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伊甸园:《妈妈咪呀!》的人性旨归
(2011-09-18 22:14:40)
标签:
妈妈咪呀!音乐剧爱的伊甸园人性娱乐 |
分类: 乐记 |
《妈妈咪呀!》是一定能使所有人都可以爱上它的一部戏!它是一部音乐剧,一部底色纯粹、质地挺括、一尘不染、拥有得天独厚音乐根基并且剧本立意扎实、结构天衣无缝的“戏剧”。它虽无高深的经典命题、庞大的文本结构和风急雨骤的矛盾冲突,却处处绽露人性的密码,洋溢着爱的蜜意,弥漫着情的芬芳。因了西方主流音乐剧的娱乐普适性以及技术上的完美维护,《妈妈咪呀!》已经在最大限度上构成戏剧观照与接受的共通性,也就是说无论身处何种文化地域背景,从何种旨归为情感起点,在这样一个以发乎人性自然的情感逻辑编织的简单故事面前,每一个人心中最原始最朴素最直接的情愫都会被轻轻地唤起,轻轻地复苏,轻轻地拨动。
相比传奇而惊艳甚至魔幻的《歌剧院幽灵》、《猫》、《狮子王》或《悲惨世界》等音乐剧经典所造就的音乐剧奇观,我更愿意看到的是《妈妈咪呀!》在情感教化上的如涓涓细流般的力量和巨大的诉求成功。它在给予每位观剧者娱乐开怀并ABBA金曲饕餮的同时,触及你的情感深处,拨动你几度沉睡的心弦,从而唤醒其实潜藏于每个人心底的爱的无羁渴望和勇于承当的崇高。
欣赏《妈妈咪呀!》之前,只需用三句话来概括这个故事——一个私生女希望在婚礼仪式上由自己的父亲把自己交给新郎,他的父亲有三种可能性,所有的可能性在爱的前提下升华为一种必然的结局。
故事发生在一个隐匿于爱琴海的希腊小岛,这是嬉皮士时代全球向往爱的自由的伊甸园所在,它不仅是伟大的诗人歌手列奥纳德·科恩的避难所和迷幻场,也是ABBA乐队灵肉交汇之地。曾经沧海难为水,在历史的真实之外,ABBA亲自操刀的《妈妈咪呀!》赋予这个符号式小岛以最温馨最幸福的当下之状,虽然仍是伦敦当下金融动物的遁世之地,却已旅游开放,可以探宝上网。即便如此,对于恍恍二十年茫然隔绝的有情人来说,这里所寄托的仍是世外桃源般的田园诗和心灵秘密的深潭。
正如劳燕分飞之后再行部分涅槃的ABBA乐队一样,被植入《妈妈咪呀!》的金曲已经褪去了所有与岁月相关的叛逆和玩世不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那段惊涛波澜以更简朴直接的人心与人性在这个仍不失象征意义的小岛发生着联动、连通和有机的交集。这就像必备的佐料,不断刺激着亲历者、聆听者、旁观者、追昔者、怀旧者的味蕾,所有的一切其实已经发酵,由物理反应蜕变为化学反应,从而通过音乐剧这一高度浓缩高度提炼的快餐文化,将所有的枝蔓剔除,将一切的复杂简单,归根结底统统纳入人性中最核心的范畴,那就是爱,爱的自发性,爱的天然性,爱的冲动,爱的误会,爱的阴差阳错,爱的长成与爱的责任。
一部《妈妈咪呀!》,缘起爱的个体无社会性,被一位即将步入婚礼殿堂的纯真少女的梦想,推向爱的社会性盛大礼赞。在这个自然的过程中,每个人心被卷入,被感动,被化解,被担当,人人为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爱而欲分一杯羹,人人希望自己就是那大爱的一部分。这里只有美好而浪漫的追忆,没有悔恨,没有赎罪,更没有背叛。当音乐或娱乐的力量达成如此动人的效果,音乐剧场中的感同身受、情绪激荡、飚泪狂舞,不啻于一场令人心醉神迷的爱的仪典。
是的,人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美丽的,都是有爱的!这就是老ABBA们的结论!建筑师、游记作家和甩头党二十年前对唐娜的爱是真爱,他们的爱从未因时空而改变过,当初信息的错位,使二十年后他们被神秘的婚礼请帖重新唤回小岛,他们依然兴奋,依然新鲜,即便恍若隔世,却童心不泯,浪漫依旧,心地纯洁无瑕,因为这里留给他们的是最美好的记忆。他们仍然青春,憧憬如初,他们并未意识到即将面对的是尴尬和纠结,没有畏难没有逃避,自然的反应便是充满喜悦的承当。这就是人的底色,纯洁的爱的底色。这样的底色是不可能被污染的,所以结局一定是美的,爱的,光明的,皆大欢喜的。每位可能的爸爸都勇敢而自豪地站出来,想亲手把自己的女儿交给新郎,他们竟然全力投入到再幸福一次再爱一次的冲动之中,这种爱实际上在这个伊甸园一般的小岛上已溢出男女之爱或父女之爱,而上升到人人之爱。唐娜姐妹和三位“爸爸”彼此全无隔阂,时光倒流,又悠悠前逝,人心原来始终如一,干净的始终是干净的,历史的书写与记录和人性的真相其实从来就不曾是一回事。
当我通过《妈妈咪呀!》在变种的ABBA乐队金曲中听到了最温馨的情愫,最温柔的抚慰,最让我心起涟漪的熟悉的旋律,我已经知道,历史,在人性中始终是一个静态。正如我在年近八旬的列奥纳德·科恩的新专辑中听他自己唱的老歌时,我总是神色恍惚地错以为,他在四五十多年前难道不是这样唱的吗?他创造了历史,并亲身去践行。但是他唯独没有改变自己,永恒的人性,怎么可以轻易改变呢?《妈妈咪呀!》的灵魂是ABBA,如果我们坚信ABBA没有改变,那么,《妈妈咪呀!》呈现的仍然是永恒的“爱的伊甸园”,这正是我们在当下社会所能接受并能理解的人性的旨归。

加载中…