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如何合理应用股权激励,你知道吗?

近几年,类似期权、原始股这类的词,我们时常听到,也知道这基本上说的是公司承诺给员工的东西,算是福利之一,但又好像跟别的福利不大一样,因为涉及到某些前提条件和限制。
估计有许多公司人对这件事的理解都跟以上类似。总体而言知道这肯定是好事,但究竟怎么个好法,限制有哪些,风险有哪些,具体到我们在求职和离职的时候,这事儿对于我们的意义又是什么,很多人可能就说不清了。
按照通行的解释,期权、原始股、虚拟股等等这些都被称为股权激励,也就是公司以赠送或低价出售公司股票的方式作为激励手段,以达到奖励和敦促员工工作的目的。
由于之前大多数公司的股权激励主要面向中高层员工,或者创业公司中的核心创始团队,所以很多公司人对它的具体含义了解有限。
但这种激励手段正在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公司员工基本层面。国内众多上市公司、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以及未上市的创业企业都在计划推行股权激励方案。
作为这项激励措施的潜在受益方,公司员工往往习惯性以对待公司福利的心态来处理。但很显然,它与传统的福利措施有很大区别,应该严谨慎重地对待。
1.常见的股权激励方式
现股激励
公司以赠与、出售或其他方式,直接给予员工一定份额的实股,此后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
我们通常提到的“原始股”激励也属于这种方式,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按照股票的票面金额向员工赠与或出售公司股票,股票上市之后员工可以享受股票溢价。
股票期权
公司授予其员工在一定的期限内,按照固定的期权价格购买一定份额的公司股票的权利。领到期权时,员工并没有获得实际的股票,而是获得了一种权利——可以在未来以约定的价格购买公司股票,并且只有达到一定的业绩条件时,才可以行使这种权利,这时被称为“行权”。
若行权时股价低于约定的价格,员工可以选择放弃行权而不会有损失。股票期权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股权激励方式,并且更适用于处于快速成长期、股价具有大幅上涨空间的公司。
限制性股票
员工在获得股票后,公司会附加特定时间或达到特定业绩才能出售股票的限制条件。
限制性股票的收益并不像股票期权一样来自行权价和股票市价的差异收益,因此被更多处于稳定期,股价波动幅度不会太大的企业采用。
按照证监会的规定,员工必须出资股价的50%以上来购买限制性股票,而不能采用赠与的方式。
业绩股票
公司与激励对象约定在达到某个业绩条件时授予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并且在此后的若干年内,激励对象需要通过业绩考核才能获得兑现股票的权利,否则未兑现的业绩股票将被取消。
虚拟股权激励
以股票作为标的,通过模拟股权价值的变化,以现金方式来结算激励对象所能实现的收益。
这种方式不涉及真实的股东权利,也不会改变公司的股本机构,所以被激励对象并不是公司真正的股东。
很多不愿意股权结构发生改变的公司往往选择采用这样的股权激励方式。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WEG1bLuYccicC6PVTRibLHes0BMz2ltLArsj6VIZLmev79QbZbUGbDibkjMqIDvlvuWCP4KUwEUolficnZuKeYnaW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2.公司会如何设定股权激励方案?
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设定通常是由大股东的意见占主导,他们来决定会选择采用哪种股权激励方式或是激励方式的组合。
在制定出一个初步的股权激励方案后,公司一般会请部分激励对象参与激励方案的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作参考。
尽管设定方案是公司层面需要考虑的事情,但是公司人作为直接利益相关方,适当的背景了解也是很有必要的。
以下几点是公司制定方案的时候通常会考虑的因素:
激励对象的范围
股权激励很少是全员福利,尽管确实存在这样做的公司,但毕竟这种激励手段涉及到公司的股东利益,其成本也会影响到公司的盈利水平,因此公司总是优先考虑对公司主要业绩来源的核心骨干员工采用股权激励的措施。
根据报告显示,受激励人数一般占授予时公司总人数的比例为6.1%,上市公司最关注的激励群体是执行董事、高管与中层管理人员。
一般来说,公司会根据人才的市场稀缺程度、人才与公司业绩的关联度和竞争对手采用的激励实践来决定激励的范围。
一般对人才依赖度比较高的企业,比如IT公司、高科技企业,他们的股权激励覆盖范围相对较大。
激励实现的业绩指标
最通用的两种激励方式是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二者都涉及到需达到一定的业绩条件才能行权或者处置股票,因此公司如何为被激励对象设定合理的业绩指标就成了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目前在执行股权激励时,公司通常会设定有2至3个既反映公司整体经营质量与状况,又能反映股东对企业短时间内经营要求的业绩指标。
公司设定业绩指标一般会考虑:与股东价值相关的公司市值提升、全面股东回报,利润规模、销售收入、营收规模的增长,以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
以上这些都与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有关,但同时有些公司还会针对激励对象的个人业绩或所在业务单元的业绩做出一些相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