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新解|《宋定伯捉鬼》告诉你:有些人比鬼更可怕

(2016-04-21 12:52:06)
标签:

文学

杂文

教育

文化

阅读

分类: 文学新解
文/林雪涛


       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虚构的故事《宋定伯捉鬼》在《搜神记》和《列异传》中都有记载。通常认为,这是讲述一个人用勇敢和智谋制服鬼的滑稽故事。故事不仅说明了人能战胜邪恶、战胜困难的道理,还讽刺了人的虚伪与贪婪,启迪人们在生活中不可忽视必要的防范,隐喻着深刻的人生道理。

       【传统理解:不必畏惧邪恶与困难】
       故事同时描绘了宋定伯和鬼的形象。读完故事,人们获得的首要印象就是宋定伯是一个令人佩服的少年英雄,他机智勇敢、随机应变,把自己“遇鬼同路”的惊悚之事变成了“卖鬼赚钱”的快活之事。语文界一般认为,这个故事不仅宣扬了鬼魅不可怕的思想,还借捉鬼、卖鬼的有趣情节反映出人的智慧和力量,在科学知识比较贫乏、迷信盛行的时代,“人能胜鬼”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进一步升华,《宋定伯捉鬼》这个故事还寄寓了人能战胜邪恶、战胜困难的内涵。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像鬼一样和人作对”的困难。对待这些困难,不仅要在战略上藐视它,无所畏惧,还要在战术上重视它,认真研究克服困难的办法。如果像宋定伯那样遇鬼淡定,敢于捉鬼,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切困难,就可以被克服、被战胜。

       【仔细感受:有些人连鬼都敢骗】
       但是,宋定伯的语言和行为也暴露出一副贪婪的嘴脸,一个丑恶的灵魂。不少人都感觉到,宋定伯是一个狡诈、虚伪、贪婪的小人,而鬼却是一个憨厚、诚实、真诚的君子。
       宋定伯对鬼进行了三次行骗和一次有预谋的施暴。
       宋定伯夜行逢鬼,他先问鬼是谁,鬼直肠直肚地说“我是鬼”。当鬼问宋定伯“汝复谁”时,宋定伯第一次骗鬼,说“我亦鬼”。鬼背着宋定伯行路,当鬼发现宋定伯体重太重时,宋定伯第二次骗鬼,说“我新鬼,故身重耳”。宋定伯渡河时,河水漕漼作声,他第三次骗鬼说是因为“新死,不习渡水故耳”。
       途中,宋定伯问鬼“有何所畏忌”,鬼真诚地说出了自己“惟不喜人唾”这个最隐秘的致命弱点。后来,在背鬼的时候,宋定伯突然抓住他,尽管鬼惊叫大呼,恳求放开让他下来,但宋定伯没有听从,一直到了宛市才把鬼放下。鬼最终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担心鬼会再有变化,就朝他身上吐唾沫。最后,宋定伯将羊(鬼)卖掉,拿到一千五百钱,离开了宛市。
       如果说,宋定伯撒谎是为了避免鬼识破他的身份,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掌握鬼的忌讳?如果说他掌握鬼的致命弱点是为了在危急时刻对付鬼,那么,既然鬼从始至终都没有恶意,他又怎么能主动出击消灭了对方?只能说,宋定伯在与鬼的交往中,早有图谋,最后抛弃了两人刚刚建立起来的友谊,利用鬼的真诚,施行暴力,图财害命。
       于是,有人想到,如果在人与鬼斗争的故事中鬼是可爱的,那么人又是怎样的呢?
       从这个角度看,作者很有可能意在揭露宋定伯人性中的虚伪、贪婪。故事或许要告诉人们,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连鬼都想骗、都敢骗,而且还想从鬼身上捞一把的贪得无厌的人。比如,作者在文章开头使用的“诳”字,就含蓄地表达了褒贬的感情色彩。从“诳之”到“卖之”,这是一个由欺骗开始,到获取信任,再到背叛、出卖的完整过程。同样耐人寻味的是,此鬼被缚如果化为蛇、虎、狐狸之类,还有点狠毒狡猾的意味,作者将其“化为一羊”,说明什么呢?羊,善良之物,温顺、老实,这对少年宋定伯而言,颇有讽刺的味道。
       表面写鬼,实则写人,作者用妙笔直讽虚伪和贪婪。正如郭沫若赞颂蒲松龄的作品那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人生启示:必要防范不可缺失】
       阅读文本,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故事中的鬼是真诚善良的。比如,在得知宋定伯要去宛市后,鬼说自己也要去,并且提议“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相互背负是人与人之间近距离的接触,是信任与互助的体现,鬼显然是在主动示好。而且鬼率先垂范,“便先担定伯数里”。
       然而,故事中的鬼成为一个受害者,是因为他的憨傻愚笨。尽管宋定伯在“互背”和“趟水”的过程中露出一些破绽,并且鬼已有所怀疑,但在宋定伯的解释之下,鬼不仅没有采取必要的防备,还对宋定伯的谎言深信不疑,把自己最隐秘的忌讳都毫无戒心地告诉了对方。我们看到,故事中,鬼有两次发现宋定伯的破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多一个心眼,多一丝防备,最终就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具备必要的防范,才不至于轻易就了上别人的当。
       《菜根谭》中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劝诫。《警世通言》也有“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格言。这些言语都是民间文化和智慧的体现。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意思是说,和别人打交道时,不预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猜测别人对自己的不诚实,但临事遇人有诈和不信,却能及早发觉,这样才是贤能的人!
       处处防人、事事防备的思想当然是不提倡的,如果一个人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存有防备之心,必然导致信任丧失,引来相互猜忌,既害了他人,又害了自己。但是,正如孔子所讲的,当真正面对有诈不信的骗子时,能够“先觉”的才是贤人。因而诚实善良固然可贵,但也要火眼金睛,善于思考,在特定的时候保持必要的防范,避免上当受骗。


附【原文回顾】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
    遂行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
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东晋]干宝《宋定伯捉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