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文】湖北恩施:鄂西文化传奇(文/林雪涛)
标签:
文化旅游时尚文学散文 |
分类: 【文化散文】 |
湖北恩施:鄂西文化传奇
恩施,湖北西部,巴楚相交。
一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苗、侗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世代聚居。高山峡谷起伏当中的恩施有土司城,听起来就充满神秘色彩。
土司,记忆中,老师在中学历史课堂上提到过,我知道是古代少数民族地区的部族首领,其余不详。我曾一度以为土司和吐司(toast)有所关联,后来发现,人和食品,完全是两码事。
恩施土司城是一座仿古庄园,我觉得,他的“仿古”算得上名符其实,它把历史沧桑和岁月洗礼融入了建筑的一砖一木,以至于我在告别土司城,穿越大山离开恩施之后,都以为它是在原有古迹的基础上修复的。
【君王与女神的生死恋】
进入土司城,首先不是看到土司,而是偶遇廪君和盐水女神。
路旁山岩内凹,巴人先祖廪君的祠堂——“廪君殿”三层三进,殿堂一直延伸到山崖的庇覆之下。同行的贞子认不得门殿上的“廪”字,也不知何意。我突然想起哲学课上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廪者,粮仓也。廪君之“廪”字,有赐予粮食、保佑平安的意思。
“慎终追远殿”里的长卷壁画再现了廪君一生的豪情壮举,壁画一幅一幅,绘在墙上一格一格,像小时候看的连环画。《掷剑比武》《泥船争命》《射杀盐阳》《君乎夷城》讲述了廪君毅然走出古老洞穴,率巴人沿夷水迁徙的勇气和艰辛。
没想到,在廪君殿的“德济殿”看到一尊女神,第一眼我以为是观音,仔细端详,才发现她与正襟危坐的神仙不同。女神上身赤裸,腰束草叶,装束如刚出浴一般,长发飘飘,唇露笑意。她是盐水女神——盐水部落的首领,捕鱼熬盐,广施济世,被土家人尊称为德济娘娘。想必,她左手抱着的竹筒里,装的是含盐的泉水吧。
土家族的女神崇拜,让我想起曾经因唱《山路十八弯》而红极一时的李琼唱过的一首土家歌谣《女人歇不得》:
太阳歇得吗?歇得;月亮歇得吗?歇得。
太阳歇得吗?想歇就让它歇嘛。
月亮歇得吗?要歇就让它歇嘛。
太阳歇了嘛,还有那个月亮。
月亮歇了呦,还有那个太阳。
男人歇得吗?想歇就让他歇哦。
女人歇得吗?想歇就歇不得哦!
男人歇了嘛,花照开哦。
女人歇了呦,日子就歇下来了哦。
女人歇得吗?歇不得!
太阳、月亮都歇得,男人也歇得,但就是女人歇不得,因为女人歇了日子就歇下来了,男人、孩子就没饭吃、没衣穿了。尽管我们觉得男人也歇不得,不过,这首歌的确让人看到土家女子对自己辛苦的甘之如饴,感受到土家人对母性的崇敬。
廪君祠是主殿,正中供奉廪君的塑像。刚刚看了《射杀盐阳》的故事,才知道廪君与盐水女神曾经的那段生死情感纠葛。
相传,廪君率部开拓疆土,途径盐阳时邂逅了专司熬盐济世的女神。女神爱慕廪君的超凡豪雄,以身相许,劝廪君留居盐阳。她对廪君说:“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然而,廪君的回答斩钉截铁:“我当为君,求廪地,不能止也。”他虽感神女真情,但觉得盐阳之地不够广大,并非巴人久留之地,执意继续溯江前行。为了留住廪君,痴情的盐水女神只得夜晚前来陪宿,与廪君一起生活,白天化为飞鸟与诸虫同飞,遮天蔽日,令廪君与巴人不辨方向,举步维艰。廪君猜想是盐水女神暗中阻挠。他将自己的一缕头发作为信物赠予女神,女神天真地将头发系于颈项间。第二天,女神化鸟飞行时,廪君瞄准系有头发的飞鸟,弯弓搭箭,将女神射死。顿时,云雾大开,天朗气清。廪君一路向前,以后直到夷城,建立了巴国。
初听故事,不胜唏嘘。
有人说,这是凄美的爱情,女神想的是长相厮守,而廪君思的是族群长远;也有人说,这就是悲剧,无关爱情,神女一厢情愿,近乎不择手段,死缠烂打。盐水女神当初不会想到,她的奉献,却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除了廪君后来对女神的缅怀,我也几乎看不到他们之间相互爱惜的情谊。
有趣的是,虽然廪君杀死了盐水女神,可从古至今,当地人反而视廪君为老祖公,称盐水女神为德济娘娘,并将两人供奉在同一座祠堂里,让他们共享祭祀烟火。看来,盐神后代对两人的“事实婚姻”是非常认可的。
【土司精兵,敢下刀山火海】
穿过一段隘口般的小峡谷,眼前豁然开朗,宏大的宫殿前是土司爵爷练兵点将的校场。号角吹响,眼前浮现出兵丁闻声而聚、列队操练的场面。土家“步武掠阵”桩一根根立在一角,它类似武打片中习武所用的梅花桩,土家兵丁曾用来练习步法和迷踪术,便于在陡峭之地打斗时依旧能够如履平川,稳步对戈。
另一角的“苗族刀梯”让我想到《麦兜故事》中的“抢包山”,高高立起的木架子,勇士赤脚向上攀爬。不过,用来攀爬的横杆不是木头,不是竹片,而是一把把刃口向上的砍刀。导游讲,通过长期训练的土家兵丁虽然不是刀枪不入的神兵,却有上刀山、下火海的勇气和绝技。
据说,土司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婴儿出生后,要用烘烤的竹片烙烫婴儿的脚掌,让脚掌溃烂生成老茧,使之长成下田耕作、上山打猎都不用不穿鞋的“铁脚板”;孩子长到十岁时,为他们打制柳叶剑佩于腰间,从小滋养尚武精神。
烙烫婴儿脚掌,听起来有些残忍和血腥,怎么忍心对襁褓中的孩子施以如此残酷的训练呢?真不敢相信这种事是真的。
然而,它使我联想到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那时,城邦国家斯巴达为了应对国内外频繁的战争,需要培养勇敢的军人。孩子出生后,父母用烈酒为他擦洗,部落长老为他们检查身体状况。凡是经不住生命考验和体弱病残的婴儿就会被扔到山谷里去。七岁后,男孩进入军营式的国家教练所,以相互格斗的方式进行训练,接受心魄和筋骨的磨炼,形成坚韧、勇猛、凶顽、残暴、机警和服从的品质。
这样想来,土家“不成文的规定”也完全有可能是真实的。
校场两侧山壁上雕刻有四个人物塑像。佩有胸镜的是一代名将容美土司田世爵,他的亲将手握水烟侍坐一旁;“土家花木兰”是施南女官冉氏,她的随从手执流星锤侧坐一边。一左一右,一男一女,从土司到女官,一身戎装,扬威尚武,可见昔时的土家,民兵一体。这又很像古希腊斯巴达所认同的理念一样,女子应该和男子一样,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
近乎残酷的训练,铸造成土家战斗精兵。史载,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至三十七年(1557年),容美土司带士兵三万二千人,多次远赴浙江宁波、奉化,大败倭寇。当时明朝的抗倭统帅、宰辅胡宗宪对容美土兵如此评价:“容美精兵,悍甲诸部,万里从征,朝气正锐。”
【土司王府,土豪宫殿】
土司城最宏大的建筑是土司王府,它名字很直接——“九进堂”。顾名思义,王府纵深有九个层次,依据山势,逐进抬升。我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表示最多最大,所以,九进的格局象征着土司王至尊至贵的身份。举目望去,亭台楼角,层檐飞爪,错落有致。
不多想,一进一进地往里走吧。
第一进是卫所。这么大的庄园,安保工作确实很重要。扶着木质楼梯走上卫所楼阁,木板咯吱咯吱一步一响,着实让人体验到一把岁月沉淀。我想象着一队队护卫值更巡逻,面对堂外土匪围攻,拿起刀枪剑戟,守卫王府……
“黉庐”屋内的塑像甚是奇怪:一人跪在地上,与狗相对,正从地上的碗里抓取食物,那狗似乎莫名其妙地看着那人。黉庐是土司子弟的贵族学校。导游讲,塑像表示“贻误学业而与犬同食”,凡土司子弟不认真读书,就要和狗关在一起同食同住,直到完成学业才能出来。现在听起来让人瞠目结舌,土司文治武功的理念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进是看台和戏楼,类似于传统民居当中的天井。
空旷的天井衬托出“什用殿”的高耸,第四进是土司王城的中心,土司的办公场所。殿堂高高矗立,三层圆形叠加两层方形,天圆地方,造型独特,尽显威仪。拾阶而上,跨过高高的门槛,迈进殿内,布局如古代衙门公堂,“仁民爱物”四字高悬,白虎图腾气势不凡。
我已经好几次看到白虎的形象,岩壁上的白虎浮雕,校场上白虎雕塑,屏风上的白虎绘画……原来,白虎是廪君的化身。《后汉书》中说:
廪君死,魂魄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传说廪君开疆拓土心愿已了,死后魂魄化为白虎升天,巴人为缅怀廪君功德,建廪君庙立像祭祀,土家族便把白虎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这种说法虽然含有很浓的神话成份,却仍被诸多史学家当做破解巴人之谜的重要依据。巴人崇虎,已被现在的考古发现所证实。
不少游人坐上正位,手抚长案,体验一把土司坐镇的感受,留影纪念。
第五进是土司家居后院入口的牌坊,一下子变化了风貌,不再王权逼人,而是茂林修竹,一片清新。绕过去就进入第六进。
第六进是土司王府的仓廪之地,左右两边,一边储存粮食,一边储存钱财。看到粮仓的名字,我觉得很有意思,叫“常喜库”。常喜,乍一听很像古代宫廷太监的名字。原来,经常粮满囤、谷满仓,是土司的一大幸事,所以“常喜”。粮仓常满,人就常喜——真是好有喜感。
第七进是土司子女的住所。第八进“宾悦楼”用来接待、筵请朝廷使臣和友邻土司来宾。
第九进是逸院中最高贵的地方——“惹巴楼”,意思是很美的地方,四层屹立,土司及夫人生活的后宫、供奉祖先的宗祖堂都在这里。登高可望远,站在顶层,九进堂全景尽收眼底,和风拂面,真有点意气风发的感觉。当我还在体验君临天下的时候,一旁的贞子满口啧啧:“要是有人来向土司王禀报公事,这一路冲进来,得费多大的劲呐!我看,土司王自家人每天进进出出、上上下下也挺费劲!”
从第九进扶栏下来,戏台正开演大戏,有场面盛大的王府盛宴演奏,有绚丽轻快的民族舞蹈表演,也有饶有情趣的风俗情景,乐音缥缈,回荡在整个土司城。
【登梯抒怀,品露闻香】
九进堂外,校场边,一条石阶直通山顶,民族风的木屋相依两侧。石阶分为几段,每段各有主题。
我跨进门廊,迈上石阶。左侧立一大石,上刻“登高”二字,下书:
直上青云
今天走进土司城,就像走进了梯子的世界,腿脚酸软。现在想想步步高升、六六大顺,算是一种慰藉。人生的阶梯,每上一部,都是有不一样的精彩。人生攀登,奋斗不易,且行且珍惜。
走完“登高”,进入“入胜”和“品茗”:
巴风土韵
遐思王城
既然是“品茗”,行走在这八步之上,是不是真该来点茗茶滋润才是最好呢?我爱品茶,走到哪里,若有名茶,都要一尝。果然,旁边一家“恩施玉露”体验店的土家小妹正在招呼我们。恩施玉露是具有地理标志的名茶,早想一试,不料在此巧遇,深合我意。
茶艺小妹一边悬壶高冲,一边给我介绍:“绿茶有几种杀青方法,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而恩施玉露始终采用在现在看起来十分古老且为数不多的蒸青工艺——用热气煮蒸的方式将鲜茶中所含的各种香与味的成分保留下来,以供享受。”话毕,鲜茶沏好,小妹向我演示如何弹动舌头,充分感受口中香茗的滋味。的确,在中华茗茶当中,绿茶名品最多,不仅香气多样,造型独特,连制茶工艺和品茶技艺都体现出艺术欣赏价值。置身土司城,在古色古香的木屋中喝茶,用当年日本茶艺师清水康夫博士所题的“恩施玉露,温古知新”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
喝过茶,整个人清新了许多。出门踏上最后一段“观云”石阶:
神女在庭
走完最后十四步,有一种功德圆满的成就感。一条小径带路,我们来到山脊城墙。
居高,临下。城墙如同长城一般,高低起伏,蜿蜒盘旋,把一座座烽火台、钟楼、鼓楼串联起来。城内是古色古香的土司庄园,城外是车水马龙的恩施市区。我攀上钟楼,拉动钟垂,“当——当——当——”黄钟大吕,沉稳悠扬。我愿洪钟携福,如佛家所云:钟声响,烦恼轻,智慧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