虽然骨嫩筋柔,握持却很牢固。虽不知男女交合之事,阳物却常勃起。这是因为他的元精、元气、元神极为充沛。他终日哭叫而声不哑,这是因为他先天元气淳和之故。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知道了阴阳平衡,元气淳和,就叫做“常”。知道了“常”就叫做“明”。为了长命而厚其生,欲人为地追求长生,愈达不到目的。只有自然无为,不贪生,不厚生,无意于长生,才能自自然然延长寿命。静极生动,只有心静下来,去除杂念,不思不想,元气才能自行畅通,流经百脉。如果用意志支配精气,必然破坏气流的正常秩序,扰乱它的正常运行。这是“有为”,是人为的逞强,此乃练功之大忌。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气强硬,使肌肤强壮,然而物强壮了就要衰老,走向反面。这就失了冲和之性“常”,也就是背离了“道”。背离了“道”,不仅不能长生,反而会过早夭亡。

养生之道和处世之道,最宜谦下柔和,若心静神清,其气自然柔和深长,心不静则意不定,意不静则神不凝,神不凝,心必粗暴、强硬。气的柔和及强硬其根在心。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锐,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解: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太上混元无极大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本,其妙用无穷,只可意会,言语无法表达。此谓“知者不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语能表达出来的,是粗浅的,有形的事物之末,而不是微妙玄通的“天地之始”。此谓“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兑”是口。“门”是眼、耳、鼻。既知“微妙玄通”始物之妙,言语无法表达,应“塞兑静养”。《老子》首章提到“无欲观其妙”,正是此意。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造化之机,口不能言,目不能视,耳不能闻,鼻不能嗅。故第十四章中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此段是教人要塞兑闭门,静养天真,清静六根,断诸邪障。

“挫其锐,解其纷。”“锐”:刀剑之锋刃。“纷”:纷芸杂乱。人因贪名逐利,自知、自见、自伐、自矜、自是,机智炫露,似同刀剑之锋刃。与接为构,日以心斗,互为交争,致使灵堂不能清静。修身者,必以不自知、不自见、不自伐、不自矜、不自是为首要功夫,含光韬辉,慎养天真。所谓“挫其锐”者,即是此义。

人因情欲过度,致使“忧苦身心,流浪生死,长沉苦海,永失真道”。日昏夜茫,无有头绪,犹如攀篱纵横交错,纷扰束缚,元神不能自主。欲求解脱,何时解脱?“能拼众缘,永除染着,内相不出,外相不入,于正念中,乃得五脏清凉,六腑调泰,三百六十骨节之间有诸滞碍,十恶之业,百八十烦恼之业,众苦罪源悉皆除荡”,是谓“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光”:智能,德行。“尘”:尘世,俗情。此段是说修身者素日不可炫露己德,以己为是,应取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于众物各自发挥,如同火照火,水入水,浑为一体,此乃“和其光”。不能树已身而异于人,不能认已之高洁而弃丑陋。无人我之分,贤愚之介,打起尘劳,如土和土,此谓“同其尘”。

“是谓玄同。”“玄”是深远不测的意思。与物能“和其光,同其尘”,这才和深远不测的无极大道同为体用了。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深远不测的无极大道本为混元一气,无内外之分,岂有亲疏之别;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本无左右之异,哪有利害之论;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本无高下之等,怎有贵贱之殊。

“故为天下贵。”无内无外,无左无右,无上无下,无有亲疏、利害、贵贱的混元无极大道,才是最为珍贵的。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解: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正”:端方,贞固。“奇”:诡诈,怪异。此段经义是说执政者要遵循天道自然的规律,顺从人间伦理常情,大公无私,端方正直治理国家。但用兵却相反,要采用虚虚实实,声东击西的诡诈之术。要取得天下太平,须安分守己,不可妄生事端。《老子》第四十六章中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天下大乱皆因不知足,以致妄生事端。要想天下太平,必须知足安分,不可妄生事端,扰乱庶民。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四海宁静,天下太平。

“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我为什幺能知道以无事能取得天下太平呢?就由以下根据才知道: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君王施政,令繁则奸出,禁多则民困。禁令繁多,必妨民事,使民不能尽其生发。民不能尽其生发,如束手足必然贫困,无法自拔。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利器”者,指圣人以自我德行、智能遵循天道之自然,顺人伦之常情,总国家之纲纪,持权柄治国理民。《庄子》曰:“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以明示天下。”他是说,圣人的德行、智能,只可内含自修,使民潜移默化,而不可昭昭炫露。如彰示于人,那不仁者必窃之,致使上下颠倒,是非混淆,横施天下,导致国家昏乱。

“人多技巧,奇物滋起;”国民最宜同处在浑厚朴实的淳风之中。器械者,是民在生息中之所必需。《周易·系辞》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由此可知,从古到今,器械按民之所需而出于自然。因机智出,技巧生,非正常而并没有实用价值的古怪奇物随之滋生,民必弃常而务技巧,滥用资力。此谓“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教民内修道德,外行仁义,知天理之当然,晓人伦之常规,举止皆符于天理人情。故《论语·为政》中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民如慎修之德于内,谨行仁义于外,根本不会违法乱纪。相反,人如内心失去道德,外无仁义之行,他就不怕犯法,法令愈严,相应盗贼愈多。此谓:“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所以,体现自然之道的圣人,取法天地生长万物的自然无为之德,不背离循私,而事事顺乎天理,应乎人心,不作不为以感天下之众。因此,天下之民众皆安居乐业而自化。此谓“我无为而民自化”。人君戒除贪欲之心,不好事,不妄为,不求荣贵,不劳民力,不妨民事。民能尽力耕而食,织而衣,乐其俗,安其居,美其服,甘其食,丰衣足食。此谓“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能取法自然无为之道的清静体性,虚心恬淡,自然而然,事事物物必顺其条理,各得其所,各有所用,各有所适。鸟不教而自在空中飞;兽不驯而自在山上跑;鱼不学而自在水中游;人自然父慈子孝,君正臣忠。此谓“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注解:

“其政闷闷,”治国者,应以自然、宽宏、没有高下、贵贱、贤愚、荣辱分别之心,体天地无不覆载的自然好生之德,国民自然会得到妥善的治理。王弼曰:“善治政者,无形、无名、无事、无政可举,闷闷然卒于大治。”此谓“其政闷闷”。

“其民淳淳,”民不知不觉各得其宜,各有所适,上下彼此不争不竞,而生活在淳朴厚实的浑化之中。又如王弼注曰:“其民无所争竞,宽大淳淳”。此谓“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失去好生之德,政令烦苛,事事明察,物物检点,荣辱不共,贵贱有殊,“立刑名,明赏罚,以检奸伪”。此谓“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而人民始感彼此有别,上下相隔,缺缺不足。此谓“其民缺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宇宙间的品物万类,虽然复杂万端,其造化之机及运化规律,莫不过对立统一而已。“祸”,是难、凶害、灾殃之类。“福”是吉、荣贵、昌达之类。无论那一类事物,它的变化规律是向相反的方向转移。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夏至后必移于冬,冬至后向于夏,周而复始,无有休止。

人类亦是此理:人在贫穷时,与人相处态度谦恭,在事业方面向上奋发,其结果,人必辅助,事业必成功。贫穷虽是祸,可它无形中相携着福。人若富贵,为人处事易横蛮骄傲,对事业易轻率为之,久而久之,人必厌恶,而事业必败。富贵虽是福,可它无形中隐含着祸。故《老子》第九章中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亦与此意相通。

社会变迁,仍遵循这一规律:犹如水向东流,一浪赶一浪,兴了又向衰的一方转化,衰了又隐含着兴的因素。每个朝代在刚兴盛时期,必内修道德,外施仁政,处处以国事生民为重,政通人和,事事得宜。待至日久,以得民富国强,执政者贪求享乐,以荣贵执权,骄肆于民,于是引起了人民的反抗,酿成天下大乱。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即是此意。

“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天地间一切事物就这样成败交替,阴阳相易,祸福相倚。这种转化,或正或奇,或善或妖,是没有定向的。正可以转化为奇;善可以转化为妖。常人对这种转化原因,久已迷惑。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明了事物转化规律的圣人,明知品德端方,心性清廉,处事正直,智能聪明,是善、是奸、是福,却不以端方、清廉、正直、聪明炫示于外,强加于人。圣人的品德虽然端方,却不以端方妨害于人;虽然心底清廉,却不以清廉刿伤于人;处事正直,却不以正直撞击于人;智能聪明,却不以聪明炫耀于人。这正是“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与万物“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的长生久视之道。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五十九章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若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注解:

“治人事天,莫若啬。”“啬”:俭约。教天下之民,遵循人伦的自然常情,六亲和睦,长幼有序,上下慈孝,朋友有信,夫倡妇随,勤躬耕织,以求衣食。使民各遂其生,互不交争,安然相处,此为治人之义。虔诚谨俨,遵循天理,存心养性,不敢有丝毫伤天害理之心,是为事奉上天之义。常人以为治民和奉天是两回事,其实不然,无论是治民或奉天均须以“啬”。“啬”,是收敛神气,俭约情欲,不敢见景忘真,肆意妄为。“治人事天”,莫过于此。

“夫若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服”有注为身心佩服。须臾不离谓之“服”。常人行事,临渴掘井,遇寒制衣,所以事事被动。“治人事天”,虽以遵循天理,纯全本性,收敛神气,虔心真诚。但最起码的,是预先身心佩服,向往须臾不离,行持不辍。只有这样才会治人必灵,事天必应,预先身心佩服。久而行之,自然全其天地之大德。深积厚养天地之大德,不但能“治人事天”,而且可做到无所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略)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六十章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注解:

“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小鱼。常言道:善于烹调者,可以治国。大国民众,风俗有殊,三教九流,其旨各异。若一一检点,必难办到。有道之君,欲治者,不论大小,均以投之于釜,掌握好火候。不轻举妄动,而能一心一意,文烹武炼,使火候不过、不及。先后缓急得宜,则鱼虽熟,其形大小自然齐全,不会搅烂。治国者,如不知此道,恣情纵欲,妄用机智,其政察察,法令滋彰。犹如烹鱼之在釜,不慎火候,胡乱搅动,鱼肉不待熟而溃散,愈搅愈混,愈治愈乱。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莅”,当临解。“鬼”:不务正业,祸国殃民的愚顽之徒。“神”:神通。天地间一切事物由道生、德蓄。故万类无不尊道而贵德。圣君以清静、虚无妙道、天地好生之德临天下,治国理民,不但贤仁君子能尽其力,辅国安民。而且那些愚顽刁民,不会兴妖作怪,玩弄神通,并非那些刁顽者没有神通可耍,而是他的神通反于国民效力。其因何由?是因为有道可以一正压百邪。若圣人以道莅天下,视百姓如手足,爱万民若骨肉,对生灵不怀伤害之心,那些刁顽者,在圣德感化之下,便不会胡作非为,扰国乱民,圣君体天地好生之德,亦不伤害国民,两者均不伤民,其道同德合,同归于大顺。所谓“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即是此意。 

此章是说,以道莅天下,仁者,不仁者,智者,愚顽者,正者,邪恶者,在圣德的感化下,其德互为交归,互不相伤,同为国民效力。

往期文章:


001滴天髓.从财格

002滴天髓.从儿格

003滴天髓.从杀格

004滴天髓.从势格

005滴天髓.从革格

006滴天髓.稼穑格

007滴天髓.曲直格

008滴天髓.润下格

009滴天髓.炎上格

010滴天髓.论甲木-栋梁之才

011滴天髓.论乙木-花果之木

012滴天髓.论丙火-阳干之尊

013滴天髓.论丁火-灯烛之火

014滴天髓.论戊土-万物司命

015滴天髓.论己土-中正蓄藏

016滴天髓.论庚金-斧钺之金

017滴天髓.论辛金-首饰之金

018滴天髓.论壬水-江河之水

019滴天髓.论癸水-雨露之水

020滴天髓.何知章

021滴天髓.论夫妻

022滴天髓.任铁樵论子女

023滴天髓.万育吾论子女

024滴天髓.论女性命局的贵贱祸福

025滴天髓.论女命子女贵贱吉凶

026滴天髓.论父母

027滴天髓.论兄弟

028滴天髓.贵显

029滴天髓.富有

030滴天髓.吉利

031滴天髓.短命

032滴天髓.低贱

033滴天髓.贫穷

034滴天髓.凶险

035滴天髓.长寿

036滴天髓.论两气成象格

037三命通会.论纳音取象

038三命通会.释六十甲子性质吉凶

039三命通会.论天干阴阳生死

040三命通会.论地支

041三命通会.论十干分配天文

042三命通会.论十二支分配地理

043三命通会.论天干五合

044三命通会.论十天干五合化气

045论十天干五合进交退伏

046穷通宝鉴.论甲乙木

047穷通宝鉴.论丙丁火

048穷通宝鉴.论戊己土

049穷通宝鉴.论庚辛金

050穷通宝鉴.论壬癸水

051三命通会.论六害

052三命通会.变格.井栏斜义

053三命通会.变格.壬骑龙背

054三命通会.变格.丑遥巳禄

055三命通会.变格.卯未遥巳

056三命通会.变格.子遥巳禄

057三命通会.变格.冲禄

058三命通会.变格.拱禄拱贵

059三命通会.变格.日贵

060三命通会.变格.六甲趋乾

061三命通会.变格.虎午奔巳

062三命通会.变格.六壬趋艮

063三命通会.变格.六乙鼠贵

064三命通会.变格.财官双美

065三命通会.变格.飞天禄马

066三命通会.变格.倒冲禄马格

067三命通会.变格.六阴朝阳

068三命通会.变格.魁罡

069三命通会.变格.飞财

070三命通会.变格.破财

071三命通会.变格.破官

072三命通会.变格.禄马同乡

073三命通会.变格.羊击猪蛇

074三命通会.变格.日禄归时

075三命通会.变格.子午双包

076三命通会.变格.青龙伏形

077三命通会.变格.朱雀乘风

078三命通会.变格.玄武当权

079三命通会.变格.勾陈得位

080三命通会.变格.白虎持势

081三命通会.变格.还魂借气

082三命通会.变格.曲直

083三命通会.变格.炎上

084三命通会.变格.润下

085三命通会.变格.从革

086三命通会.变格.稼穑

087三命通会.变格.木火交辉

088三命通会.变格.金白水清

089三命通会.变格.土局润下

090三命通会.变格.火土夹杂

091三命通会.变格.火金铸印

092三命通会.变格.一气生成

093三命通会.变格.四位纯全

094三命通会.变格.墓煞

095三命通会.变格.背禄逐马

096三命通会.正格.正官格

097三命通会.正格.印绶格

098三命通会.正格.正财格

099三命通会.正格.偏财格

100三命通会.正格.偏官格

101三命通会.正格.食神格

102三命通会.正格.伤官格

103三命通会.正格.建禄格

104三命通会.论阳刃

105三命通会.论杂气

107滴天髓.天干不覆

108滴天髓.地支不载

109三命通会.旺子伤夫

110三命通会.伤夫克子

111三命通会.旺夫克子

112三命通会.安静守分

113三命通会.正偏自处

114三命通会.招嫁不定

115三命通会.横夭少年

116三命通会.福寿两备

117三命通会.干支五行相配,洞悟人生万事

118三命通会.五言独步

119三命通会.四言独步

120三命通会.搜髓歌

121三命通会.明津先生骨髓歌

122三命通会.心镜五七赋

123三命通会.金玉赋

124三命通会.络绎赋

125三命通会.元机赋

126三命通会.金鼎神秘赋

127三命通会.金声玉振赋

128三命通会.真宝赋

129三命通会.元理赋

130三命通会.继善篇

131三命通会.喜忌篇

132三命通会.论性情相貌

133三命通会.论疾病

134三命通会.论六亲

135三命通会.论小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