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天的事
(2012-02-24 19:56:43)
标签:
杂谈 |
周三上作文课,主题是写景类散文。现在学生总写些话题作文,又是立意呀,又是素材呀,开头十大法呀,感动中国呀……还真有老师把这些东西讲的头头是道,好像学了就会写文章一样,起码是会写高考作文。但讲课的老师一个文章也不写,听课的学生写了不少,写来写去都一样,开首要么来个题记,和主题八竿子打不着边,要么来个排比,上天入地,海洋高山,然后开始讲故事,司马迁诸葛亮霍金牛顿,最后感动一下中国,完了。前几年还老是遇见一些写文章写得令人赞服的学生,这些年少了。对阅读只读感动中国材料和素材积累书的学生来说,还望他们写出什么文章来。陕北这地方近年来光有钱了,读书的人却少了,尤其延安这个怪地方。让学生读书难,观察观察周围景致写点写景的文字练练笔总可以。比如枣园,我以为延安最有点景致的地方,和学校一墙之隔。问学生,一哇声的呐喊,“没去过!”我有点不相信,一两秒后也就相信了。他们除了去食堂宿舍教室,抽时间上网吧,还真是去不了那儿。我一时觉得枣园是那样的遥远,又觉得该鼓励他们谈恋爱,兴许谈了恋爱他们就有可能喜欢上这地方。
周四学校听我的课,学生们很配合,回答很好。不想听完领导极不满意,说没体现导学式教学,学生活动少。互研组批了会,年级组长说:“学生听不懂,老师听不懂,学这古文作甚了?”她是个戴眼镜的数学老师,省级教学能手,“赛教要讲成这样,人家评都不评了。”也许是一个办公室她讲话随便,但这是我十几年教学生涯听到的最让我泄气的话。
今日听课,研究生张老师的课。学生自主疏理文意,老师转着个别解答。学生做题,老师转着监督解答。四十分的课堂,老师只讲了五六分钟。她讲的是《种树郭橐驼传》。学生的确是自己动起来讨论做题了,自主性强了,老师也不那么受累了,我的教学方法看来落了后。我忽然觉得,怎么我们一下子就达到孔子“不愤不启”的教育理念了,只是导学式的方法学生学了一年了,怎么学生看着注释都连不起来一句话呢?或许是我真是太不相信学生了,今后当反思。听完课看见常老师在雪地里打太极,跑去一同去了枣园的旧居,找了处院子学了会太极。院子极僻静,周围大树上积雪簌簌的往下掉。早晨来时路极滑,但枣园的树木在这场春雪里,隐隐闻得一种湿气。回来的路上,早晨出租车滑得横七竖八的倾斜弯道,融化的雪水在沥青路面上湿湿得游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