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虎妈与羊爸”有感
(2011-02-02 16:00:00)
标签:
育儿 |
分类: 我的育儿书读后感 |
看“虎妈与羊爸”有感
上网看到方刚的博客里有关“虎妈”VS“羊爸”的家庭教育理念之辩----“虎妈与羊爸”,感触很深。
联想起昨天看电视,以及头几天在新浪论坛中都看到了有关虎妈教子的相关评论和报道,不知道是名字巧合还是的确是一个人-----我可能有点OUT了。总之虎妈在我心中代表了一种严厉管教方式的代名词。
我的观点基本是支持羊爸的,但也不完全否定虎妈,我希望自己能兼顾二者的教子方式,如果硬性规定一个量化标准,我比较支持八二开。
如何理解我的观点呢?
首先,羊爸的宠爱教育与我一直以来所学习并能接受的观点大体一致,尤其是对小学毕业之前(12岁)的孩子而言,我认为,孩子的首要任务是玩,玩才是孩子的天性,玩其实就是孩子学习的过程,一方面,孩子会在玩中锻炼身体,特别是手脚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手脚的灵活和协调能力越强,大脑的发育也会越好,孩子会越来越聪明。在游戏中,孩子们也会勤于思考,同样也对大脑的发育有非常大的好处。很对家长会夸奖自己的孩子,多大多大就会认识多少字,多大多大就会背诵多少儿歌和诗词,认为这就是孩子聪明的表现,孩子越小认识字,会的儿歌越多,就越优秀。其实我不是如此认为,我的女儿现在一岁半了,我们更注重练习孩子的动手能力,爱女现在已经可以完全自主地拨小桔子皮,就可以自己用勺子吃饭而且几乎不洒,可以自己喝水,虽然还洒不少,但和一开始比已经进步神速了。我想我女儿的这些本事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会尽可能的让女儿多动手,她自己力所能及的,我们只做非常必要的帮助,决不轻易的主动的给予帮助。经过我们的这种养育方式,爱女也用她的灵光和聪明回报了我们。我们不反对孩子识字,背诵诗词儿歌。但我们决不可以去这么做,锻炼了孩子的手脚能力,锻炼了孩子的大脑,在适当地引导孩子学习的兴趣,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学习好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比如幼儿识字,背诵诗词儿歌等等。另一方面,宠爱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自尊,让孩子快乐,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正如羊爸所说,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快乐、自信、有理想、积极的人。这才是我们教育的首要目的,而学习成绩100分并非我们教育的首要目的。我想,这也是我基本支持羊爸观点的主要原因。
大体上讲,我支持羊爸的观点也基本是我不主张虎妈观点的主要原因。但虎妈的观点,我并不是完全的不支持。尤其是在孩子上小学后,在中国,学习成绩的确会影响孩子的未来。正如羊爸所说的“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的人才选拨出了问题,逼迫着一些父母将幼小的孩子赶进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同时又纠结于无法给孩子带来更多平常生活的快乐。”,我也希望孩子门门100分,次次第一名,但现实的世界告诉我,没有人能做到这点。那么好,我就一直想,孩子上小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想不是考试100分,更不是为了,什么第一名,而是为了学习知识,掌握生活的技能。好了,其实目的就是这么单纯,就是这么简单。我认为考试并不是一个人学习和掌握知识与否的100%的真实反应,一次考试,比如孩子得了95分,为什么?全班有6个人都高于95分,你的孩子没有进前三,就说明你的孩子就一定是很差?我看不是吧,是不是要分析一下孩子的5分扣到了什么地方,也许是因为马虎,也许是因为不会。如果是马虎,好了,告诉孩子,以后要认真一些,这一分就不回丢了,我认为马虎是连成人都会犯的毛病,不是孩子的错,不要去指责孩子,告诉他,提醒他就好了,她可以玩了。如果因为对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没有掌握,那就应该告诉孩子,教会孩子,通过讲解考题和做新题的方式,让孩子学会这个知识点,真正的明白它,掌握它,就好了。其实细想想,这也许仅仅需要几分钟,最多不过半个小时的时间。我说我支持虎妈,并不是支持他一定让孩子考试第一,考试100分,而是给孩子的成绩一个宽容空间,注重对孩子掌握知识的要求,分析考试成绩背后可能隐藏的真正不好的因素,即使调整孩子,帮助孩子,而不是一味让孩子玩,不关心孩子的学习。这样的玩,孩子可能会很快乐,但因为家长的某种极端式教育而耽误了孩子,终究在学校的教育中,知识的设定是科学的,掌握相应年龄段应该掌握的知识,也是必须的,如果在真正掌握知识的角度仅仅满足孩子是个中等生,恐怕是不行的。
附博文“虎妈与羊爸”:
《南方日报》就虎妈现象通过电子邮件采访我。本来家教并非我的专长,可一本《我的孩子是“中等生”》弄得隔几天就有媒体就家教来采访我,我俨然成为性学家兼家教专家了。哈哈。
与《南方日报》记者问答对话如下:
问: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您和她两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反而运用了交错的方式,您在中国走的是西方的“民主”教育方式,而她在美国则是走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您觉得中西方的教育方式最大的差异在哪里?
方刚:
首先,我坚持认为个体的差异大于群体的差异。即,两个东方人之间的差异,或两个西方人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东方与西方的差异。所以,我更愿意认为,这是“她的”与“我的”差异,而不能说是东西方的差异。
其次,如果一定要找出东西方教育的“最大差异”,我会认为,中国的家长更容易把孩子当成“我的孩子”,而西方文化下更尊重孩子作为独立的人的权利。把孩子当成“我的孩子”,就会把各种自己的愿望和理念强加给孩子,而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就更容易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问:在虎妈的家规中,列出了“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不准有科目低于A”,您对这样的家规作何评价?
方刚回复:
虎妈的选择,是她的家庭事务;家规也是家庭内部的规定,如果没有侵犯到孩子的人权,我们似乎不应该轻易评论。而且,报到出来的“家规”,与生活中实际的实践,可能会有区别的。
脱离这些“家规”,我只想说:娱乐和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的内容,不要剥夺孩子的这些成长机会。
A成绩作为一个目标来倡导也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成为孩子无法承受的负荷,就可能会成为问题。
问:对于虎妈严苛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有什么影响?孩子是否会产生逆反心理?
方刚:
因人而异,我们不能够简单地认定,严苛的教育就一定会产生负面影响,就一定会让孩子有逆反心理。因为家庭教育不仅仅是这些看得到的“家规”,一定还有更复杂的、我们没有看到的、多元层面的运作,这些综合起来才会形塑一个孩子。
但总体而言,我会觉得即使仅仅是这些形式上的严苛规定也会让小孩子很有压力的。
问:在您看来,虎妈的教育方式能否代表目前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
方刚: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目前非常多的家长其实已经不像虎妈这样了。中国家长已经普遍懂得爱孩子要尊重孩子的权利与尊严了。
问:您一向倡导“宠爱教育”和虎妈式的教育完全不同,您认为哪一种更适合孩子的成长?
方刚:
家庭教育具有非常复杂的内涵,我们真的没有办法简单地判定哪种教育方式的结果就一定是最好的。我们对于教育,对于成长的理解,甚至对于什么叫“成才”的理解也都可能存在不同,所以,我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更适合孩子。而且,不同的孩子也不一样。
我宁愿说:这二种教育理念中,适合孩子的那种,是好的,是家长应该采取的。
问:您觉得“虎妈”的走红会对现在的父母有什么样的影响?您怎么看待她的走红?
方刚:
一切“极端”的作法,都可能会引起关注,何况是在教育孩子这么倍受关注的敏感领域,极端的做法更容易引起关注。而且,这种“严苛”的作法已经与中西方的社会主流都相违了。
我不会认为虎妈的做法会对现在的父母产生任何实质影响。原本主张严苛的还会严苛,原本主张宠爱的还会继续宠爱。虎妈还是虎妈,羊爸还是羊爸。
问:您对现在的中国父母教育方式有什么看法,是否存在问题或者误区?
方刚:
父母在教育上的纠结,无论宠爱还是严苛,我会认为问题都不在于父母,而在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的人才选拨出了问题,逼迫着一些父母将幼小的孩子赶进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同时又纠结于无法给孩子带来更多平常生活的快乐。
问: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追捧美式的快乐教育,对于虎妈这种家长的一言堂作风进行批判,但她的成功会不会改变广大家长们的教育方式?
方刚:
我认为不会。家长没那么随风倒。
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父母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方刚:
爱最重要。更多给爱。
问:在您的书《我的孩子是“中等生”》中,您记录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小学毕业12 年间走过的路,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在您的教育思想下孩子的成长情况?
方刚:
一直很快乐,自信,有理想,积极。
问:就中国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中学,尤其是高中的竞争压力更为巨大,要做一个“中等生”,似乎要承受很多的外在压力,您认为随着孩子的长大,伴随着越来越强的竞争,要如何调整孩子和父母的心态?
方刚:
坚信快乐、自信、有理想、积极的人,一定会有辉煌的未来,就不需要调整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