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驰名的三百年老号----镇江唐老一正斋
长江南岸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在市中心五条街、大市口的高楼丛中,有幢风格独特、缀满多幅联匾的老式石门楼,里面是一群具有晚清建筑特色的四合院,宅內石碑、字画、联匾呈现出凝重的文化内涵。在这里,可以隐约听到笃笃的捣药声,闻到阵阵草药的清香。这就是具有350多年历史的膏药老店“唐老一正斋”。
早在明末清初,唐老一正斋创始人唐守义因黄河水灾,随父母从河南逃难到镇江,在“茅兆升”布店学徒。后因父母双亡,孤身一人,以店为家。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一个老乞丐来到布店乞讨,唐守义起了恻隐之心,拿出了多年积蓄的银两给予周济,以后老乞丐不断来乞讨,唐守义不断施舍,仅一年多的时间,唐守义的积蓄即已乞讨光。值此为难之时,老乞丐从破衣兜里掏出了一张药方说:“念你忠厚诚实,对我解囊相助,乐此不疲,為此我将此方给你,望精心泡制、济世利民”。说后便无影无踪,既未留下姓也未留下名,此后这个老乞丐再也没有出现过。这就是石碑上记载的:「我祖布业生理得异人传授良方秘治灵膏治病神效创自清朝康熙初年…」之由来。这个异人至今是个谜,民间传说纷云,据后人推测,此老乞丐并非是传说中的神仙,而是深通岐黄的高人,因子孙不才,才以云游乞讨方式寻找秘方继承人。
康熙初年(1662年),唐守义按照老乞丐所嘱,将秘方制成膏药,施舍贫苦病人,疗效十分灵验。因此来布店索取膏药的人越来越多,于是茅家老板就把布店改为“茅兆升膏药店”,唐守义仍为药店伙计。日久多年终为膏药产权归属之事发生了矛盾诉讼,唐胜诉后另开药店,取名“奕争斋”‘益症膏’。雍正元年,为避圣讳,改名“一正斋”‘一正膏’。此名來自唐氏祖訓:“缺味少药不出门”,“一心本一德治病救人、正人先正已一丝不苟”的上下联,得名“一正斋”。后来,人们在店名前加上了唐字和老字,成为《唐老一正斋》。现在门楼上的“唐一正斋”四个苍劲大字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是第三名进士(探花)大书法家王文治题写的。“唐家老铺”匾是道光年间状元李承霖题写的。由于1966年“文革”浩劫,门楼被毁丢失,故现仅存有“唐家老”三字。
唐守义祕制的膏药,开始时叫‘益症膏’“一正膏”,后曾称“万应灵膏”,日久民間俗称“镇江膏药”。它由名贵的麝香、木香、乳香等80多味中草药按君、臣、佐、使配伍精制而成,具有舒筋活血、祛风止痛、化痞除瘀、消散顺气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腰肌劳损、关节炎等症。康熙年间,钦差河道总督陈鹏年督管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山西等七省水利,河工多患上述等病者甚多,陈鹏年以“一正膏”疗之,解除了广大河工的病痛疾苦,因此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负有盛名,素有嫁闺女以镇江膏药(唐一正膏、萬應靈膏)做为陪嫁之风俗,且此风很盛经久不衰。康熙五十年(1712年),陈鹏年也患筋骨疼痛之症,贴了“一正膏”后,于不知不觉中痊愈,并闻到一股膏药的香味。于是,他以良药的典故“橘井”写下“橘井流香”四字,制成金匾送给“唐老一正斋”。“橘井流香”是由“橘井”的典故而来。辭海記載:传说古时候,黄河决口,瘟疫流行,死人无数,苏家将仙人传授的橘叶一片、井水一升,可以疗之。此法传开,消除了瘟疫,因而流芳百世,“橘井”就成为表彰药道高深的颂词典故。因“一正膏”香气浓烈,陈鹏年将“橘井”改为“橘井流香”賜匾予本齋。同治十年(1871年),江南大主考王纹绾赐“济世利人”匾;同年苏、松、常、镇苏臬布政使勒方奇赐“香粉玉釜”匾;汪知县赠“举人”匾,以此表彰“一正膏”治病救人、疗效卓著。
“一正膏”出名后,市场上不断出现假膏,诳客误病,有損‘一正齋’‘一正膏’的信譽,唐氏为维护‘一正齋’“一正膏”的声誉,自康熙到同治的200多年间,唐氏不斷打假,不懈訴訟,历经七代人的艰辛,直到同治六年,七世祖举人唐沐呈控,均告胜诉。但因禁假文告,年久风雨损坏及瞷经兵燹,不法之徒继续造假,屢禁不止,终于同治八年(1869年),经督、抚、臬、道、府、县各级官署衙门批准,同治帝圈阅,立《奉宪勒石永禁》碑,即以石刻发布官方文告和禁令,永久禁假。此碑高2米,宽0.84米,碑中有唐氏打假的诉讼记载,明令禁止造假者“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即提究详办,决不姑宽,其各凛遵毋违特示”。现在该碑仍立于“唐老一正斋”店堂内,中外史所罕见,闻名中外,被称为“中华禁假第一碑”。
唐老一正斋历经二百年历史的长河,第八代传人唐萼楼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接管“唐老一正斋”。唐萼楼为人正直、诚信、敬業。他以‘颐亲诲第五品用训,循法无过修礼无邪’、“修合任凭我意,存心自有天知”、“我虽求利养身,犹贵存心济世”为宗旨自勉,继承祖业,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五个历史朝代,掌門54年之久,以他做人的品格和对事业的诚信,使“一正膏”名传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蜚声港澳及南洋各国。是‘唐老一正齋’的鼎盛時期,他耗巨资重修店房,并于1922年立《重修店房记》碑,详细记述该店从康熙以来艱辛的发展历程告诫后人,现在保存的旧址建筑就是他建造的。1966年文革浩劫,原门楼被毁(现石门楼是1989年拓宽马路拆除后,北移,按原样复建的。1982年被列为镇江首批文物保护单位)。他总结前辈打假的经历,认为一些造假之人有权有势,“细指其名恐彰人之恶耳”,故不愿再诉讼。而以其扬善积德之影响,和注册商标之方法,维护“一正膏”的品牌。他作为八世传人,天天将饭、粥供于店堂施舍穷人,故而人称他“小孟尝”。1922年(民国十一年),他在农商部注册了“唐老一正斋”和“秘制万应灵膏”的品牌。為了防假1930年他的儿子唐瑞芝又以唐萼楼肖像注册了商标,这是我国最早的肖像商标。现在该肖像仍悬挂于石门牌楼之上,印于广告之中。至今海内外患者买膏药皆认唐萼楼肖像商标。1979年镇江中药厂出口新加坡的5万张膏药,因改用金山牌商标,没用肖像商标而被退货。在与造假者的斗争中,还写了一幅楹联:“萼蕊逢春早,楼台得月先”。其意是萼楼的品牌最早最先。唐萼楼巳例為鎮江歷史名人載入史冊。
1937年日军入侵,唐氏6房人口分三批撤离镇江到重庆避难。唐老一正斋老宅楼房因驻扎过抗日部队,被日寇烧毁。守留的唐瑞芝四弟唐庆元的夫人张氏,在经过维修后继续惨淡经营。抗战胜利后,唐氏返回镇江,在一片废墟上重振了祖业。解放前夕,唐氏第十代传人唐均、唐坚兄弟分别在南京上海机关任职。他们念及老母、子女和祖宗家业,未随机关去台湾,而返回镇江继承祖业。
解放后,唐老一正斋得到恢复和发展。1956年公私合营后,以一正膏创办镇江制药厂,唐坚及其亲属8人并入该厂任职,继续生产“一正膏”。1965年,从镇江制药厂分出“镇江中药厂”,唐坚也随之调入该厂,传授生产“一正膏”的技艺,为镇江古城建功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市场对“一正膏”需求量大,镇江制药厂、镇江中药厂膏药的年产量达1000—1200万张,出现了药材原料不足的困难,曾两次削减配方,最后僅剩25味药,其质量就与原“一正膏”不同了,故于1966年改名为“镇江膏药”(三百年来外埠人士对一正膏、万应灵膏的俗称为镇江膏药)。用地名来命名品牌,是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留下的谬误。
1972年,唐坚年老体衰,在病重之时,耽心膏药失传,便把祕方和制作技艺传给儿子唐镇北。唐镇北在大学时就读于食品工程,先后从业于罐头食品厂和食品研究所。为了继承祖业,他历经三十余年艰难的筹备,直到1992年得到客居美国的弟弟唐镇凯的资助和各級領導的支持,重新注冊了”镇江唐老一正斋药业有限公司”,恢复了正宗”一正膏”的生产。1994年,还重新注册了“唐萼楼肖像商标”。1996年该商标被评为“镇江首届知名商标”,1998年唐老一正斋被江苏省评为“江苏知名企业”,2004年被中国质量观察站授予“质量管理示范单位”2005年荣获“中华老字号”,2007年荣获“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多项荣誉称号。
由于1956年国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所造成一系列的尴尬和历史原因,唐老一正斋的损失慘重,超过五十亿元。唐家人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守住数百年的医学事业则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不管多么艰难,我們堅信在國家的重視、關注下,唐氏子孙将毫不动摇地把久经锤炼、经久不衰、治病救人、为国为民、造福社会的“一正膏”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
唐老一正斋十一世传人唐镇北2010年3月1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