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万城的历史
(2020-01-02 20:33:19)陕北史说:
统万城的历史
统万城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则村,为匈奴人的都城遗址,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又因系赫连勃勃所建,故又称为赫连城。为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是中国北方较早的都城,已有近1600多年历史。统万城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有学者以为是由汉奢延城改筑而成。后来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一统北方期间,统万城被攻克,设置为统万军镇。
据《太平御览》引《十六国春秋》说:“朔方县有契吴山,赫连勃勃北游登之,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有学者考证此处“契吴山”即在统万城附近以北。统万城遗址全部为夯土建筑遗存,位于无定河台地之上,以无定河源头红柳河为天然护城河。无定河在汉魏时称奢延水、朔方水,其源头一带有汉时奢延泽,是水草丰美之地,适合游牧民族生存。统万城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北控大漠南临中原。统万城规模宏大建成后,曾由秘书监胡义周执笔作赞文一篇,赞文中说建好的统万城是“高隅隐曰,崇墉际云,石郭天池,周绵千里”,城里“华林灵沼,重台秘室,通房连阁,驰道苑园”。公元427年(北魏始光四年)魏军攻克统万城,公元431年魏灭大夏。公元433年置统万镇,因其地水草丰美,用为牧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统万城“雉堞虽久,崇墉若新”。说明该城当时保存的还相当完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破统万城后,《魏书》有如下记载:初,屈孑性奢,好治宫室。城高十仞,其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其坚可以砺刀斧。台榭高大,飞阁相连,皆雕镂图画,被以绮绣,饰以丹青,穷极文采。世祖顾谓左右曰:"蕞尔小国,而用民如此,虽欲不亡,其中得乎?"《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世祖纪下》:群臣白帝更峻京邑城隍,以从《周易》设险之义,又陈萧何壮丽之说。帝曰:"古人有言,在德不在险。屈丐蒸土筑城,而朕灭之,岂在城也?今天下未平,方须民力,土功之事,朕所未为,萧何之对,非雅言也。"隋时统万城属朔方郡管辖,为朔方郡治所。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朔方郡将梁师都反叛,据统万城称帝,国号梁,建元永隆。北宋初年,统万城为西夏人所据,割夏州,其后,宋与西夏互为攻占。公元994年(淳化五年),宋军攻占夏州,宋太宗下令迁民毁城。统万城头道城(即外廓城)城垣,即毁圮于此时。自北宋初年下诏被毁,逐渐废弃已一千余年,遗址因自然环境的改变,风沙侵蚀渐渐残破。到近代,村民在城墙上挖凿窑洞、取土,在城内开垦农田、放养牲畜,毁坏更加严重。
统万城繁华了五百多年,历史文化信息丰富,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及其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族及其农耕文化的交融;作为陕西省和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万城内珍贵文物众多,是研究匈奴民族等多方面科学研究的重要文物资料,具有重大的考古意义;统万城建筑形式独特,用三合土筑城并修筑马面,高大的多层悬挑式角楼,利用马面空间作战备仓库,在建筑筑城史上具有重大价值;统万城是沙漠历史地理考察的典型例证,它的兴衰反映了当地人地关系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变迁;统万城是研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民族)、古代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城市、建筑艺术以及生态环境变迁等方面的基地,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1996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100处重要大遗址;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中央电视台于2012年拍摄人文纪录片《统万城》,陕西著名作家高建群撰有小说《统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