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俊武《汉字揆识》序
(2019-04-15 17:01:38)
标签:
思索文化杂谈 |
根底之识
——薛俊武《汉字揆初》序
如果有一本书,它能把你带到一个陌生而奇妙的地方,那里的独特景物,构成知识的建筑群,入门之后便是迷宫似的亭阁,让你一路浏览一路兴叹,不得不为这完全古老的世界瞠目。游览一毕,明白这里的景象不过是为我们弄清那些习见的东西的根底,它又是那么亲近那么熟悉。噢——,你便长长地出了口气。明白了根底,回头使用这些东西,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在的由得。
依我看来,薛俊武先生的这本著作,便是这样的书。他为我们平时须臾不能离开的汉字刨根问底。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一层层开掘,一步步探寻,一个个过手,便把我们常见常用的这些“老基本”文字,弄出了来龙去脉。它们的起根发苗,分蘖抽穗,是在怎样的土壤气候和耕作时代发生。读罢掩卷,我很是认同。他的刨根问底,一镢一铲,剔除了岁月积累的黄砂,时而迂回,时而直下,借助各种工具,加之奇特的想象,终于让这些根基充分显现。
话又说回来,初读书稿我是颇感吃力的。那些古怪的甲骨文,干枯的阴阳符号,生涩的《易经》理义,它们的交织出现,确实让人的头皮阵阵发紧。后来,下决心花气力,拿出一股狠劲,读不懂的反复读,领会后再向前进展,才渐渐觉得轻松有了快意。这情景,一方面说明自己这方面知识的匮乏,另一方面则说明本书专业水平达到的层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不论资料引用的丰富性,还是分析论证的思辨能力,都是令人钦佩的。
还有我分明感觉到的,是潜藏于书中深层的气息。我感到了庄严、纯正、肃肃穆穆,甚至是宗教般的圣洁。这与书中的意识和思想相关。从文字起源和一个个字形的衍变,中华民族的广阔悠久的社会生活随之展示出来,人本身的赤裸的形体与原始本初的欲望也暴露无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老祖先形体与生命的延续。在漫长的岁月中,有多少人结合身边的生活与自身的欲望思索着汉字的使用,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改革在创造。直至今天,电脑普及,信息爆炸,汉字由于一字一音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回首望去,那遥远的源头,竟是刀耕火种卜卦问天的世事。往事可堪回首,谁也不得不对我们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表示虔敬。当然,从事这种历程探索的人,他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自己心灵上的启迪和冲激,乃至化入生命的体验,书外之人可能无法去揣摩,去想象。
薛俊武先生是我相识己久的朋友。但由于长期生活在两地,或者说由于他为人严谨,性格不事张扬,我也就不知道他写这本书的夙愿已久,准备得这么充分。待看到书稿,听到他身边友人的叙说,才异常吃惊,并深深感动。现在细读细想,又觉得并不奇怪。世间的人和事原本都那么必然。我的这位兄长,他平素的为人处事,已经体现了自己的教养情怀和人生态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继续在冻。人生的历练,伴随着完整的生命过程。如果日后他的夙愿完全实现,白头之年九册著作一一问世,那将是怎样的情景呢?不必说这些作品的意义,单说他本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提供给我们的思考和认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呢!
(原载《汉子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