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多给孩子耳朵,少给孩子声音
(2011-04-09 17:14:19)
标签:
转载 |
分类: 育儿知识 |
沟通不仅仅是表达,还包括倾听。只有用心聆听对方的语言,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感受,才能更好地沟通。亲子沟通中,比“说”更重要的是倾听,是感受,是与孩子共情。
长久以来,我们做家长的太善于“说”了,太着急“说”了。当孩子向父母陈述一件事情时,父母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
妈妈:不会吧,这儿多有意思啊!
孩子:这里都没几个人,好无聊啊!
妈妈:多安静啊,让人心里很舒服。
孩子:你带我来这个破地方干什么?
妈妈:真没良心,花了这么多钱来,你一点儿也不感谢?!
孩子:爸爸,我不爱看这个电视节目。
爸爸:这个节目多有趣啊!你瞧那个主持人说的多有道理啊?
孩子:他们看起来真傻!
爸爸:不要这么说,这个节目很有教育意义!
孩子:换台吧,我不想看。
爸爸:不行!一定得把这个看完,这对你写作文也有启发啊!
从上面两段对话中父母们可以看出,爸爸和妈妈都太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当孩子说他们不喜欢那个地方、那个电视节目时,父母并没有去了解孩子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感受,而是急于表达他们的感受。这样的沟通开端自然不会取得好的沟通效果。
同样,用否定、拒绝、建议、提问、过分同情、逻辑分析等态度来否定孩子的感受,也是不可取的。主动倾听并接纳孩子的感受,与孩子产生共情,即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才是交流的良好开端。
当孩子说:“我真讨厌我们的那个语文老师,她就像个巫婆。”您的反应会是什么?
“不是这样吧?刚开始你不是还挺喜欢她的吗?”(拒绝了孩子的感受)
“不可能吧?我见过你们老师,她人挺好的!她发脾气可能是压力太大了吧!”(偏袒老师)
“你千万不能让老师听见你怎么说,不然你的语文就难过关了。”(表示同情)
“好了,别生气了。用不着小题大做的。赶紧做你的作业吧!”(给出不切实际的建议)
“老师做得事情让你感到不公平,你心里一定又委屈又气愤。”(试图了解孩子的感受)
多去接纳少问为什么。当孩子表达他的想法或者感受时,父母要多去接纳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总是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感受只是感受,只是情绪的正常反应,未必能答不上来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