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访阆中,第一次艳阳高照,第二次是阴天,第三次下雨。不管天气如何,每次去都留下好印象。
阆中老城区是四川保护得最好的一座古城,据称可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享“中国四大古城”殊誉。阆中又是“山水之城”——西面的山属剑门山脉,东面的山属大巴山脉,嘉陵江沿西、南、东三面绕过阆中城,形成一个大拐弯,成就“阆苑仙境”。阆中还是“风水之城”——唐代星相与风水大师袁天罡、李淳风慧眼独具,选择此地度过人生最后岁月,葬于如今的天宫院;伊斯兰教葛德林耶教派第一位来华传教的祖师、穆罕默德第二十九代裔孙华哲·阿布董拉赫晚年也定居阆中并终老此地,灵柩安享如今的“巴巴寺”。

从嘉陵江南岸的锦屏山鸟瞰阆中老城区。
嘉陵江绕城而过,大约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古建筑基本保存完好,街道维持原生态。一座鹤立鸡群般的塔楼是华光楼。从前阆中城里类似楼阁有十二座,近年在旧城中心恢复重建了一座中天楼。古城中还有些疮疤般的现代陋屋,政府已经决定逐步拆除,且不再建房而作绿化。江边建起一条双车道,避免汽车进入老城区。沿江仿古商业区的修建大约是文化与经济博弈后的产物,也还可以接受吧。
市规划局长对老城保护煞费苦心,常把国内一流文物保护专家如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等邀来视察、讲学,逐渐在当地上下建立起了保护古城的共识。

山水古城(网络图片)。嘉陵江中一艘带蓬木舟划过,悠然自得。

左图:正在维修的华光楼。始建于唐,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是阆中古城区的标志性建筑。
右图:中天楼,全木结构建筑,四周有颜真卿、苏轼、米芾等大家题写的匾额。
小青瓦,坡屋面,穿逗木梁柱,粉白墙面,这是蜀中民居的建筑特色,最让人瞩目。要从高处往下看,这一切才能尽收眼底。华光楼为我们提供了最佳视角。尤其雨天,层层屋瓦泛着青光,石板路也闪闪发亮。雨中行人红衣红伞,真是韵味十足。
以下八张图片都是在华光楼上拍摄的。但是拍摄时间不同,方向也不同。

阳光下,在华光楼上望嘉陵江南岸的锦屏山。

细雨微风。

晨雾朦胧。

角上一丛花。

天井生趣。

绿意盎然。

落日斜照。

红衣红伞。
阆中老城区酷似六十多年前成都长顺街一带的市貌街景。如今名噪一时的宽窄巷子,当年也就是长顺街两侧诸多街巷之一二。

两个小女孩上学去。阳光明媚。

孔家大院,号称“巴蜀第一院”。

小巷老门洞儿 。

秦家大院的正门和边门。

小巷深深。

梧桐雨。白居易《长恨歌》有“秋雨梧桐叶落时”句。
三次去阆中,两次住宿杜家客栈。
杜家客栈又称杜家大院,为前店铺后居室的民居兼商业型院落。该大院建于清代,木质穿逗结构,多进四合院格局,有大小天井七个,房屋四十三间,进出街门三道。1987年被市政府定为一级“重点保护民居”。现在主要作为宾馆接待游客,兼作川剧、皮影戏等地方文艺的演出场所。

杜家客栈大门夜景。

客栈庭院之一。

客栈庭院之二。

客栈庭院之三。

总台摆的两个土陶壶(茶壶还是酒壶?)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物件。

杜家客栈演出的川剧小品很有乡土味。演员很入戏,语言和表情都很夸张,服装色彩鲜艳。

出杜家客栈往西沿嘉陵江散步,路过一所中学,突然眼前一亮:八个醒目的红色大字是“乐山乐水尚仁启智”。如果这是校训,那就很有特色了。它显然来自《论语》中的名句“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颇有古风。且阆中以“山水之城”著称,此校训更有乡土情感,含义深远。

据调查,中国大陆高校校训极为雷同,上百所高校在“勤奋”、“求实”、“创新”、“团结”和“严谨”中五选四,凑成八字。看了“乐山乐水尚仁启智”,它们能不汗颜?
阆中文化底蕴深厚,此处可见一斑。而在千年科举考试中,阆中也是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能为此佐证的还有旧貌依然的清代贡院。

阆中贡院大门。
贡院是科举时代各省举行乡试、选拔人才的场所,而今保存下来的寥寥无几。如成都贡院就在曾经的“皇城”内,最终毁于“文革”时期。贡院按例应设于省会城市,但明末清初四川经历浩劫,张献忠大西军、明军、清军交替在成都血腥拼杀,张魔王败退时再屠城,整个城市几乎焚毁殆尽。清顺治九年(1652年),阆中成为临时省会,此后十九年中在此举行全省乡试四科。
阆中贡院也是多进四合院式建筑。正厅是致公堂,即考官唱名、发卷、监考的场所。两厢为考室。庭院中有十字形走廊,走廊两边栏杆连带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点。其后是考生食宿之所,四合院式一楼一底建筑,中间有纵向走廊通连。此外,还有供阅卷官、考官生活及办公用房。目前原样保留下来的也只有前院正厅和考室部分,其他都是恢复重建的了。

正面就是致公堂。
致公堂上的“旁求俊乂”匾和“天开文运”匾。

休息廊。

考室。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