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ELLEMEN
ELLEMEN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4,037
  • 关注人气:1,0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罗曼蒂克地谈谈《罗曼蒂克消亡史》

(2016-12-20 21:44:35)
标签:

杂谈


首先,我不想对《罗曼蒂克消亡史》在国产电影范畴内如何超出平均水准这一事实进行赘述。


我想从导演程耳身上的那股子劲儿说起,这股子劲儿对我来说,就是能感受到这位导演对电影这样东西还保有初心、有属于自己的苛刻追求,他的尝试正试图扭转中国电影那种像戏像小品段子像PPT像电视剧像MTV却始终不够“电影”的局面(相似意思的原话是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里,前加州大学电影学院院长调侃中国电影说:Oh! You put everything into film, and cinema is not cinema)。


所以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很多较为精良的电影语言,尤其是许多迷影元素,深得影评人和影迷们津津乐道,昆汀、科波拉、科恩、韦斯·安德森的大名随着拇指迅速滑动,一幅幅截屏构图对比被如数家珍地罗列出来……但这让我觉得非常无聊,真的,非常无聊。 接着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即对电影语言的感受,可能会很大程度上被对电影语言的熟悉所代替,风格被误读成风格化,一个曾经复杂的创作者被转译成一个代名词,去囫囵描述另一个实质可能全然不同的创作者,塑造经典和偶像,大师情节过重,断章取义、碎片、拼凑、标签,以满足一种话语和沟通表达上的简单迅速。


当面对一部有头有尾的电影时,我认为最好采取一个比较孤立、比较松弛、比较“放下”的态度,就像单纯面对一个人一样,作为观众,首先不要向外比较,不要急着打开我们脑中那个蛐蛐盒大小的电影宝库记忆宫殿,不要跑上来就哐一下扔进“史”里去讨论,任何意义上的史,时代的、行业的、横向的、纵向的,都可能是洪水掩埋了我们直接进入作品深处的通道。

你试着把一部电影当成一个此刻坐在你面前的陌生人,就在这段他向你展现的一百二十分钟时间里,观察和感受他这个人的整体状态,比如他的身心是否协调,话语是否流畅一致,是否语词达意,是否真诚,他是个能掌控局面的人吗,他关注的东西所反映出内心怎样的,虽然他聊的话题挺酷但你仍旧会走神,还是完完全全被他整个人吸引住了。


我想尽量就此电影论此电影吧,不必游离太远,迷影致敬虽好,但须酌量,不论是对观看者还是创作者而言。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说说这部影片在导演所致力于追求的电影语言问题上,我感受到的一些特质或其失衡之处。


人声,拉出戏外


说实话,影片的第一句上海话旁白出现时,我的确是有一种不舒适感的,但这可能只是因为我有一个上海人身份在作祟而已,更何况浅野忠信的角色在剧中设定是日本妹夫,他的上海话正不正,其实无伤大雅,甚至也可成为另一种真实。


而且对于一个强大的叙事体来说,口音什么的完全不是个问题,或者说这片子的背景到底是不是上海、什么时候的上海、导演在这人物原型上架空了多少、天马行空想象了多少,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些因素其实很少会影响一部电影好坏与否的核心力量,大部分东西在银幕上是被塑造出的,而不是被考据出的。


不过在影片开始没多久,当人声不再以旁白形式而是以对话形式出现时,我意识到了这实质上是个技术问题(其实也是个思维问题),这个问题,也就是配音,一直干扰着我的整个观影过程。 同期声与后期配音出现在同一场景会产生一种出戏感或者不接戏感,后期配音的环境空气声不同于现场同期录音,或多或少地削弱了当时对话中因自然反应而可能产生的语气音调。但这种不接戏重要吗?伤大雅吗?我认为对于程耳这部作品来说很伤。因为这和影片其他部分对声画的考究做法是很不匹配的。

你在用当今最好的摄影机、灯光、录音设备和视觉思维的概念,精度和敏感度都是处在同一个频率高度里的,而其中单独某几个角色采取后期配音显得非常欠考虑,这就是为什么当浅野忠信几次在影片中说回日语时,场景感的浓度和感染力一下提升了,你觉得心里一温热,而不是克制住自己不要太敏感苛求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戏里为他们着想。


比如在四个男人搓麻将那段中,那一进一出看似其乐融融又对后续情节充满反讽的对话,语言的戏份显然举足轻重,任何的措辞,任何的语气、喘息、小声调都能出东西,然而现在呈现的最终效果只能说,台词在文本上被打磨得很好。


观众们在银幕上抓到了这对话的意思,但被视听结合呈现出来后并不比直接听人转述或直接阅读文本来得强烈,四个人之间的衔接感其实还是有点生硬的,还有点舞台化,这令人有些遗憾,仅限于把文本意思表达清楚了,但那个味道还没完全到位,电影调动综合感官的优势在这里没有体现出来,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里更重视戏文而较为忽略听觉艺术。


说到听觉系统,这部影片在这方面最受到褒扬的是配乐部分,比如没有使用老掉牙的老上海金曲,左小祖咒未尝不可并颇有奇效,但在电影听觉系统的各要素中,对话声音处理、环境声处理的重要性始终高于配乐,特别是对于很多戏都是靠人物撑起的电影,人声的部分做扎实了是最能聚拢影片魂灵的。

《罗曼蒂克消亡史》再怎么玩结构玩剪辑,那是导演个人的偏好(其前作《边境风云》用了类似的时间线穿插的手法),其核心最终还是要落在人物身上,所以塑造好人物的一言一行就尤为重要,哪怕一个无名无姓的人只要塑造的真实可信,再天马行空也没问题。


然而声音的真实性不是在于口音是否标准,而是发出声源的那个存在,真实也更是在于此刻此地物质之间不可挽回的共振,而不是可翻阅的历史的确凿,石头掉在地上可以没有画面,但掷地有声了你就会相信。


所以这部影片在人声方面对我的拉扯,并不是上海话标不标准的问题,而是另一个真实度问题——从人的喉部发出的那个声音,它出现的意义,和场景中的人或物所共同振荡出的场域,该怎么营造、怎么统一、怎么取舍,导演并没有把握好。


演员:角色之殇


说到章子怡,我知道她的作用主要负责美,和《一代宗师》一样,《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的她,尤其最后素妆和服,的确与前半段形成戏剧性的反差,更令人惊艳,但从戏的角度来说,不得不说,她真的不是浅野忠信的对手,也可能十三点的确比较难演。她的气质最轻松是演当初的玉娇龙,冷冽清肃,不用拗来拗去。

在电影里,袁泉就是个贴合度较丰富的演员,和吃软饭丈夫最后对峙的戏里,那张看得到冰山海平面之下部分的面孔在大银幕上展现时,我甚至开始着迷于她那有些略微分开的眼珠,透露着某种柔软的、松散的绝望。


不过后来想想,有些段落也不能全怪章子怡的演技,比如在那个幽闭的虐恋空间中,章子怡的戏其实已经反向生长出来了,但性爱的部分被剪得太碎短了,如果尺度更大镜头更长,效果可能会很好,此处的不极致,可以说是非常遗憾,也许是审查没法让他们极致起来。


但为什么这里要极致?想想那三扇移门的定镜头,通往外部的走道长长地纵深至远方,两次,造成了对空间和剧情上的释放和刺破,日本式的极致,所以反过来咀嚼的时候就会发现在那个空间里,性爱没有表达够,还是回到一个整体性的问题,你这里给够了,那里就不要怠慢。不是说要再来一个《感官世界》的场景,而是要给予演员足够的时间去压住碎片化的剪辑手。

性在电影中的表现非常特殊,性通常不被描绘成性,而是蕴藏无声的台词,它的强烈形式能溢出到其他领域,道德的、情节的、命运上的暗示,所以性一旦出现在银幕上,就要谨慎布控演员和镜头速度。


小六在高潮的时候展现出了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特殊关系中,那秘不可宣的爱憎纠缠的欲望到达顶端时所产生的一种奇特的苍白感,但可惜展现得太少了,被催促了,不“塞根”(上海话:极致、彻底,原意也与性有关),这可能是她演的最好的一段,她或许完全是个好演员,在这个冲突中,我发现最终还是导演的问题。


到了最后跑到战俘营亲手毙了浅野忠信那会儿,可以说是释放道德力量上的大快人心无耻混蛋以恶惩恶,但这么说吧,这个设定,让葛优在最后时刻站起来了,章子怡却倒下了。我真希望章子怡就在最好的状态消失在那三扇移门尽头,剧情的逻辑或许可以再找其他方法。

然后说说风评最好的闫妮……我只说一句,王妈这种上海老女人管家角色是最有戏、最复杂、又最平庸不过火的,但这些东西在表现上不能总结为“阴阳怪气”,还是脸谱化了,想当然了。总体而言,这部电影中的演员和角色是女不敌男,葛优没有问题,浅野忠信非常好的演员,但在这样“时代大熔炉”下,他也算尽力了。


最后我发现,《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名字里也有个“史”,我想起前面我大批了史的概念,觉得有些诡异,此刻又想到了埃舍尔的空间,每看一个局部时,你觉得是站得住的,但拉远了整体来看,都是断裂的,虽然它整体还是有个自洽的幻觉。这也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感受,它很多方面都做得很精彩,但由于一些过多的互相消解,整体上最终没能流畅地汇成一条真正的热流。



撰文:Ag

编辑:费斯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